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如升:看问题的角度决定了结果
他带领阜外医院成立了肺心病研究室,以诊治各种肺血管疾病如肺栓塞、肺动脉高压和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等方面的独到之处闻名全国。他是肺结核病的治疗、肺心病的早期诊断、呼吸功能衰竭的抢救和降低死亡率方面开疆拓土的功臣。
1981年,65岁的他又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参与了“中美心血管病和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使中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作为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生导师,他还为我国培养了该领域的首批研究生。
勤奋是他的标签,为人谦和、光明磊落、顾全大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内在坚韧,曾让阜外医院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他是蔡如升,他曾说:“看问题的角度决定了解决这个问题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甚至结果。”
他的标签是勤奋
1915年12月,蔡如升出生在福建厦门一个清贫家庭,家里有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虽然生于动荡年代,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但治病救人的梦想一直扎根于蔡如升的心底。为此,他勤奋读书,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厦门大学化学系医学预科,再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
勤奋是蔡如升的标签。蔡如升之子蔡尤伯回忆,“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期间,学校实行淘汰制,全班60个学生,第一年就要淘汰1/3。另外,北京协和医学院实行全英文教学,而父亲普通话都说不好,更别提英文了,所以适应得慢,神经一直紧绷着,害怕被淘汰。父亲并不聪明,成绩不算优秀,所以只能靠夜以继日的学习来弥补。”
青年蔡如升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就读期间,蔡如升靠奖学金维持生计,唯有以坚持不懈的努力来感谢这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总是早出晚归,学习就是他唯一的活动。
据蔡尤伯回忆,父亲在他心中永远是忙碌的、执着的,“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临床,很少在家陪我们,80多岁的时候还坚持查房,可以说一直没有离开过一线”。他的这种勤奋精神感染着身边的人。
防治结合治疗结核病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们得了肺结核就如同被宣判了死刑,肺结核又常与贫困相伴,本来症状较轻的患者往往因无条件治疗和休养而演变成重症。
当时,国外已经有了基本成型的结核病防治方法。蔡如升、裘祖源、何观清、朱宗尧等选择卫生示范区内部分婴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孕妇,以及北平西城的辅仁大学、西北郊的燕京大学的师生、员工,和河北省定县的部分农村居民等各类人员,共计两万多人,进行了结核菌素试验和X线胸部检查相结合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这一研究花费了2年时间。
如此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为日后结核病的防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蔡如升也提出了自己的结核防治核心理念:早发现、早治疗。他提出,对已发现的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家庭访视,同时加强宣传教育等,与今天提倡的健康管理理念不谋而合。
蔡如升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证实口服卡介苗预防和控制结核病在中国人群中有效且并发症较少,对在全国推行口服卡介苗和接种卡介苗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为了使自己的理念和治疗方法得以广泛应用,迅速加强结核病防治队伍的建设,蔡如升曾多次举办结核病学习班,亲自担任讲师,不辞辛苦地培训在职医生和各级医务人员,培养了许多结核病防治专业人才。
武阳丰说:“蔡如升教授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他看问题不是割裂的,不是以某个学科为向导,而是以某个问题为向导,寻找正确的解决办法。而且他深知预防的重要性,那个时期既懂治疗又擅长预防的专家很少,他就是其中之一。”
创立肺心病研究室
1956年,总后卫生部决定将西郊黑山扈122结核病疗养院改组成解放军胸科医院。组建新的医院首先要选拔人才,蔡如升被任命为副院长,自此开始了心胸方面的研究。
1972 年,在蔡如升的带领下,阜外医院成立了肺心病研究室(肺血管病诊治中心前身),以其收治各种肺血管疾病如肺栓塞、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 等方面的独到之处闻名全国。
1973 年,蔡如升率领全国肺心病专业协作组,先后7次组织全国和华北地区肺心病专业学术会议,带动全国有关单位深入开展肺心病早期诊断、缓解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器临床应用、血气分析等临床研究工作,制订各项诊断标准、治疗策略,交流经验并进行普及推广,逐渐织就了一个遍及全国的肺心病防治研究协作网。
1974 经过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实践,全国肺心病住院病死率、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幅度下降,造福了难以计数的患者。1980年,他被世界卫生组织聘请为亚太地区老年学临时顾问;1985年,他牵头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治疗和病理研究”获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带领流行病学研究走向世界
1981年,蔡如升已经 65 岁了,他又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参与了美国心肺血研究所、阜外医院及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的合作项目“中美心血管病和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那是一项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走向世界的标志性研究,使中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也是最早最有影响力的一次流行病学研究,给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这项研究长达20年,开创了流行病学研究的新纪元。蔡如升主要领导了肺病方面的研究,引进和吸收了一整套国际标准化的研究方法,检测了1万人,获得了大量的宝贵资料。
“蔡如升长期从事肺结核的防治、肺心病及呼吸功能的研究工作。在我国肺结核病的治疗、肺心病的早期诊断、呼吸功能衰竭的抢救、降低死亡率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开疆拓土级的人物。”武阳丰评价说。
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
作为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生导师,他为我国培养了这个领域的首批研究生。在阜外医院工作的几十年间,蔡如升桃李满天下,如今很多学生已经成为行业翘楚,蔡如升的理念也被一代代传下来。
武阳丰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蔡如升时的场景,“1984年,我到阜外医院参加研究生面试。第一次到北京,又第一次见到学术地位那么高的教授,非常紧张,在口语考试时有点结巴,有些词卡了壳,但是蔡如升没有为难我,不断地鼓励我,有的地方还做了提醒。我当时就觉得,这位老师真和蔼,要是能成为他的学生就好了”。
后来,武阳丰如愿以偿地拜在了蔡如升的门下。
“虽然蔡如升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但是那种严格绝不是训斥和责难,而是谆谆教诲。他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非常平易近人,总是站在我们的角度考虑问题,最大限度地为我们提供学习、生活条件。”
如今已为人师的武阳丰深刻地体会到了蔡如升的良苦用心,“就拿面试这件事来说,我也像蔡如升那样做的,因为面试是为了全面了解一个学生的状况,而不是故意出一些怪题、难题来难倒他。态度和蔼一些,给学生的空间大一些,反倒能够更好地达到面试的目的。”武阳丰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蔡如升的人格魅力对他的影响越来越大。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耿晓坤教授专访 | 北京潞河医院神经介入20年:从技术空白到区域标杆的跨越之路
2025-07-03 -
new山西|从“城里娃娃”到“村里大夫”
2025-05-16 -
new山西|情满“医”途,陪伴让就医温暖如春
2025-05-09 -
new一位手机24小时“不打烊”的“好医生”
2025-04-28
-
王占祥教授: 一位龙头医院当家人的医学使命
2024-04-09 -
罗群:让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自由呼吸的“造梦人”
2023-01-11 -
彭红:做有技术有温度的好医生
2023-01-20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践行仁心仁术的好医生——记甘肃省中医院脾胃病诊疗中心主任田旭东
2024-07-22 -
罗群:让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自由呼吸的“造梦人”
2023-01-11 -
彭红:做有技术有温度的好医生
2023-01-20 -
创新引领发展 管理赋能医疗 | 信阳市肿瘤医院:求真务实,做好豫南人民的健康守门人
2023-01-06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汪铮:用医术医德给患者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⑦
202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