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前沿 共创中国内镜蓬勃之势
11月16-18日,2018中国内镜医师大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G20峰会会场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和中国工程院医镜整合联盟共同主办,浙江省医师协会和浙江省医学会承办。中国医师协会张雁灵会长、樊代明院士、孙颖浩教授、李兆申教授、姒健敏教授、吕宾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曹启峰、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医疗机构处付文豪处长、中国医师协会杨民副会长、奥林巴斯中国董事长楠田秀树等为大会致辞。大会聚焦国际内镜前沿,围绕软镜、硬镜的最新进展,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相互融合创新,志在使中国内镜技术更上一层楼,续写辉煌,为实现“健康中国”的总目标而奋斗。
大会开幕式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吕宾教授主持会议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李兆申院士致辞
浙江大学胃肠病研究所姒健敏教授致辞
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曹启峰致辞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医疗机构处付文豪处长致辞
中国医师协会杨民副会长致辞
院士论坛
海军军医大学校长孙颖浩院士
精准医学时代 外科医生路在何方?
外科的发展史是一部追求精准的历史
精准医学的普遍概念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通过基因组测序技术与生物医学大数据技术的交叉应用,对大样本人群及特定疾病进行生物信息分析,从而精确找到疾病原因和治疗靶点,并对疾病的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对特定患者进行个体化精准治疗,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而海军军医大学校长孙颖浩院士认为精准医学是利用一切当今已知的成熟的知识和经验,一切新兴的、正在研发、未来的新技术,最大程度的提高疾病诊疗的精确性,最终能够达到并发症最少,效果最好,患者最受益。
精准外科的目标是最大程度保留组织器官功能,最小程度破坏正常的解剖结构,使完整切除病灶和保留组织功能二者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而外科医学的发展就是一部不断追求精准的历史。手术刀从最原始的器械到如今的机器人电刀,其本质却仍然是切割组织,破坏解剖。并且多个顶尖国际期刊上也发表了相关文章,证明微创手术的效果并不优于开放手术。所以,伴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外科医生要学会打破瓶颈,超越自我。
将机器与人的优点最大限度整合的机器人MAX
精准医疗时代,外科医生首先要学会肯定之肯定,完善已有的机器人设备,达到机器人MAX。对于外科机器人来说,Flex System,i-Snake(成像遥感导航和运动增强)让机器人精准到达;TransEnterix让机器人精准感受,通过力觉再现技术,获得“手”的触觉;通过融合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利用先进的影像技术和眼球追踪模式让机器人精准定位;用多光子显微镜 (Multiphoton microscope, MPM)探头让机器人精准定性,在体内对前列腺及前列腺周围神经生成高质量的实时图像,术中识别可帮助外科医师避免神经的损伤。
因为人可以造出具有创新性的机器人,那么未来机器人Max会取代医生吗?并不会。目前从本质上,外科机器人仍是“主仆”式的机器, 只是外科医生的“机械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并且医生的社会属性是人,真正的医生是从心出发,内得于心,外应于器。就像特罗多说的一样,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突破传统思维 更多选择路在脚下
精准医学时代,除了机器人,还有别的选择吗?外科医生更要学会肯定之否定,放下已有的设备。其实我们可以突破传统思维,放下手术刀,借助生物物理学技术,即声、光、冷、热、电、力(运动和压力)、器械等物理因子进行诊断或治疗。如高强度聚焦超声,将体外低能量超声波聚焦于体内靶区,在肿瘤内产生瞬态高温、空化、机械作用等生物学效应,杀死靶区内的肿瘤细胞,其特点是温度效应,边界较不清晰,耗费时间长。欧洲泌尿外科指南推荐用于中低危前列腺癌。
血管靶向光动力疗法,通过注入前列腺特异光敏剂,激光照射激活光敏剂来触发氧自由基,使细胞死亡,其特点是具有组织选择性,杀伤吸收光敏剂的细胞,目前已完成Ⅲ期临床研究,在权威论文发表,但尚未被指南推荐。
激光间质热疗(激光局灶消融),依靠光纤传导近红外激光,产生热能作用于前列腺组织,这种方法不需要全身麻醉,可在MRI下进行温度监控。这项研究已完成Ⅰ期临床研究,尚未被指南推荐。
孙院士指出,“未来我们还可以对纳米机器人进行设想,以达精准医疗的目标。”
迎接智能化消化内镜的明天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李兆申院士从事医、教、研一线工作3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SCI论文257篇,被25部国际指南采纳,获专利54项,牵头制定20部指南。
消化内镜技术快速发展 内镜医师面临挑战
李兆申院士介绍,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消化内镜从硬式内镜发展到电子内镜,消化内镜诊疗技术进入全新时代。我国消化内镜技术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几十年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诊断到治疗,从跟跑到并跑,再到某些技术领跑的历程。目前,各大医院均建有先进内镜中心,中等医院建有独立的内镜诊疗中心,县级医院及部分社区医院建有内镜诊疗室。
但是,消化内镜医师非常紧缺,目前还需要培养20万名内镜医师,消化内镜护士和技师人才同样缺口巨大。为此,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做了不少工作,如建立培训学院、培训中心及基地。建立了符合国情内镜下胰胆造影术(ERCP)专业人才培训体系。“通过培训我们相信每年都能有大批的专业医师走上岗位为人民群众进行卫生服务。”李兆申院士如是说。
舒适化消化内镜检查过程 助力提高胃肠肿瘤早诊率
李兆申院士指出:“我们期待的消化内镜的未来是中心运行管理安全化、人性化;内镜操作过程规范化、舒适化;内镜诊断技术无盲化、智能化;内镜治疗技术微创化、精细化;内镜医师培训正规化、资质化。追求的目标是舒适化消化内镜检查过程,提高患者舒适度与依从性非常重要,无痛苦的内镜有助于提高我国胃肠肿瘤的早诊率。”
小肠疾病的诊断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小肠长达6米,迂曲,常规胃肠镜无法到达,常规影像学检查诊断率低,漏诊误诊率高,国产一代胶囊内镜解决了这个难题,并且患者无痛苦,可自由活动。但是无法进行胃部的检查,也不能进行遥控,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国自主研发了遥控胶囊内镜。遥控胶囊内镜对胃疾病诊断灵敏度为76.5%,特异度为90.6%,与普通胃镜相比,总体一致率为91.2%,日本消化内镜学会推荐其作为胃病筛查的重要工具。这是世界上第一款能够精准检查胃并且拥有中国自主产权的胶囊内镜,目前该产品已经在国内外投入使用,今年在博鳌亚洲论坛还得到了习主席的肯定。遥控胶囊内镜有望用于大规模人群胃癌等疾病筛查。对于食管疾病,因为胶囊迅速通过食管,难以全面检查,解决方式是双头摄像头快速拍摄及体外设备控制胶囊运动。对于结肠胶囊内镜,2006年PillCam COLON 1获得欧洲CE准证,2013年PillCam COLON 2获得FDA准证,2014年FDA批准上市。二代结肠胶囊内镜可根据胶囊状态,自动调整工作效率,结肠镜检查再也不痛苦。
树兰(杭州)医院郑树森院士
成熟的肝脏移植技术 终末期肝病的救星
郑树森院士指出,2017年中国肝脏移植数量居全球第二,其适应证是终末期肝病,如肝癌、乙肝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肝小静脉闭塞症、急性药物性肝衰竭、先天性胆道闭锁、先天性肝内外胆管囊状扩张等。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最有效手段;肝移植技术越来越成熟,已成为常规手术;“杭州标准”已成为广泛认可的国际标准;对于复杂性肝移植,应采取直奔第一肝门,快速下肝,快速种肝技术,减少出血及输血;合理应用边缘性供肝挽救急重症患者是安全的;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应及时处理,进行多学科联合的微创化治疗。
中国医科院肿瘤遗传与病因研究室林东昕院士
piR-54265提升结直肠癌筛查依从性及性价比
林东昕院士指出,对于结直肠癌单一使用内镜筛查具有局限性,如内镜检查有创,无症状高危者依从性差,无法对高危人群实施预警,并且产生大量无效筛查,消耗医疗资源。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肿瘤发展多阶段、多指标的筛查策略,以显著提高高危人群识别能力和性价比。piR-54265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在体外增殖、裸鼠体内生长及体内转移等,可考虑作为治疗靶点及早期筛查目标。
左:杨民副会长 右:楠田秀树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培训学院合作培训基地授牌仪式
论坛主席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CSD 2025|皮肤科中青年医生实战能力提升项目总决赛收官
2025-07-03 -
06-302025
非小细胞肺癌联合疗法有新突破
-
new“珠峰”项目总结会在杭州召开,超万名乙肝患者实现临床治愈
2025-06-30 -
new双靶点GLP-1/GIP受体激动剂BGM0504 II期数据在ADA第85届科学会议发布
2025-06-25
-
独辟蹊径!易俊林团队发现缩小鼻咽癌患者放疗靶区新方法
2024-03-10 -
《2023中国高脂血症诊疗现状与疾病管理调研报告》在第六届进博会发布
2023-11-07 -
传承百年创新征程,攻坚糖尿病未竟之业
2023-04-12 -
18厘米超长阑尾被保住!《胃肠内镜》刊登我国专家保阑尾ERAT治愈最长阑尾急腹症病例
2022-12-11 -
泛肿瘤TRK抑制剂罗圣全®在中国获批,开启个体化医疗新篇章
2022-07-29
-
聚焦世界脑健康日五大核心目标,携手同行共促脑健康,2023中国脑健康大会成功举办
2023-07-27 -
18厘米超长阑尾被保住!《胃肠内镜》刊登我国专家保阑尾ERAT治愈最长阑尾急腹症病例
2022-12-11 -
县域医疗机构消化专科精准能力提升项目湖南试点启动会在长沙召开
2023-05-30 -
全球首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国发布
2023-06-12 -
【5·11世界防治肥胖日】今天,大声喊出“我要瘦”!
2016-05-17 -
两院院士增选工作正式启动!医学领域儿科、麻醉、神经病学优先增选推荐!
2023-07-27 -
长期肥胖增加食管癌和贲门癌风险
2017-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