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骏:中国的皮肤病理大师
从2011年11月起,他每天晚上雷打不动地坐在电脑前,花费一至两个小时,回答微博上网友的提问。究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向他提问?又是什么吸引着他心甘情愿地辛苦守候?
这位老者就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终身教授、皮肤科朱学骏,他为记者解答了疑惑:“2011年11月,我从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会长职位上卸任后,决心继续服务于我所钟爱的皮肤科学事业,致力于皮肤保健及皮肤病防治知识的科普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开通了个人微博。”2年多的坚持,让不少人看到了朱学骏教授卓越不凡的专业实力,感受到了大专家平易近人的真诚态度,并深深为之折服。网友们用朴实无华的话语表达着对他的感激之情:“朱大夫真是悬壶济世的良医啊!”
第一批公派留学生
跟随当时美国最负盛名的皮肤病理专家阿克曼教授学习后,朱学骏茅塞顿开,如醍醐灌顶。
1965年,朱学骏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工作。1980年2月,朱学骏作为最早一批公派出国的访问学者,到国际上著名的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皮肤科进行访问。“临回国前,当时阿克曼教授(A.Bernard Ackerman)邀请我去他的病理室,学习三个月。当时,我留学已满两年,为此,还向国内打了报告,获得同意后就去了阿克曼教授那里。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世界级的病理大师。”忆及当初,朱教授依旧印象深刻。
1982年5月,朱学骏回国了,同时,他还为国内皮肤科界带回了一个大惊喜——美国皮肤科代表团,这其中就包括阿克曼教授。
“阿克曼教授在中华医学会礼堂做了两天学术演讲,我为其做了全程翻译。当时的听众都觉得,在中国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么精彩的皮肤病理演讲。后来我还将这场讲座翻译后整理成了小册子。”朱学骏说。
A.Bernard Ackerman理论的传播者
振兴我国皮肤科事业,将国际上最新的理念带给国内同道。
1982年,朱学骏回国,决心致力于教学。“从1983年开始,我开始做关于皮肤病理的全国巡讲。”朱学骏说。
“印象最深刻的是1985年九江的全国皮肤病理班,宗旨是全面介绍阿克曼教授‘结构型式分析的理论’,需要我一个人讲六天课。开课前我连续备课三个月,肝功出现了异常。”由于身体原因,朱学骏请求不去九江。他却得到了如此回复:“那怎么行!200多人报名,你一定得去。”最终,朱学骏讲两天休息一天,坚持完成了病理班的授课。不过在那里,也让他收获了满满的感动,“早晨8点开始上课,许多学员连早饭都顾不上吃,7点钟就跑到教室去占座位。”回到北京后,他整整休息了半年,身体才彻底恢复。
一系列的讲座授课,让朱学骏感受到,那是教学相长、消化吸收的过程。朱学骏不仅外出讲学,还从1983年开始,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举办师资班,每年招生。“那时只有周日休息,但我每周日下午都会带领进修医们看病理片。”这份20多年的坚持,让上千名医生受益。“通过不断讲述与实践,也使我对阿克曼教授‘结构型式分析的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富有逻辑思维的皮肤病理理论
皮肤组织病理学是肉眼观察的延伸与补充。
“阿克曼教授认为病理学家在显微镜下对疾病作诊断的过程,就好比福尔摩斯破案一样,通过镜下细致的观察,缜密的分析,逻辑的推理,大多能得出正确的诊断。”朱学骏表示,皮肤病若按形态学分类,只能一个个记忆,记起来非常困难,对初学者几乎不可能。“按照这个思路来记,皮肤病理当然难以被普及,因为没有按照皮肤病理的规律来学习。阿克曼教授的理论解决了这一难题,极大地推动了皮肤病理在世界范围的普及。”
扫视是阿克曼教授的重要理论之一。在扫视下对组织病理结构形式分析的诊断方法,颠覆了传统上以疾病为主线,一个个描述的写法,而是按照病理学的规律来写,逻辑性强,简单易学。“就如我们拍照时将人和景物同时收在取景框中,一眼就能知道是在哪里,而如果只有人在照片内,谁还能知道是在哪里照的照片呢!这就是挨得越近,事物越模糊,只有高屋建瓴地看才能看得更清楚。”朱学骏强调。
阿克曼教授还强调疾病是一个过程。“我们应熟悉疾病各阶段组织学改变的特点,以达到正确的诊断,此外,还应熟悉皮肤病的临床特点。对于一名临床医师来说,当通过肉眼检查皮肤损害时,应该想象一下该损害在组织学上的改变。临床与病理相结合,将大大提高疾病的诊断水平。”朱学骏说。
皮肤病理的累累硕果
除了讲课外,让朱学骏最兴奋的就是看病理片。
朱学骏告诉记者,“只要将片子放到显微镜下,我就能大致推断出这是从哪里取材、临床表现、最后诊断可能是什么……”而这都得益于朱学骏长年累月的学习。
朱学骏十分重视临床与科研的结合,利用分子病理及免疫病理的理论与技术,经过多年努力,在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和遗传性皮肤病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朱学骏首次在国际上阐明了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的发病机制,提出新的治疗方案,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1999年,朱学骏所在科室诊断出国内首例PNP后,在随后病例的临床及实验室观察中,朱学骏提出该病发病机制可能为肿瘤细胞产生自身抗体的假说。通过三年艰苦的研究,最终证明了肿瘤存在病理性B细胞克隆,且与皮肤黏膜损害有着直接关系,证明了肿瘤细胞能够产生自身抗体。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制定的治疗方案,使该病的病死率降低至50%左以下。
2003年,朱学骏课题组以原发性红斑肢痛症作为研究模型,在国际上首次确定了该病的致病基因为钠离子通道SCN9A,首次确定了人类的一种钠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可引起痛觉异常。“该发现对于研究疼痛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朱学骏说。
加速皮肤病理人才的培养
皮肤组织病理学是临床皮肤科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皮肤科临床医师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为了更好普及皮肤病理学,1991年朱学骏根据阿克曼教授的理论编写出版了“皮肤病的组织病理学诊断“一书,该书于2001年出版了第二版,2014年将出版第三版。2006年,他还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的孙建方教授共同主译了国际权威性皮肤病理学巨著。
同时,为培养出更多后备人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朱学骏所在科室每年举办皮肤病理培训班,深受欢迎。虽然随着教学设施的现代化,目前每班能招收30余位学员,每年要举办2~3期,但仍不能满足广大临床医生学习皮肤病理的要求。
为了提高皮肤病理医师的诊断水平,给从事此项工作的医生一个专业资格认证机会,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成立了皮肤病理亚专业委员会,并有培训基地。朱学骏介绍,考试合格者由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病理亚专业委员会颁发专业合格证书。截至目前,已经有85人获得了该证书。
“当前,皮肤病理发展可谓大踏步的前进,我对未来充满着期待。”朱学骏说。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耿晓坤教授专访 | 北京潞河医院神经介入20年:从技术空白到区域标杆的跨越之路
2025-07-03 -
new山西|从“城里娃娃”到“村里大夫”
2025-05-16 -
new山西|情满“医”途,陪伴让就医温暖如春
2025-05-09 -
new一位手机24小时“不打烊”的“好医生”
2025-04-28
-
王占祥教授: 一位龙头医院当家人的医学使命
2024-04-09 -
罗群:让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自由呼吸的“造梦人”
2023-01-11 -
彭红:做有技术有温度的好医生
2023-01-20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践行仁心仁术的好医生——记甘肃省中医院脾胃病诊疗中心主任田旭东
2024-07-22 -
罗群:让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自由呼吸的“造梦人”
2023-01-11 -
彭红:做有技术有温度的好医生
2023-01-20 -
创新引领发展 管理赋能医疗 | 信阳市肿瘤医院:求真务实,做好豫南人民的健康守门人
2023-01-06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汪铮:用医术医德给患者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⑦
202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