中西医结合 络病理论为慢病防治提供多元视角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疾病负担的“三高”态势持续挑战全球健康体系,如何打破单一诊疗局限、探索整合防治路径成为关键命题。
近日,在“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暨重庆市第十二届络病学术年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心血管、内分泌领域权威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室性早搏、心衰、糖尿病等慢病诊疗难点展开深入探讨,分享临床实践经验,为慢病防治提供了多元视角。
双向调节 参松养心胶囊在心律失常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疗效
重庆市人民医院三院院区主任医师李民凤表示,室性心律失常的成因多样,包括心脏结构、功能及心肌问题,还有心脏以外的因素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焦虑抑郁等。参松养心胶囊在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方面具有优势,其成分中的龙骨可安神,缓解焦虑紧张情绪,特别适合长期疲劳、压力大或更年期出现心悸胸闷、频发室早的患者。临床实践中,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补钾治疗频发室早患者效果良好。此外,对于未达到起搏器植入标准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参松养心胶囊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又能抗心律失常且不会减慢或加重缓慢心律失常,在临床使用中疗效显著,常作为首选处方药物。
室性早搏(室早)发病率达1%~4%,病因涵盖生活方式、器质性心脏病及药物因素等。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医院心内科行政主任曹照健指出,目前西医药物进展有限,奈达隆等疗效明确但存在局限,而射频消融技术的进步为治疗提供了新选择。中医药方面,参松养心胶囊展现出多靶点优势:其活血化瘀成分对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疗效显著;联合治疗心衰心功能不全患者;尤其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合并室早患者,可双向调节心率,弥补β受体阻滞剂的不足。曹照健特别强调:该药临床应用20年,安全性及综合疗效值得肯定。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跳快速且不规律。谈到治疗,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副主任杜建霖强调,药物治疗始终是房颤治疗的基石,无论患者是否接受导管消融手术,药物在控制症状、预防并发症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创新中药参松养心胶囊的AFRF随机对照研究结果令人振奋。”杜建霖介绍,该研究显示,随访一年后,联合用药组的无事件生存率达到85.5%,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77.7%。这一数据不仅证实了其确切的临床疗效,更重要的是为房颤患者提供了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之外的新选择。传统西药虽然有效,但长期使用可能带来甲状腺功能异常等不可逆损害,而参松养心胶囊显示出更好的安全性特征。
多靶点干预+综合调理 中医药为心衰管理提供“标本兼治”新路径
“心力衰竭(心衰)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症状多样,涉及全身多个系统。”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重庆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梅霞回忆,自己初当医生时,心衰治疗手段有限,患者预后不佳。但随着科技发展,心衰治疗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药物不断涌现,治疗方式逐渐向多靶点、综合性发展。
梅霞特别提到中医中药在心衰治疗中的独特优势。她认为,中医中药恰好切合了心衰治疗需要多靶点、综合性考量。芪苈强心胶囊作为一种中药复方制剂,兼具强心、利尿、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等多种作用,还能针对心衰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及消化道症状进行综合调理。这种多靶点、综合性的治疗特点,正是中医中药在心衰治疗中的最大优势与贡献,为心衰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胡蓉表示,尽管现代医学在药物治疗上取得进展,但患者仍面临高再住院率和生活质量低下等风险。中西医结合治疗为心衰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其中芪苈强心胶囊的临床应用展现了显著潜力。
胡蓉认为,“芪苈强心胶囊以黄芪、附子等组方,兼具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之效,显著缓解心衰患者气短、水肿等症状,减少利尿剂用量,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李新立教授团队的临床研究-QUEST显示,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标准治疗可降低心衰再住院率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填补了西医在器官保护方面的空白。胡蓉认为,中西医结合为心衰管理提供了“标本兼治”的新路径,未来应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整合医学模式发展。
《共识》推荐 通心络防治冠心病多靶点功效获临床与基础研究证实
“《通心络防治冠心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病理机制相结合,针对冠心病涉及的如内皮功能障碍、血栓形成等问题,提出了脉络医学的见解。”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文莉表示,临床与基础研究证实了通心络多靶点治疗功效,体现了中医药的整体观。《共识》基于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筛选的研究均为RCT或Meta分析。此外,共识还对冠心病不同阶段、类型及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提供了精准用药指导,并涉及联合用药方案,具有很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作为本土制定的共识,它特别符合中国国情与国民体质,对中医药发展及走向国际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文莉说。
中西医协同 推动糖尿病防治水平全面提升
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超1.4亿,发病率持续攀升,防治形势严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主任医师王波指出,中成药津力达颗粒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治疗中表现突出,经多项RCT研究验证,获《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其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微血管病变,对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疗效显著。他建议,政策层面应加大对基层医疗的投入力度,医疗体系需形成闭环管理,同时,也应充分发挥津力达等中成药的价值,推动规范用药,以应对糖尿病挑战。
“在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筛查环节至关重要。”重庆市合川区中医院糖尿病、老年病科主任苏敏指出,1型糖尿病患者在孕期需充分休息;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应筛查慢性并发症。对于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合并血脂高、血压高及代谢问题的患者,尤其是病程超20年者,更应加强筛查。此外,妊娠糖尿病或孕前有妊娠糖尿病史的患者,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都应进行早期筛查,并根据风险程度调整筛查频率。新诊断且无症状患者建议半年筛查一次,而症状明显或风险高的患者则需更频繁的筛查。
“津力达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与西药联用可增强降糖疗效,弥补西药治疗不足。”重庆市医院协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张雄指出,当前,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等指标达标率低,仅约49.4%,且多合并肥胖、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并发症风险高。目前,在糖尿病晚期肾病及视网膜病变的防治上药物匮乏,新型药物在安全性和依从性方面也有待提升。张雄认为,通过早期干预、综合管理及技术革新,有望改善患者预后。
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眼科主任魏丹表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网)患病率为16.3%。糖网高风险人群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糖尿病病程较长者,发病时间越久风险越高;二是血糖控制不佳者,长期高血糖易引发糖网;三是合并高血压者,血压波动会加重视网膜损伤;四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及血脂偏高、有糖尿病肾病的糖尿病患者;“此外,吸烟、肥胖、有家族遗传史的糖尿病患者,罹患糖网的概率也相对更大。”她提醒:高风险人群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重庆大学附属沙坪坝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英莎指出,糖尿病前期人群是糖尿病的“后备军”,每年约7%会进展为糖尿病,但及时干预可降低58%的发病率。干预措施包括:自我管理方面,首要任务是减重,尤其要减少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应小于90cm,女性小于85cm,同时增肌以提高, 胰岛素敏感性;每周进行至少30分钟有氧运动及三次无氧运动,以控制血糖;饮食方面,减少高升糖指数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例降至45%左右,选择低升糖食物;此外,要定期监测血糖,不能仅测空腹血糖,必要时做糖耐量实验或查糖化血红蛋白,以准确判断糖代谢状态。
重庆市合川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糖尿病·老年病科主任何国金表示,中成药在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中优势显著。一方面,中医将糖尿病归为消渴范畴,针对不同证型如气阴两虚等,通过辨证施治,能针对性缓解患者口干、乏力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中成药可多靶点调节代谢,平稳降糖,如津力达可改善胰岛素抵抗。此外,中成药大多为天然植物提取成分,耐受性好,胃肠道副反应及肝肾毒性小,适合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
结语
通络药物通过大量循证研究与临床实践,充分印证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中的独特价值:既传承整体观与辨证施治的精髓,又借助现代医学手段实现机制明确、疗效可控的标准化应用。这种“传统智慧+现代科技”的融合路径,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治疗选择,更推动了中医药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跨越。未来,随着跨学科合作的深化与高质量研究的推进,中西医结合必将在络病防治领域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为慢性病管理贡献整合医学方案。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7-122025
中西医结合 络病理论为慢病防治提供多元视角
-
07-122025
聚焦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中医络病理论引领中西医协同新实践
-
new注重复苏技术培训,促进新生儿健康保障体系升级
2025-07-11 -
07-092025
慢病管理的上海社区样本:中西医协同的实践范式与价值启示
-
质量控制 | 赣医大一附院成功举办2025年江西省超声诊断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专题工作会
2025-07-07 -
提高质量 健康优先丨第三届江西省超声医学质量控制培训举办
2025-07-07 -
多靶点干预重构慢病管理体系 循证助力破解微血管病变防治难题
2025-06-28 -
全周期综合管理 打出糖尿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组合拳”
2025-06-26 -
破解心血管疾病治疗难题 通络药物引领慢病防治“中国方案”
2025-06-17
-
我国发现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2016-04-18 -
中期甲状腺癌也可以经口腔镜手术
2023-04-23 -
2023年度医界好书评审结果公示
2024-03-07 -
中国医师协会学术会务部招聘启事
2016-09-01 -
郑大附一院消化病院刘冰熔院长内镜治疗新技术受国际关注
2016-12-05 -
2017年医师资格考试四大变化
2017-07-28 -
72% 坚守是他们的春节
2017-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