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院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医院快讯/详情

首届马銮湾肿瘤内科学术大会暨复旦肿瘤厦门医院内科开科周年盛会圆满收官

时间:2025-07-01 22:29:41来源:医师报作者:ruilinhong 阅读: 46137

IMG_8452.JPG

2025年6月29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第一届马銮湾肿瘤内科学术大会暨复旦肿瘤厦门医院内科开科一周年学术报告会在厦门盛大举行并圆满落幕。此次会议汇聚国内肿瘤领域权威专家,围绕肿瘤内科学前沿进展、临床诊疗优化等核心话题展开深入交流,搭建起高规格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推动肿瘤防治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IMG_8404.JPG

IMG_8405.JPG

IMG_8406.JPG

会议伊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助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厦门医院常务副院长张成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内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王红霞教授,上海市抗癌协会秘书长倪明分别上台致辞。他们一致指出,本次会议不仅是对复旦肿瘤厦门医院内科开科一周年工作成果的回顾与总结,更是促进国内肿瘤内科领域学术思想碰撞、临床经验分享的重要契机,期待能借此盛会为肿瘤诊疗水平的提升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IMG_8403.JPG

开幕式由复旦肿瘤厦门医院院长助理、肿瘤内科执行主任秦文星教授主持。

IMG_8436.JPG

会上,十余位国内知名肿瘤专家登台授课,聚焦乳腺癌、肺癌、原发不明肿瘤、晚期胃癌、结直肠癌等常见及疑难肿瘤疾病,分享了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与诊疗进展。同时,专家们还围绕新药研发、临床基础研究等前沿方向展开深入探讨,并就肿瘤诊治的艺术、青年医生成长路径、医药产业创新及技术成果转化等议题进行跨学科交流,四十余位专家学者为参会者带来了一场涵盖基础研究、临床实践与产业转化的学术盛宴。


聚焦精准诊疗,探索肿瘤诊断与乳腺癌治疗新路径

在肿瘤精准诊疗的前沿探索中,专家们带来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分享。

IMG_8408.JPG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内科首席专家胡夕春教授在《肿瘤诊断的艺术》报告中,着重强调青年医师扎实掌握临床基本功的重要性。他指出,详尽的病史采集、细致的体格检查以及精准的影像、病理报告解读,是构建临床诊疗思维的关键。同时,胡教授介绍的90基因检测技术,能在原发不明肿瘤诊断中发挥关键作用,为这一复杂病症的诊断开辟了新方向。

IMG_8409.JPG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杨朝勇教授以《时空分辨多组学测序解析肿瘤微环境》为题,展示了单细胞时空组学测序技术的重大突破。该技术打破传统转录组分析局限,通过 “时间 + 空间 + 分子” 三维联动,深入解析肿瘤微环境,为攻克肿瘤异质性与耐药性难题提供了全新视角,助力生命科学研究迈向更精准的“时空分辨”新阶段。

IMG_8413.JPG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学科主任李曼教授分享《HR+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进展》,全面梳理了从早期患者治疗方案的优化选择,到晚期患者耐药后的应对策略,为HR+乳腺癌患者的全周期诊疗提供了系统且实用的方案。

IMG_8414.JPG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王敏教授聚焦早期三阴性乳腺癌,基于KEYNOTE - 522研究成果,详细讲解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如何有效提升PDL1阳性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了坚实的实践依据 。在随后的研讨环节,多位临床专家围绕这些前沿内容各抒己见,现场讨论气氛热烈,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关注癌痛与胸部肿瘤,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与治疗效果

会议第二环节关注癌痛管理与胸部肿瘤诊疗进展,专家们从人文关怀与技术革新双重视角带来精彩分享。

IMG_8422.JPG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科主任张军教授在《癌痛患者的全程管理新进展》报告中,直面我国癌痛发生率高但近80%未有效控制的严峻现状,提出贯穿癌症全程的“5A管理原则”,并介绍新纳入医保的氢吗啡酮缓释片,为癌痛患者缓解痛苦带来新希望,充分彰显医学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IMG_8423.JPG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首义院区肿瘤科主任章必成教授深入剖析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irAEs),将其比喻为免疫治疗的“双刃剑”,强调规范化诊断与个体化管理的重要性,为临床医生在保障免疫治疗疗效的同时,有效控制不良反应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

IMG_8426.JPG

肺癌诊疗领域,福建省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房文铮教授分享ASCO肺癌免疫治疗进展,数据显示新辅助免疫治疗在早期NSCLC患者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晚期耐药患者也迎来了IT - ADV/IL - 12联合治疗等新希望,展现免疫治疗在肺癌不同阶段广泛的应用前景。

IMG_8427.JPG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于慧教授带来肺癌靶向治疗新进展,NeoADAURA研究等数据表明,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或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等多靶点联合疗法将成为未来肺癌治疗的主流方向,ctDNA动态监测技术也为治疗方案的动态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讨环节中,专家们积极交流,为胸部肿瘤临床诊疗提供了丰富的新思路。

 

攻坚消化道与软组织肉瘤,推动诊疗技术革新与突破

会议第三环节聚焦消化道肿瘤与软组织肉瘤诊疗,专家们带来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一系列创新成果。

IMG_8437.JPG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党委书记刘小龙教授分享《肝癌肿瘤新抗原免疫治疗进展及挑战》,介绍团队在肝癌新抗原免疫治疗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其研发的肿瘤疫苗能够激活T细胞,显著延长患者无复发生存期,相关预测软件与筛查体系的建立,为肝癌精准免疫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

IMG_8439.JPG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内科副主任罗志国教授聚焦软组织肉瘤免疫治疗进展,针对这一异质性高、治疗难度大的“冷肿瘤”,介绍免疫联合化疗、靶向等方案初显成效,信迪利单抗联合多柔比星及异环磷酰胺方案客观缓解率(ORR)达68.3%,为晚期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

IMG_8441.JPG

在消化道肿瘤方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肿瘤专科主任郭伟剑教授系统梳理《晚期胃癌一线治疗方案的演变与新策略》,从传统化疗方案的迭代升级,到免疫治疗、靶向治疗药物的联合应用,为我国高发的晚期胃癌患者制定了更为精准、全面的治疗策略。

IMG_8443.JPG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施烯主任医师介绍2025年ASCO结直肠癌新进展,ATOMIC研究、BREAKWATER研究等多项成果为不同分期的结直肠癌患者提供了优化后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推动了结直肠癌诊疗的精准化进程。研讨环节,专家们围绕消化道肿瘤转化治疗与个体化策略展开深入探讨,形成诸多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宝贵见解。

 

助力青年成长与成果转化,构建医学创新生态

大会最后一环节聚焦医学传承创新与成果转化,为医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方向。

IMG_8445.JPG

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刘剑楠主任医师以自身成长经历为蓝本,在《浅谈青年医生的成长之路》报告中,展示从临床医师成长为“科技创新六边形战士”的历程,分享其团队在颌面部肿瘤诊疗领域构建的远程筛查、智能诊断、手术机器人及康复新系统,成功攻克该领域“发现难、诊断难、手术难、康复难”四大难题,为青年医师成长树立标杆。

艾尔温生命科技(上海)创始人兼董事长韩雨卿女士从产业视角出发,在《生命科学领域科研仪器设备的跨学科交叉与科技成果转化》报告中,深入解读生命科学仪器设备的跨学科创新路径,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借助AI驱动自动化与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实现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高效转化,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思路。宇耀生物(上海)创始人和CEO周文波博士讲述《YY301(用于RAS突变肿瘤)的研发历程》,展示科研团队如何突破重重困难,攻克RAS突变这一“不可成药”靶点,实现从基础研究到新药研制的重大突破,彰显基础研究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巨大价值。在研讨环节,专家学者与产业代表跨界交流,围绕青年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为构建“医教研产”融合的医学创新生态提供多元视角与可行性建议。

IMG_8453.JPG

本次学术大会的成功举办,是复旦肿瘤厦门医院内科开科一周年的重要里程碑,不仅全方位展示了医院在肿瘤内科领域的专业实力与发展成果,更为国内肿瘤领域专家、学者、临床医师搭建了深入交流、合作共赢的平台。会议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与达成的学术共识,将为肿瘤防治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推动区域乃至全国肿瘤诊疗水平迈向新高度,为广大肿瘤患者带来更多治愈希望与更好的生存质量 。


责任编辑:洪瑞麟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