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中医络病理论引领中西医协同新实践
心血管疾病不仅是全球第一大死因,更是我国居民健康的首要威胁。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已突破3.3亿,平均每10秒就有1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也正因此,心血管病防治行动位列《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五大疾病专项行动之首。
近日,由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与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重庆市人民医院)承办的“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暨重庆市第十二届络病学术年会”于重庆召开,来自多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络病理论的新研究、中西医协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新实践展开深度探讨,为心血管疾病防治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西医协同 通络药物助力心律失常治疗升级
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尽管射频消融术等非药物疗法的发展突飞猛进,但截至目前,药物治疗仍然是临床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
“射频消融术后药物治疗在术后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重庆市大足区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唐全巧表示,房颤射频消融术后三个月内为空白期,心肌细胞受损易导致心律失常,如房颤、房早等,此时需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常用药物却或有副作用,或在有房室传导阻滞时禁用。面对这些问题,临床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减少西药剂量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参松养心胶囊等中成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减少毒副作用,实现锦上添花的作用。
重庆市南岸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全科副主任医师范林钰表示,真实世界研究显示,过去十年间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处方率大幅提升,显著改善了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然而,剂量不规范(特别是剂量不足)问题仍然突出,影响治疗效果。此外,中医药在房颤治疗中也展现出独特价值。参松养心胶囊作为基于中医络病理论研发的创新中药,在房颤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SS-AFRF的研究结果显示:参松养心胶囊可降低射频消融术后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复发风险40%,显著改善房颤患者早期负荷,其循证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医药在心律失常领域的国际化应用。
重庆市巫溪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及内分泌科主任唐凡认为,参松养心胶囊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解决了多个难题。第一,它有效治疗室性早搏,相较于西医治疗,效果更为满意,患者症状可在短时间内得到显著改善。第二,参松养心胶囊能缓解早搏带来的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因其成分如龙骨、黄连具有养心安神作用。第三,参松养心胶囊可与西药同步或合并使用,增强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毒副作用,西药的剂量也同步减少。第四,参松养心胶囊解决了长期服用的安全隐患问题,临床应用中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适合心律失常患者长期使用。第五,参松养心胶囊具有多靶点干预作用,可调律、抗心肌纤维化、调节免疫炎症及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等,为心律失常患者提供了全面的治疗选择。
通心络为冠心病二级预防带来“解题新思路”
近年来,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给社会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沉重负担。
重钢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高翠菊指出,冠心病二级预防旨在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改善生存质量,但临床仍存在未满足需求,如血运重建后无复流、心绞痛反复发作等。心绞痛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保护血管内皮、稳定斑块、保护微血管是治疗关键。防治心绞痛需减轻症状和改善预后,β受体阻滞剂等可缓解症状,但部分药物有使用限制。目前仅阿司匹林、他汀类等少数药物被证实可改善预后。通心络具有血管全程保护作用,可扩张冠状动脉、解除痉挛、保护内皮、稳定斑块,既能缓解心绞痛症状,又能改善预后,为冠心病二级预防提供了新选择。
中医药+“新四联” 决胜心血管疾病“最后战场”
作为我国最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心力衰竭(心衰)是所有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又被称为心血管疾病领域的“最后战场”。丰都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张开忠介绍了“新四联”为心衰药物治疗(GDMT)方案,其启动原则包括:尽早启动,在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且无禁忌证时联合用药;确保安全启动条件,如收缩压需≥100 mmHg,并关注肾功能与电解质水平;小剂量联合启动,逐步滴定至目标剂量;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调整药物顺序和剂量。目前,临床工作中“新四联”中四种药物达到目标剂量的患者占比仅10%,不达标原因主要有药物相关副作用(如低血压、电解质紊乱)、合并症限制、患者依从性差、药物可及性与成本问题以及临床实践差异等。
重庆龙湖医院刘和平指出,心肌受损后,心脏收缩无力或舒张僵硬,导致供血不足和体液潴留。早期信号为左心衰竭表现为夜间呼吸困难、活动耐力骤降、咳粉红泡沫样痰;右心衰竭则出现双下肢水肿、腹胀纳差等。临床诊断需结合听诊、血液检测(BNP>300pg/ml)和心脏超声(EF值≤40%)。治疗采用“金三角”药物联合芪苈强心胶囊,可显著改善预后。患者需自我管理,遵循“3-2-1法则”,预防策略构建“护心金字塔”。突发呼吸困难伴大汗需及时送医。心力衰竭并非生命终点,早识别、规范治疗、科学管理可助患者重获有质量的生活。
重庆市南岸区中医院曾莎莎表示,西医治疗以“新四联”药物为核心,但临床仍面临挑战,如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HFpEF)缺乏特效药、心脏移植供体稀缺、基层医院指南依从性不足等。中医药在心衰治疗中展现独特优势,芪苈强心胶囊作为代表性药物,含黄芪、人参等成分,具有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之效。QUEST研究证实,该药联合标准治疗可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17%、再住院风险24%,其机制包括上调PPARγ活性、减轻心肌纤维化、抑制心室重构等,为心衰治疗提供新选择。
重庆市万州区分水镇中心卫生院(重庆市万州区第六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谭波指出,芪苈强心胶囊在络病学说指导下,提出气血水同治分消的处方原则,多途径发挥中医药优势。在标准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12周临床观察显示,可显著改善患者NT-proBNP值和心功能NYHA分级,减少心衰复合事件发生,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成绩和生活质量,体现了中西医结合在心衰治疗中的独特价值。
中西医结合 使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获益更多
重庆建设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孙柏林指出,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干预面临诊断与治疗双重挑战。诊断上,早期病变隐匿,常规检查手段难以捕捉,导致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入不可逆阶段。治疗上,钙化病变处理难度大,现有药物对晚期斑块逆转效果有限。
孙柏林建议,推广高灵敏度筛查手段如冠脉CTA,并结合新型生物标志物与AI预测模型,提高早期风险评估。同时,他推荐采用通心络等中药稳定斑块,并强调阿司匹林+他汀联合通心络的“金三角”方案,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这一见解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干预提供了新思路,有望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重庆东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车渝指出,斑块脱落是卒中发生的重要原因,但斑块患者依从性差,易损斑块调控困难,评估手段有限,多因素协同管理不足。中国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明确抗血小板药、他汀类、降压药为三大基石。然而,西药治疗存在调脂药不能完全抑制斑块进展、他汀药可能引起肌肉疼痛,抗板药抵抗率高、增加出血风险等问题。对此,车主任分享了三大临床经验:一是对高危人群(中老年、高血压、高血脂等)进行筛查与分层,定期检查血压、血脂、血糖等;二是生活方式干预,如低盐饮食、戒烟戒酒;三是药物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联合通络药物,使患者获益更多。
结语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任重而道远,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案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通过受访专家对心衰治疗中“新四联”疗法与芪苈强心胶囊的协同应用、心律失常治疗里参松养心胶囊的多靶点干预、冠心病二级预防中通心络的全程保护作用,以及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多种中西医联合策略的深入剖析,中西医结合在改善患者症状、降低疾病风险、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显著成效得到了凸显。这也提示我们:唯有持续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充分融合中西医优势,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为守护心血管健康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7-122025
中西医结合 络病理论为慢病防治提供多元视角
-
07-122025
聚焦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中医络病理论引领中西医协同新实践
-
new注重复苏技术培训,促进新生儿健康保障体系升级
2025-07-11 -
07-092025
慢病管理的上海社区样本:中西医协同的实践范式与价值启示
-
质量控制 | 赣医大一附院成功举办2025年江西省超声诊断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专题工作会
2025-07-07 -
提高质量 健康优先丨第三届江西省超声医学质量控制培训举办
2025-07-07 -
多靶点干预重构慢病管理体系 循证助力破解微血管病变防治难题
2025-06-28 -
全周期综合管理 打出糖尿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组合拳”
2025-06-26 -
破解心血管疾病治疗难题 通络药物引领慢病防治“中国方案”
2025-06-17
-
我国发现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2016-04-18 -
中期甲状腺癌也可以经口腔镜手术
2023-04-23 -
2023年度医界好书评审结果公示
2024-03-07 -
中国医师协会学术会务部招聘启事
2016-09-01 -
郑大附一院消化病院刘冰熔院长内镜治疗新技术受国际关注
2016-12-05 -
2017年医师资格考试四大变化
2017-07-28 -
72% 坚守是他们的春节
2017-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