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难治性癌痛专家共识》(讨论稿)发布 难治性癌痛规范化诊疗迈入新篇章
6月17日,在第十三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上,我国首部《难治性癌痛专家共识》(讨论稿)发布。该共识以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专业委员会(CRPC)难治性癌痛学组为核心,集合肿瘤、姑息、疼痛多领域专家之智慧制定。会议现场吸引众多医生,座无虚席,大家热情高涨。会议结束后,大家仍沉浸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不愿离席、继续交流临床中的问题。许多现场参会医生表示,该共识切合临床需求,为临床提供了良好的指导,期待共识能够早日面世、造福临床。
开幕致辞 “难治性癌痛至今仍无公认的明确定义,临床诊治存在诸多困难。” CRPC难治性癌痛学组组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疼痛治疗科主任王昆教授直言,“为切合学科发展的需要,CRPC难治性癌痛学组自2016年成立后,第一项工作就是制定《难治性癌痛专家共识》。” CRPC第六届主委秦叔逵教授表示,难治性癌痛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因此成立了CRPC难治性癌痛学组。“学组成立短短一年时间内做了大量工作,为难治性癌痛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我谨代表CRPC委员会表态,我们愿意为难治性癌痛治疗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刘端祺教授表示,难治性癌痛是所有疼痛问题中最难的部分,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该共识的制定对于肿瘤医生及患者都是一大福音,祝共识在医疗实践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CRPC第五届主委王杰军教授介绍,该共识有三大亮点。首先,给出“难治性癌痛”相对明确的定义,便于临床上诊断。其次,共识中提到,多学科协作对于难治性癌痛而言不可或缺。最后,共识的制定邀请了肿瘤科、麻醉科、疼痛科、微创科、放疗科等多学科的专家共同参与,希望共识内容不断完善,让患者获益更多。
共识解读 王昆:多学科协作共抗难治性癌痛 王教授指出,难治性癌痛治疗方法包括多学科交叉、多模式相结合,包括多种类镇痛药物联合、镇痛药物与微创介入技术联合、抗肿瘤治疗与镇痛联合、镇痛治疗与心理治疗联合;综合使用以减少肿瘤对机体组织的损伤,帮助患者功能恢复。“这是难治性癌痛多学科协作技术的特色。”王教授说。 吕岩:难治性癌痛病因机制复杂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疼痛科主任吕岩教授介绍,癌痛属于混合型疼痛,兼具伤害性疼痛、炎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痛的特点;难治性癌痛常表现为神经病理性癌痛、骨转移性癌痛、爆发性癌痛、内脏痛、阿片耐受等。 金毅:难治性癌痛的标准 南京总医院疼痛医学中心主任金毅教授介绍,目前,全世界对于难治性癌痛缺少一个明确的定义,所以,学组希望通过提出该定义,让临床诊断有据可依。 学组及专家团借鉴NCCN指南、国内外临床研究证据,分别从病因、排除因素、治疗及结果、副作用等方面综合考虑,几经讨论和推敲后给出了难治性癌痛的定义。 刘勇:改善生活质量是镇痛根本目标 徐州市中心医院肿瘤内二科主任刘勇教授表示,难治性癌痛药物治疗目标是持续、有效的消除、缓解疼痛,最大限度改善患者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强阿片类药物是治疗难治性癌痛的基石,同时联合辅助镇痛药进行多模式镇痛。 熊源长:微创介入技术是常用手段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疼痛中心熊源长教授表示,微创介入技术是难治性癌痛的常用治疗手段。包括神经毁损术、鞘内镇痛导管/装置植入术、I125粒子植入术、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射频消融术等。选择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主要需考虑患者病情和意愿、医师技术和设备条件等三个方面。另外,患者自控镇痛技术具有镇痛起效迅速、血药浓度稳定、最大化按需给药的优点,是治疗难治性癌痛的理想手段之一。
现场互动 问题1:皮下自控镇痛(PCSA)与静脉自控镇痛(PCIA)效果差别多大? 专家解答:PCSA的治疗效果约为PCIA的80%;PCSA同一注射部位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2周后应更换注射部位;PCSA各部位吸收也不同,但一般习惯在手臂处操作;皮下给药相对管理更方便;此外,留置针最好用套管针,不用金属针。所以PCA使用细节大家可以探讨,今后我们也会在这方面多做工作,完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供大家临床使用参考。 问题2:难治性癌痛患者使用羟考酮缓释片至400 mg每24 h,若使用PCA是重新计算剂量还是加剂量控制? 专家解答:PCA还可用于滴定,常用方式为基础用药加PCA泵进行滴定,根据患者24 h用量转换成口服药物;但若口服不良反应明显,可使用PCA持续镇痛,重新计算转换剂量;PCA技术临床上已使用20多年,操作简单、管理方便、内科医生使用较多。但有创的给药方式还是需要经培训后使用,这也是多学科的交叉点。 问题3:一例患者24 h使用40mg 羟考酮缓释片 70 片,如果换成舒芬太尼,其PCSA、PCIA 剂量各是多少? 专家解答:从口服转为皮下/ 静脉给药,不能完全按照1 ∶ 1 计算转换,严格意义上讲,应该重新滴定,尤其剂量更应该滴定后转换;药物用量越大转换比例越小,甚至可对半转换,但转换时需要严格按滴定要求进行,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治疗癌痛,必须看病例,个体化处理,每个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所以首次使用PCA,最好按初始用量进行滴定转换。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CSD 2025|皮肤科中青年医生实战能力提升项目总决赛收官
2025-07-03 -
06-302025
非小细胞肺癌联合疗法有新突破
-
new“珠峰”项目总结会在杭州召开,超万名乙肝患者实现临床治愈
2025-06-30 -
new双靶点GLP-1/GIP受体激动剂BGM0504 II期数据在ADA第85届科学会议发布
2025-06-25
-
独辟蹊径!易俊林团队发现缩小鼻咽癌患者放疗靶区新方法
2024-03-10 -
《2023中国高脂血症诊疗现状与疾病管理调研报告》在第六届进博会发布
2023-11-07 -
传承百年创新征程,攻坚糖尿病未竟之业
2023-04-12 -
18厘米超长阑尾被保住!《胃肠内镜》刊登我国专家保阑尾ERAT治愈最长阑尾急腹症病例
2022-12-11 -
泛肿瘤TRK抑制剂罗圣全®在中国获批,开启个体化医疗新篇章
2022-07-29
-
聚焦世界脑健康日五大核心目标,携手同行共促脑健康,2023中国脑健康大会成功举办
2023-07-27 -
18厘米超长阑尾被保住!《胃肠内镜》刊登我国专家保阑尾ERAT治愈最长阑尾急腹症病例
2022-12-11 -
县域医疗机构消化专科精准能力提升项目湖南试点启动会在长沙召开
2023-05-30 -
全球首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国发布
2023-06-12 -
【5·11世界防治肥胖日】今天,大声喊出“我要瘦”!
2016-05-17 -
两院院士增选工作正式启动!医学领域儿科、麻醉、神经病学优先增选推荐!
2023-07-27 -
长期肥胖增加食管癌和贲门癌风险
2017-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