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献尧:重症医学科有压力才有动力
20世纪80年代,在高中老师的建议下,万献尧走上了从医之路。凭着坚持实践、刻苦钻研、善于思考的精神,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万献尧教授紧紧抓住重症医学发展的脉搏,将最先进的医疗技术与患者有机地结合,为重症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
万献尧对重症医学科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社会的进步使疾病谱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医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医学各专业分化得越来越细,治疗水平也在提高。而人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疾病的发生会影响到人体各系统、各器官。在此背景下,仅凭单独的一个亚专科想要解决人的整体问题,尤其是在患者病情越来越重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医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依靠亚专科解决不了上述问题,重症医学应运而生。正是看到了重症医学的发展前景,可以解决亚专科医师解决不了的问题,万献尧选择了重症医学。当万献尧发现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能确确实实解决患者的问题后,更是兢兢业业地投入到这项事业中。
在万献尧看来,优秀的急危重症医生应医教研同步发展。不仅要临床技术过硬,教学能力同样要好,并能为急危重症医学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还要从临床当中发现问题,并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扩大影响力,从而推动急危重症医学的发展。作为重症医学科主任,他在培养科室年轻一代时最注重人品,“没有人品,即使再高的智商也不行。”
谈及重症医学科的工作量及工作压力,万献尧认为,要干好任何一项工作,压力都不小。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他不认为重症医生的压力就比其他科室医生的大。“一定要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懂得换位思考。成功抢救危重患者的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万献尧强调。
“先扫自家门前雪,再管他人瓦上霜。”这是万献尧常说的一句话,作为重症医学医生,他认为只有积极出色完成了自己的本质工作,才能不给他人添麻烦。同时在有精力的条件下,帮助他人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团队的整体实力,才能让患者、家属及社会更满意。
天普洛安与其他药物手段配合使用,在免疫调理方面可以达到非常好的疗效。
——万献尧教授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耿晓坤教授专访 | 北京潞河医院神经介入20年:从技术空白到区域标杆的跨越之路
2025-07-03 -
new山西|从“城里娃娃”到“村里大夫”
2025-05-16 -
new山西|情满“医”途,陪伴让就医温暖如春
2025-05-09 -
new一位手机24小时“不打烊”的“好医生”
2025-04-28
-
王占祥教授: 一位龙头医院当家人的医学使命
2024-04-09 -
罗群:让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自由呼吸的“造梦人”
2023-01-11 -
彭红:做有技术有温度的好医生
2023-01-20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践行仁心仁术的好医生——记甘肃省中医院脾胃病诊疗中心主任田旭东
2024-07-22 -
罗群:让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自由呼吸的“造梦人”
2023-01-11 -
彭红:做有技术有温度的好医生
2023-01-20 -
创新引领发展 管理赋能医疗 | 信阳市肿瘤医院:求真务实,做好豫南人民的健康守门人
2023-01-06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汪铮:用医术医德给患者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⑦
202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