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21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年会

主旨报告|叶定伟:开启前列腺癌的亚洲时刻

时间:2021-07-16 17:06:07来源:未知作者:叶定伟 阅读: 112341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  叶定伟

亚洲国家前列腺癌患者发病人数比美国发病人数低,在大部分亚洲国家往往被认为是小癌种,然而像中国这样的亚洲国家,前列腺癌死亡人数却是美国的两倍,造成的社会危害甚至高于美国这种前列腺癌大国。

此外,亚洲人群基因组学数据匮乏,在人口占比60%的背景下,已发表的基因组学研究数据仅占11%。因此,搞清楚亚洲前列腺癌的疾病特点以及造成巨大生存率差异的背后原因,是改善这一困境的关键。

随着亚洲及中国多个团队研究受到国际学界广泛关注,复旦肿瘤泌尿作为首次受邀的中国团队,在《Nature Reviews Urology》综述了亚洲前列腺癌近30年来的流行病学变迁,阐明了亚洲前列腺癌患者区别于欧美前列腺癌患者的疾病特点及深层次原因,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开启了前列腺癌的亚洲时刻。

亚洲前列腺癌流行病学新发现

我们调研了既往30多年来全球前列腺癌流行病学数据,发现亚洲前列腺癌患者的4个关键特征:(1)亚洲前列腺癌发病率显著低于欧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前列腺癌发病率相对越高;(2)高脂高蛋白饮食、吸烟、酗酒、超重与肥胖是亚洲人群患前列腺癌的高风险因素,而进食果蔬、绿茶、咖啡及体育运动是保护性因素;(3)亚洲前列腺癌死亡率/发病率比值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前列腺癌死亡率/发病率比值越低;(4)进行前列腺癌筛查的亚洲国家,前列腺癌患者远处转移比例显著降低,总生存率同步升高。

基因组学特征存在显著差异

在基因组学研究的人种多样性显著不足,尤其是亚洲人群基因组学数据匮乏的大背景下,团队对亚洲前列腺癌的分子变化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发现亚洲前列腺癌与欧美前列腺癌在分子层面存在巨大差异。

譬如,ERG融合事件、SPOP突变、FOXA1突变均是导致前列腺癌发生的重要驱动因素,然而欧美患者ERG融合突变率约为50%,东亚人群ERG融合突变率仅为15%左右;反之,亚洲人群SPOP突变率则是欧美前列腺癌患者的两倍(14%与7%),FOXA1突变率更显著高于欧美患者(41%与3.5%);东亚人群PTEN缺失事件显著低于欧美人群(10%与40%)。

这些发现提示,亚洲前列腺癌与欧美前列腺癌本质并不相同,不能照搬欧美数据对亚洲患者进行诊疗。

前列腺癌诊疗“复肿方案”

基于20多年前列腺癌诊疗经验,团队提出了“复肿方案”,即一个核心、两个坚持、三个推进。

围绕一个核心  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前列腺癌团队深耕微创手术,患者5年生存率为82.6%,优于国内平均的69.2%。重视功能的保留与重建,术后尿控功能恢复99%,性功能恢复70%,包括阴茎假体植入术在内的阴茎康复综合治疗已成为学科的优势与领先技术。

做到两个坚持  坚持全程管理,坚持多学科合作。建立了从前列腺癌早期筛查,到局部患者手术治疗,到晚期患者综合治疗的全疗程诊疗体系。查门诊和遗传咨询门诊的单位。

加速三个推进  推进早期筛查,推进国际合作,推进精准医学。团队推出“精准筛查基地+筛查服务站”的筛查模式,牵头制定并推广了中国首部《前列腺癌筛查专家共识》,有力促进了该模式全国范围内的推广。编撰了首部由国人牵头的国际共识《前列腺癌亚太专家共识——上海共识》。团队联合全球16个国家的肿瘤中心开展了多项Ⅱ/Ⅲ期创新药物临床研究,将为前列腺癌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机会,为亚洲前列腺癌治疗指明方向。

微信图片_20210717223607.jp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