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时评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时评/详情

透视“医改”新信号

时间:2013-11-28 16:26:00来源:未知作者:张雨 武亚莉 杨萍 阅读: 143559

blob.png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独立的章节在《决定》着重提出。

《决定》明确指出了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落实政府责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鼓励社会办医;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等诸多改革措施。

《决定》释放出的诸多改革信号,引发了医疗界人士的热烈探讨,我们在第一时间走访了有关专家。

 政策:加快公立医院改革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  霍勇

公立医院改革要做好投入与规划

医改已经进入深水区,尤其是公立医院改革,更是重中之重。要想改革开展得更为顺畅,必须落实政府责任。这其中要做到“两个清楚”:一是“想清楚”,二是“说清楚”,这样才能最终把事情做好。

政府对医疗领域投入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如此现状,如何投入、如何规划是政府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政府应通过调研或资料明确,全国13亿人中哪些人易得病?得什么样的病?花费多少钱?一旦治病救命需要多少钱才能覆盖这些人群?其次,要明确哪部分是能解决的,哪部分是不能解决的。政府能解决的部分就是基本医疗保障,而其他部分则需直接通过商业保险或自付解决。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投入不仅仅指资金,还应该包括建立的政策和体系,如专科医师制度、强化基层政策、强调基本医疗保障的政策、鼓励社会办医等。

明确这些问题后,政府应该对老百姓“说清楚”。当老百姓知道政府能保证的范畴,知道基本医疗保障的限制,相信他们对额外的部分不会强其所难。

显然,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保证医疗投入足够多,即使在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基本医疗保障也受到诸多限制。新加坡公立医院的病房大多简陋,有的甚至40人挤一起。如果患者接受不了这样的环境,可以自己花钱去单间、套间或者私立医院等。

反观我国的医疗行业,承担基本医疗保障的却没尽到基本职责,最典型的就是公立医院建设得过于豪华。试想,在医疗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公立医院建得越大、越豪华,就意味着能再建的医院就越少,进而导致医疗公平性降低。因此,患者看病难、看病贵和政府是否规划好不无关系。

 政策:允许医师多点执业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  廖新波

多点执业是医生自由执业之门

此次《决定》中提出“允许医生多点执业”,可以说是改革中迈出的坚实一步,更为日后医生的自由执业打下了基础。

医生本来就应该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不应该一辈子被禁锢在某个单位。多点执业对于我国医改而言是很好的开端,让医生有更广阔的空间,更好地体现其价值,同时也为市场提供了更多选择。

过去,医生很少有流动的现象,但近年来,陆续有人开始辞职,进入到市场当中,这有可能形成“鲶鱼效应”,进而倒逼医改出台更积极的举措。当医生实现多点执业,或者逐渐过渡到社会人的时候,医生就会对自我价值或其发展有定向选择。例如,研究型的医生未必要在大医院发展,可以在社会上寻找更大发展空间,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医生一旦真正流动起来,形成多点执业,甚至日后形成自由执业,其最大的好处便是能够更好地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同时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也是医改的初衷之一。

政策:鼓励社会办医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朱恒鹏

打破非营利性与营利性简单评价

中国有着相当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如果能不排队,电话预约,在星级宾馆大堂般的诊室里,喝着咖啡听医生耐心解释20分钟,医疗费定价为500元,患者也会非常愿意。满足这部分需求的,不会是僵化的公立医院,因为他们需要保障大量的基层患者。反而中档的医疗单位、民营资本的连锁医院和连锁诊所可能会做得更好。

医改只能依靠市场,医生只能自救。依赖政策设计出完善的改革路径不太现实,因为那本身就是一种计划经济思维。一方面改革方案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另一方面相关部门执行力也可能出现偏差。故此,基层喊出来的诉求和一波一波突破体制约束的尝试,方可打开改革局面,有见识、有能力的领导便也能够顺势而为。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应赋予非营利性医院或营利性医院以简单化的褒贬评价,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市场需求,也需要营利性医院予以满足。

真正意义上的非营利机构需要民间的非营利机构传统和完善的法治环境作为支撑,我们缺乏这个传统和法治环境,或者说形成这样的环境需要假以时日。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医疗质量和收费水平上,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并没有呈现出系统性的差异。低收入群体的医疗负担问题应该通过社会医疗保险体制来解决而非依赖医疗机构的“非营利性”。

 政策:信息化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煤炭总医院副院长  屈正

信息化是医疗资源配置的手段与保障

医疗信息化的建立,应该是医疗资源信息化的建立。

众所周知,我国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但具体集中在哪里,如何分布,却没有一个系统可以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料。信息化系统的建立,能使我们知道并掌握大城市中医疗资源的分布。如此,国家对医疗资源、人员的管理及流动便可以把握得更精确。因此,信息化手段应用在医疗资源的管理上,可以为改革提供更佳的技术保障。

信息化到什么程度才是最好呢?就目前来看,通过信息化达到远程治疗、远程教育的目的,就是好的。一台设备往往价值不菲,但在边远地区培养一名医生、留住一名医生比买一台设备要难得多。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利用信息化,将检查结果传到有能力诊断的大医院,大医院的医生帮助给出诊断,这种诊断与患者不远万里来到大医院诊断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希望达到的不是偶尔一次的会诊,而是要达到远程诊疗的日常化。

边远地区留住医生并不容易,但培养一名医生助理(技师)却相对容易得多。因此,网络信息的发展,能够极大地提高贫困地区的诊断水平。医疗技术可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信息化的建设亦能够减少医疗资源的成本,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政策: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  张文高

中医要自信,更要借鉴现代医学发展理念

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由于历史原因存在三股力量,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作为主流的西医学,对于中医的认识有些不足。此外,社会上的一些力量也有贬低、否认中医科学性的论断。

中医学自身在继承、创新、发展等方面的立场也不完全一致。有些过于强调继承,进而对新生事物产生排斥;有些过于强调创新和发展,反而忽视了继承。因此,要强调的是,中医的科学性是不容否认的,但中医也需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因为不创新、不发展就不会有生命力,不继承就不会有基础,这既是学科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进步的表现。

中医要自信,同时也要借鉴学习现代医学中适合中医学发展的理念。虽然现代医学发展迅猛,是世界医学的绝对主流,但如果能吸取中医的一些思维方法和有效技术,也会大有裨益。因此国家从政策和机制层面鼓励发展中医事业,对于完善我国整个医疗体系构架,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中国能够将现代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建设成为和谐、共同发展的共同体,那么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应该比国外做得更好。群众层面有更多的选择,医疗卫生部门也有更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要想更好地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关键点还在于增加投入以及给予中医药事业发展更多便利。我国虽有着悠久的中医药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在这方面,我国的中医药院校以及中医药科研机构还相对较少,一些综合性医院中医科的地位还相对薄弱,即便是中医专科医院与其他医院相比,受重视程度也仍有待加强。对此,国家无论从财力、物力以及政策方面,都应为中医药开绿灯。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