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重点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重点关注/详情

从“铁肺”开启的机械通气发展之路

时间:2019-06-27 10:00:00来源:未知作者:刘又宁 阅读: 147887

blob.png

20世纪初,脊髓灰质炎横行世界,不仅令许多儿童肢体瘫痪,还会使肺部肌肉麻痹,导致患者无法呼吸。1928年10月13日下午4时,一位因脊髓灰质炎而呼吸衰弱、昏迷的女孩,成功接受“铁肺”治疗,治疗后仅数分钟意识即转清楚,让在场目睹这一“奇迹”的人热泪盈眶、激动不已。“铁肺”这一称呼便由当时一名在场记者最先叫起来。1929年,JAMA杂志报道了这一案例,得到了医学界的充分肯定。“铁肺”开创了机械通气史上的里程碑。从“铁肺”到现代呼吸机,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机械通气技术不断朝着有效保障患者呼吸,增加治疗安全性的方向发展和成熟。

blob.png

人工呼吸与人工气道

“圣经”中生动描述了最早的人工呼吸案例:在公元前1300年,Elisha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抢救了Shunammite的儿子。我国最早有关人工呼吸的记载出现在公元2世纪前后的《金匮要略》中,通过胸部按压及伸展上肢的方法救助一名自缢者。

最早的动物人工气道建立是在1543年,Vesalius成功对猪进行了气管插管。其后Hooke在狗身上重复了该技术,并首次应用风箱技术进行了正压通气。在我国,类似的人工气道建立最早记载于《中藏经》中:为救助自缢者,在患者鼻中插入大葱的根端,让家人吹气入鼻,“喉喷出涎”。

早期的气管插管或切开,连接风箱式正压通气多用于溺水患者的复苏。但因技术粗糙,并发症过多,1827年法国学者Leroy向法国科学院提交报告,要求加以限制。此报告可以看作是早期机械通气技术的分水岭。其后机械通气技术的发展向两个方向展开:一是改进正压通气促进了19世纪麻醉学的进步;二是尽量避免建立人工气道,带来了体外负压通气。

负压通气时代

在Leroy报告提出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机械通气是以体外负压通气为主。应当强调,人体生理呼吸本是负压,并非正压:吸气肌收缩使胸腔压低于大气压,气体被吸入;呼气则是被动的,吸气肌舒张胸内压升高,气体呼出。这种生理方式有利于血液回流与心功能的正常发挥。但完全人工模仿生理情况下的呼吸在技术上几乎不可能。体外负压通气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大家熟知的“铁肺”,将患者除头部外的躯体密封于巨大硬质箱内,用电泵周期改变箱内压力,产生负压通气;另一种是胸甲式,只将胸部密封于类似“铁肺”但小一些硬质箱内中,将胸甲连接一较长的管道,同样采取电动方式,通过管道改变胸甲内压力。其优点是患者体位可变化,甚至能行走。现今“铁肺”已基本消失,但个别国外医院胸甲式负压通气仍在应用。

由负压通气转为正压通气

“铁肺”等负压通气技术的弊病显而易见,如气道引流不畅,输液与躯体护理操作不便等。且负压通气效率也很低,用来治疗呼吸衰竭的病死率高达80%。1949年,Bennett给“铁肺”增加了一个风箱,又通过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后施以正、负压混合通气,使病死率降到12%。

此后,医学界普遍认为,采用麻醉科建立人工气道后连接手动压缩气囊的人工正压通气方法,对救治呼吸衰竭是可行且有益的。但人工通气要耗费大量人力,在哥本哈根脊髓灰质炎流行的年代,医学院校曾不得不停课,调动大批医学生去为患者“捏气囊”。直到20世纪40年代,Bennett才生产出第一台初具现代呼吸机功能的压力切换型正压呼吸机。在20世纪60、70年代,电子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机械通气领域,推动了机械通气在国外快速、普遍发展,同时机械通气的模式与相关技术的应用也不断进步,如呼吸末正压(PEEP)的应用、呼吸机撤离技术(Weaning)的改进、压力支持通气模式(PSV)的诞生等。

机械通气在中国

笔者第一次接触机械通气是在1984年留学归国后,那时解放军总医院进口了较多的呼吸机,以西门子900B、900C为主,更简单的一些适于战时应用、无需电驱动的Bird-7、Bird-8笔者也在临床应用过。至于已废置的“铁肺”,笔者只见过未用过,也未见国人应用。

至于早期的国产呼吸机,笔者没有操作过。北京协和医院陈德昌教授曾在2012年《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上提及他最初接触的呼吸机是在20世纪70年代,工艺粗糙、很难使患者呼吸与机器相匹配,设计者似乎不在乎呼吸生理学……当然,如今国产呼吸机已有极大的改进,在我国中、小医院普遍应用,也有许多品牌出口到国外。

20世纪80年代早期,我国机械通气临床应用“很混乱”。笔者外出会诊时常看到一些医院,机械通气患者盖着自备的花花绿绿的被子,连机械吸痰等重要操作都由家属来完成。笔者曾遇到1例被称为“呼吸机故障”的患者,其实因气管切开导管固定不牢,患者转动头部时导管前端从气管内脱出,无法送气。更有甚者,某位知名教授竟在学术会议上堂而皇之地宣布:“ARDS机械通气组比非机械通气组病死率更高!”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一是两组无可比性,只有最重的患者才被选择机械通气;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机械通气所致气压伤等合并症之多和严重。

面对这样严峻的局面,加之当时解放军总医院“得天独厚”地集中了国内最多、最新的进口呼吸机,普及与规范化应用机械通气顺其自然成了笔者的主要使命,在我国建立了首个6张床的简易RICU,举办了多期全国性学习班,发表相关论文与连续讲座。面对相关专著与教科书十分缺乏的问题,经过数年的准备与钻研,终于在1990年出版了“系统论述”机械通气的专著,《机械通气与临床》经科学出版社出版,两次印刷仍供不应求。

令笔者十分高兴的是,此书出版多年后,在一些学术场合遇到许多现已是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会对笔者说:“当年我是读了您的书才学会机械通气的”。某位学者还表示:“当年我就是搬一把凳子坐在患者身旁,一边翻您的书一边调整呼吸机旋钮。”回看此书,十分注重实用,既有亲历的我国最早的临床实例,又具体介绍了常用各型号呼吸机的区别与操作,直至怎样清洁、消毒等。

经过30余年超过一辈人的共同努力,我国临床机械通气技术现已完全成熟,并已在全国各级医院普及。更值得高兴的是,重症医学的同道已比我们呼吸科当初做得更好。

机械通气相关肺炎

临床上常看到许多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成功解决了急性呼吸衰竭或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发作问题,但最终却死于机械通气相关肺炎(VAP)。这也是促使笔者在医学生涯后段,将工作与研究重点转向感染特别是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VAP,无论从概念还是对策,有笔者参与制定的我国指南都与美国学者的认识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只有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都存在时的肺炎,才能称为VAP。2016年ATS与IDSA制定的指南已将VAP从医院内获得性肺炎(HAP)定义中分离出去,成为独立的疾病,其主要理由是VAP 更重、病死率更高。我国呼吸科制定的指南则仍将VAP划在HAP之内,认为是HAP的一个特殊类型。

一般说来,VAP比普通HAP更重、病死率更高无人否定。但也不乏有特殊情况:一些因神经、肌肉病变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会反复发生吸入性VAP,此时只要改善引流或用简单药物,如青霉素类就可治好。VAP的定义是先有呼吸衰竭和机械通气,后有肺炎,相对于因肺炎需机械通气的 HAP患者,哪个感染更重就很难说了。

VAP多药耐药细菌检出率高,治疗困难,与治疗相比,如何减少院内感染特别是广泛耐药细菌的医院内流行更显重要。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