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流感更可怕的是恐慌
从2017年冬季延续至今的流感疫情,从活动强度、流行区域面积、感染人数等方面均显著高于既往三年的同期水平。尽管有关部门一直强调抗击流感分级诊疗应发挥更大作用,但客观地回顾这场疫情可以发现,社会、公众流感疫情面前,从一开始的麻木迟钝,到后期的惊慌失措、草木皆兵,以致医院门诊爆满,流感“神药”脱销,这些都暴露了我国公卫应急体系的脆弱和缺乏流行病防治的前瞻性规划。
在这场流感面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和改进:
第一,对流感疾病的全民健康宣教缺失 这场流感从11月份开始零星爆发,持续了3个多月,并且这场流感也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因为每年的11月份都是中国的冬季流感季。既然在预料之中,发病时间长达3个多月,这给了各级公共卫生体系充分的反应时间,但遗憾的是,有关部门和公共卫生专家并没有将科学的流感防治知识及时传递给大众,这造成了民众因健康素养低,缺乏对流感疫情的了解,极易产生恐慌心理和盲目就诊的情况。
第二,医学界缺乏统一的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尽管现在提倡个体化的精准治疗,但是,根据流感流行病学大数据信息,由专家队伍制定统一的临床路径或诊疗指南还是非常必要。在这场流感疫情中,出现了公众大量抢购疫苗和流感“神药”奥司他韦的现象。实际上,无论是疫苗和奥司他韦,其效果均相对有限,单靠它们并不能完全遏制本次流感疫情的蔓延。
第三 ,疫情的公开透明的及时告知 信息公开是一切流言蜚语的最好终结者。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只有及时、公开、客观的信息公开,才能赢得民众对这场疫情的充分理解,支持和配合,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2017年的一场流感,比以往来的更猛了些。但这场流感,带来了我们对公卫体系的更多思索。科学合理的疫情应对,应该是各种方法多管齐下,而不是寄托于几个“神药”或者疫苗身上。希望我们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未来每年的流感活动。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8-122024
梁万年:“三医”协同的基本路径
-
new2023年度“刷屏热词”之极端天气: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仍将持续增加
气候危机就是健康危机。
2024-01-05 -
10-312023
努力成为推动行业前进的力量
-
10-312023
网络调查亦有弊端
-
2023年度“刷屏热词”之极端天气: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仍将持续增加
2024-01-05 -
实力是唯一的话语权,实干是唯一的兴邦路|疫情期间,一名老师给学生的信
2020-05-19 -
医生不是“药神” 政府才是
2019-03-07 -
我们要交三个朋友
2019-01-24 -
医生要做“会工作、会休息”的引领者
2019-01-17
-
“走廊医生”走下神坛
2017-12-27 -
分级诊疗:心急别忘冷思考
2017-08-15 -
我们要交三个朋友
2019-01-24 -
好医生赚大钱 是患者的福音
2017-08-07 -
应纠正对细菌的片面认识
2023-05-09 -
医生要做“会工作、会休息”的引领者
2019-01-17 -
有偿刊登论文不合理
2016-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