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学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学术资讯/详情

中国首部《难治性癌痛专家共识》(讨论稿)发布 难治性癌痛规范化诊疗迈入新篇章

时间:2017-06-21 10:08:12来源:未知作者:窦洁 阅读: 121244

6月17日,在第十三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上,我国首部《难治性癌痛专家共识》(讨论稿)发布。该共识以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专业委员会(CRPC)难治性癌痛学组为核心,集合肿瘤、姑息、疼痛多领域专家之智慧制定。会议现场吸引众多医生,座无虚席,大家热情高涨。会议结束后,大家仍沉浸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不愿离席、继续交流临床中的问题。许多现场参会医生表示,该共识切合临床需求,为临床提供了良好的指导,期待共识能够早日面世、造福临床。


开幕致辞

“难治性癌痛至今仍无公认的明确定义,临床诊治存在诸多困难。” CRPC难治性癌痛学组组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疼痛治疗科主任王昆教授直言,“为切合学科发展的需要,CRPC难治性癌痛学组自2016年成立后,第一项工作就是制定《难治性癌痛专家共识》。” 


CRPC第六届主委秦叔逵教授表示,难治性癌痛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因此成立了CRPC难治性癌痛学组。“学组成立短短一年时间内做了大量工作,为难治性癌痛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我谨代表CRPC委员会表态,我们愿意为难治性癌痛治疗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刘端祺教授表示,难治性癌痛是所有疼痛问题中最难的部分,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该共识的制定对于肿瘤医生及患者都是一大福音,祝共识在医疗实践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CRPC第五届主委王杰军教授介绍,该共识有三大亮点。首先,给出“难治性癌痛”相对明确的定义,便于临床上诊断。其次,共识中提到,多学科协作对于难治性癌痛而言不可或缺。最后,共识的制定邀请了肿瘤科、麻醉科、疼痛科、微创科、放疗科等多学科的专家共同参与,希望共识内容不断完善,让患者获益更多。


共识解读

王昆:多学科协作共抗难治性癌痛


王教授指出,难治性癌痛治疗方法包括多学科交叉、多模式相结合,包括多种类镇痛药物联合、镇痛药物与微创介入技术联合、抗肿瘤治疗与镇痛联合、镇痛治疗与心理治疗联合;综合使用以减少肿瘤对机体组织的损伤,帮助患者功能恢复。“这是难治性癌痛多学科协作技术的特色。”王教授说。


吕岩:难治性癌痛病因机制复杂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疼痛科主任吕岩教授介绍,癌痛属于混合型疼痛,兼具伤害性疼痛、炎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痛的特点;难治性癌痛常表现为神经病理性癌痛、骨转移性癌痛、爆发性癌痛、内脏痛、阿片耐受等。


金毅:难治性癌痛的标准


南京总医院疼痛医学中心主任金毅教授介绍,目前,全世界对于难治性癌痛缺少一个明确的定义,所以,学组希望通过提出该定义,让临床诊断有据可依。


学组及专家团借鉴NCCN指南、国内外临床研究证据,分别从病因、排除因素、治疗及结果、副作用等方面综合考虑,几经讨论和推敲后给出了难治性癌痛的定义。


刘勇:改善生活质量是镇痛根本目标


徐州市中心医院肿瘤内二科主任刘勇教授表示,难治性癌痛药物治疗目标是持续、有效的消除、缓解疼痛,最大限度改善患者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强阿片类药物是治疗难治性癌痛的基石,同时联合辅助镇痛药进行多模式镇痛。


熊源长:微创介入技术是常用手段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疼痛中心熊源长教授表示,微创介入技术是难治性癌痛的常用治疗手段。包括神经毁损术、鞘内镇痛导管/装置植入术、I125粒子植入术、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射频消融术等。选择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主要需考虑患者病情和意愿、医师技术和设备条件等三个方面。另外,患者自控镇痛技术具有镇痛起效迅速、血药浓度稳定、最大化按需给药的优点,是治疗难治性癌痛的理想手段之一。


现场互动

问题1:皮下自控镇痛(PCSA)与静脉自控镇痛(PCIA)效果差别多大? 


专家解答:PCSA的治疗效果约为PCIA的80%;PCSA同一注射部位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2周后应更换注射部位;PCSA各部位吸收也不同,但一般习惯在手臂处操作;皮下给药相对管理更方便;此外,留置针最好用套管针,不用金属针。所以PCA使用细节大家可以探讨,今后我们也会在这方面多做工作,完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供大家临床使用参考。


问题2:难治性癌痛患者使用羟考酮缓释片至400 mg每24 h,若使用PCA是重新计算剂量还是加剂量控制?


专家解答:PCA还可用于滴定,常用方式为基础用药加PCA泵进行滴定,根据患者24 h用量转换成口服药物;但若口服不良反应明显,可使用PCA持续镇痛,重新计算转换剂量;PCA技术临床上已使用20多年,操作简单、管理方便、内科医生使用较多。但有创的给药方式还是需要经培训后使用,这也是多学科的交叉点。


问题3:一例患者24 h使用40mg 羟考酮缓释片 70 片,如果换成舒芬太尼,其PCSA、PCIA 剂量各是多少?


专家解答:从口服转为皮下/ 静脉给药,不能完全按照1 ∶ 1 计算转换,严格意义上讲,应该重新滴定,尤其剂量更应该滴定后转换;药物用量越大转换比例越小,甚至可对半转换,但转换时需要严格按滴定要求进行,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治疗癌痛,必须看病例,个体化处理,每个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所以首次使用PCA,最好按初始用量进行滴定转换。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