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院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医院快讯/详情

发病早期“动”起来 专业指导很重要——专家提醒:脑卒中康复治疗莫入“误区”

时间:2020-01-10 11:35:04来源:未知作者:刘效姬 衣晓峰 阅读: 109236

 

两个典型案例的友情提示

55岁的赵大哥,两月前突发脑卒中,导致右边肢体活动不利,说话含混不清,后经及时救治,生命体征逐渐平稳,然而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医生建议抓紧开展康复锻炼,但家人觉得他浑身没有一点劲儿,接受不了康复,等逐步好转后再说。两个月过去了,赵大哥的肢体非但没有恢复气力,反而出现了大小腿肌肉严重“流失”的情况,半边身体越来越不受支配了,并且言语不清,与家人交流受限,情绪易于激动。68岁的葛大爷是赵大哥的病友,同样不幸罹患脑卒中,致使左侧肢体备受“束缚”,之后经过2周的康复训练,已能完成独自站立和辅助下行走;随后出院回家摸索自行康复“招数”,而且每天坚持,雷打不动,可葛大爷现在的状态却不尽人意,走路“划圈儿”,上肢“挎筐儿”。

一个是中风后,没有及早投入康复活动,使得肌肉快速萎缩;一个是尽管认识到了早期康复的好处,但不按照康复方案来,自作主张,“擅自行动”,结果酿成了“肢体异常模式”。那么,赵大哥和葛大爷的症结到底出在了哪儿?从专业角度看,他们在康复过程中落入了哪些误区?应该怎样康复才科学可行?中医康复都有哪些优势和特色?就这些百姓关心、关注的问题,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康复教育学组委员、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中心主任王艳教授逐一作出了解读和解答。

解开康复难题的“金钥匙”

王艳主任介绍,脑卒中是指起病迅速,由脑血管病变所致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中医称之为中风。我国现存脑卒中患者为600万-700万,约40%的人遗留有中度功能障碍,15-30%的人会留下严重的残疾,其主要为运动功能障碍,也包括感觉、言语、吞咽、认知、心理等障碍。当前,改善中风所致残障的最好办法就是快速康复干预,而赵大哥、葛大爷们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三大现象:一是当事人觉得自己能动后才可以康复锻炼,因此丧失了最佳康复时机;二是误以为康复活动越多越好,且不接受专业指导,由此给自身带来了损伤和异常姿势,极大地削弱了康复效果;三是只关注运动功能,而忽视了吞咽、言语、认知等其他功能,使中风者不能真正意义上回归家庭和社会。

如何打开上面三大难题之“锁”,中医康复学无疑是一把“金钥匙”。王艳教授解释说,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围绕病、伤、残者的身心及社会功能障碍,综合运用各种针灸、推拿、导引等传统康复手法,以及现代康复技术,给予减轻或消除,达到或保持最佳功能水平,提高生存质量,并使之重返社会和正常生活的一门学科。王艳强调,中医康复绝非各类传统康复手段的简单叠加,而是必须以“功能”为导向,改善和恢复受伤残、疾病影响的身心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中医康复思想的精髓。

1.jpg

现代与传统结合的“针康法”

那么,中医康复的介入及最佳时机到底该怎样把握?王艳主任指出,早在《内经》中,就有了“治未病”的观点。《素问》中亦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王教授告诫,按先贤的哲学思考,一要未病先防,即在功能障碍尚未形成之前,采取各种措施,以“防患未然”;二要既病防变,即在功能障碍发生之后,力求做到早诊断、早康复,防止功能障碍的发展及质变。对于脑卒中病人来讲,在最初几周时恢复最快,3个月左右进入平台期,6个月以上进展减缓。换言之,中风急性期病情稳定后即可康复。

目前,在学科带头人唐强教授的带领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康复中心将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有机结合,率先提出了“针康同步、动态治疗、整体康复”的12字方针,在国内外独家提出了“针康法”,就是把头穴丛刺针法和康复技术整合到一起,在头穴丛刺长留针期间,针对脑卒中后运动、认知、言语、吞咽等不同的功能障碍同步展开康复训练,总有效率达95%以上。这其中,头穴丛刺法是将头部划分为顶区、顶前区、额区、枕区、枕下区、颞区及项区,依据实际功能障碍,选择相应的穴区,将针灸针平行刺入帽状腱膜下一寸至一寸半,每区刺入3-5针,得气后长留针6-10小时,留针期间捻转1-2次。

在采用头穴丛刺法的同时,再配合适宜的运动训练,往往能收到“1+1大于2”的功效。为此,唐强和王艳教授引入和建立了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功能性动作筛查与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体系,并整合运动机能学贴布、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姿势恢复技术、筋膜释放技术、整脊技术、悬吊技术、呼吸调整技术、感觉统合技术、宇航员前庭训练技术等,为中风后遗症的人制定科学、优质、高效的康复方案和预防策略,避免了这一群体因运动不得法而“误入歧途”。

2.jpg

几个简单适用的运动要领

在这里,王艳主任向大家介绍了几个自我健身的方法和窍门,长期坚持,可培补元气、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理脏腑,使病人的残障程度得以减轻乃至消除。

注重躯干与骨盆控制 常言说“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岁走”。王艳主任打比喻解释说,小宝宝们出生后,最先开始发育的是躯干和骨盆。而脑卒中偏瘫病人这两个部位控制力的减弱,类似于婴幼儿的运动发育过程,因而要重视躯干和骨盆控制能力的训练,对中风者的坐立行走大有裨益。

具体方法是,患者可仰卧于床,上肢伸直,放于体侧,双腿屈曲,双脚立于床上,挺身使臀部主动抬起,尽量保持膝臀躯干呈一条直线,每次坚持10-20秒,然后休息10秒,10次为1组,可做3-5组。需要注意的是,在练习这一动作时,两侧躯干和骨盆要对称,避免患侧塌下来;其次,发力之时,注意力从足跟起,而不是脚尖,以免造成下肢张力增高。

加强腹式呼吸 体内的膈肌是呼吸的主要引擎,也是重要的姿势肌肉。王教授指出,膈肌除了调控呼吸外,还可以维持腹内压,起到核心稳定作用。这就好比一台挖掘机,其底座不牢,则无法完成工作,甚至翻车。中风病人如果膈肌功能不好致使核心不稳时,其步行亦会受到干扰,有跌倒风险。

王艳介绍,腹式呼吸模式可有效锻炼膈肌,即吸气时把腹部鼓起,呼气时把腹部缩回。做腹式呼吸时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呼吸要深长而缓慢,二是用鼻呼吸而不用口,三是深吸气鼓起肚子,让气往下走,屏息1秒,然后慢呼气回缩肚子,让气徐徐呼气,屏息1秒。一吸一呼为一个循环,每次10-15分钟,每天练习1-2次,坐式、卧式、立式皆可。练习时,可以把双手放在腹部,感受腹部的起伏。

坚持握固守一 中医学理论有“肝主握”的观点。“握固”的益处在于安魂定神,收摄精气,还能增强手的功能,增强中风病人的记忆、思维、注意等认知能力。王艳教授介绍,“握固”之法简单易行,即将大拇指的指尖和同侧无名指的指根部相抵,其余四指回握成拳,稍稍用力,攥拳5-10秒,再休息3-5秒,如此反复,每天10-20分钟。中风者可在走路、坐车、休息时进行。练习时,务必精神内敛,身形放松,排除杂念,思定于拳。

此外,中风者还可以根据自身具体状态,选择适宜的传统运动疗法,如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等,促使形、气、神“三调合一”,进而调摄情志、协调脏腑、改进和恢复功能。王艳主任最后告诫:卒中病人的康复必须科学合理、循序渐进,她建议患者和家属要选择专业机构、专业人士给予康复和指导。

微信图片_20191024134144.jpg


责任编辑:衣晓峰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