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院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医院快讯/详情

杨斌 见证与引领中国超声医学创新发展

时间:2021-07-20 17:09:53来源:未知作者:陈旻 阅读: 182147


从中国超声医学专业首批研究生之一,到成为中国超声医学领域的权威专家,东部战区总医院超声诊断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杨斌经历与见证了中国超声医学领域37年发展的全过程。今年5月,杨斌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发表,这项成果的应用将减少甲状腺结节的细针穿刺,大幅减轻患者负担,节省医疗资源。“超声诊断快捷、无创、准确,不仅可动态观测病变,还能重复随诊。不仅用于诊断,在中国,超声介入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学科,直接推动临床医学发展。”杨斌因不断创新,屡获殊荣,成为中国超声医学发展的引领者。

1.jpg

首创超声造影识别肾癌

杨斌所供职的东部战区总医院设有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肾脏病诊治、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心之一,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全国各地肾脏病患者潮水般涌入这里求医问药。

“在肾癌还很少见的17年前,我们每年在门诊患者的超声检查中会发现200至500例肾癌患者,”杨斌说,“这个数字在当年同一家医院内出现是惊人的。

“正是因为全国的肾脏病患者慕名而来,所以我们医院接诊的恶性肾癌患者相对就多。那些年,我院泌尿外科一年就能做两、三百台肾癌手术,而别的医院一年最多才开十几台。”

肾癌是我国泌尿系肿瘤中发病率第二高的肿瘤,且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国家癌症中心全国恶性肿瘤登记数据显示,2018年肾癌在我国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排名第15位,死亡率排名在第17位。我国目前现约有200多万肾癌患者,40岁至64岁患者占患者总人数的60%,65岁以上人群占35%。

“确诊的肾癌患者中,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是在常规超声体检中发现的”杨斌介绍道,大多数肾癌患者发病隐蔽,早期没有症状,或者没有特异性症状,有患者出现血尿、腰痛等症状却被误诊为尿路感染和肌肉损伤,只是在因其他问题查体或体检过程中偶尔被发现患肾癌。

目前,早期肾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0%至98%,但是晚期患者,尤其是已经发生癌症转移的肾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5%至18%,“尤其是肾透明细胞癌对放化疗不敏感,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治疗手段。”杨斌说,“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肾癌,对超声影像诊断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而抢夺治疗先机与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直接关系到肾癌患者的生命安危。”

于是,医院里泌尿外科接诊的肾癌患者是否需要手术治疗的主要决定权落在杨斌的肩头。“肾脏肿瘤有几十种,鉴别肾脏肿瘤的良恶性难度最大,”杨斌解释道,“肾脏肿瘤中临床常见良性肿瘤错构瘤、又称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发生率高,在二维灰阶声像图中的表现是强回声,很好鉴别,”“可是也出现了部分病人的声像图是低回声,还有肾嫌色细胞癌,属低度恶性肿瘤,也有声像图特征。”“但最多见的肾透明细胞癌却是出现强回声,正好与良性肿瘤的二维图像有了交错,很难鉴别。”

“常常,泌尿外科医生在CT难以确诊的时候,就问我们超声诊断该怎么定夺?”。杨斌说,病人的肝脏可在超声引导下或CT引导下进行穿刺做组织病理活检,“但肾脏肿瘤做活检很难,肾脏的小肿瘤很准确定位穿刺,且肾穿刺极易引发出血。”

5.jpg

能不能不做肾脏穿刺就可准确判断肿瘤性质?这成为杨斌的科研目标。杨斌将目光锁定于超声造影。

超声造影是利用造影剂使后散射回声增强,以大幅度提高超声诊断的分辨力、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技术,自上世纪60年代末起被谨慎用于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但被欧美明确认为“在做肾脏上是没有利用价值。”

没有现成的临床经验可供借鉴,也查阅不到相关文献资料。“我就去翻病理书,研究肾脏恶性肿瘤在病理上有些哪些特点,尝试能不能把这种病理结构通过超声造影识别出来?”2004年,杨斌创造性地将超声造影率先用于肾癌诊断,17年间,做了8千余例肾脏肿瘤患者。

“我们确实识别出来了”,杨斌发现,很多肾脏恶性肿瘤有假包膜,“假包膜实际上是正常的结构,将肾脏肿瘤与正常肾脏组织分开,因此肾脏肿瘤虽然恶性程度高,但它转移慢,不像肝脏肿瘤那样极易转移恶化。”杨斌创造性地釆用超声造影最新技术,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对肾肿瘤回声、血流灌注、是否存在假包膜、假包膜显示对比和瘤区内出血坏死区,及造影剂灌注类型分类、造影剂进入瘤区的灌注时间和廓清时间相结合,从肿瘤的增强强度,反复探索发现肾癌的声学特征、供血特点及特殊结构的显示,并将肿瘤分类鉴别。

“我们看到越小的肾脏肿瘤假包膜越完整,但是在CT和超声的二维灰阶声像图中都很难看到假包膜,假包膜的诊断率非常低,”“这只有积累了大量肾癌患者诊断经验的影像医生才能识别出来。但这样的医生上哪去找?”杨斌说,正是因为当年肾癌的病例数少,致使影像医生无法积累足够的临床经验,难以早期诊断肾癌。

杨斌在国内率先进行了裸鼠皮下种植透明细胞癌的试验研究,同时进行肾细胞癌和肾平滑肌脂肪瘤运用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相结合进行鉴别诊断。“我们用了5年的时间成功识别出肾癌的特征。我们发现肾脏肿瘤在超声造影检查时,肿瘤组织回声不均匀增强,说明有出血坏死区。”通过在瘤区内出血坏死区显示率比较,杨斌在国内率先提出,较小肾肿瘤内出现的出血坏死区是恶性肿瘤的佐证,而在超声造影下能捕捉到出血坏死区,呈现出肾细胞癌的结构特征与供血特点。杨斌还率先运用对比显示率统计分析,使肾细胞癌假包膜的显示率由常规超神的40%提高到80%以上,因此,将肾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由78%提高至93%。

杨斌的研究成果在海内外权威医学期刊先后发表了60余篇论文,在国际超声医学界引发高度关注,直接推动超声造影成为超声医学诊断十分重要和应用前景广阔的发展方向。欧洲医学界据此更改了超声造影诊断应用指南。

如今,杨斌创立的超声造影作为肾脏肿瘤的鉴别诊断已被全国多家医院推广应用,造福病人无数。

2.jpg

以严谨守护病人的生命线

2014年6月,医院门诊部主任翁志强对杨斌说,自己的一位朋友张先生患右肾癌,后天将在南京一家医院做肾脏摘除术,但是患者发烧,他问杨斌“这手术能不能做?”

杨斌一听,当即怀疑张先生的发热也许是肾脏脓肿所致,根据临床经验,“肾脏脓肿超声诊断与CT及磁共振检查的表现,都会呈现为肿块 ,误诊率较高。可能那家医院就下了肾癌诊断,决定实施手术切除治疗。”他果断地说,“你能不能请他在手术前抽空到我这儿来看一下?”

第二天,年近不惑的张先生赶来。杨斌手持探头探查,目光紧盯着屏幕。在常规超声检查中,屏幕上张先生的的右肾声像图的确呈现为一个流体型实性占位。杨斌果断地进一步为其做超声造影,探头再次探查张先生的肾脏时,却没有发现出血坏死区与假包膜等肾癌特有征象。杨斌断定应为肾脓肿,建议他暂停手术,先做抗菌素治疗。

回到原先的医院,张先生终止手术,接受了抗炎治疗。一周后,他来找杨斌复查。超声探头反复探测,患者的右肾肿块竟已完全消失。

原先以为已触碰到死神的张先生面对命运反转惊喜交加,连声感谢杨斌“救了我一命!”

“数十年的密切配合,泌尿外科已非常相信我们”,说到这里,杨斌满脸欣慰。“遇有肾脏肿瘤患者,他们必作超声造影,将诊断结果作为决定是否手术切除肿瘤的首要依据。”

2014年8月,杨斌收到泌尿外科发来的加急检查申请单,紧接着,泌尿外科医生打来电话,说“杨主任,这个病人已经外院磁共振确诊为右肾癌,手术已排在明天,准备全切右肾。慎重起见,麻烦你们做个超声造影,再确认一下。”

年近半百的男患者躺在诊断床上忐忑不安,杨斌的专业与专注使他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心情平复,将信任的目光投向杨斌。常规超声探查下,患者的右肾在屏幕上呈现出一个异样鼓起的球形,直径足有15公分。注射造影剂后,实施超声造影,探头再探到肾脏,杨斌看到球形肾组织内清晰地出现血管呈树枝样弥散,伸出的血管支丫长有7、8公分。“我们一看就明白了,这是个淋巴结,很显然,患者疾病是临床少见的肾内淋巴瘤。”

泌尿外科医生接到杨斌的诊断报告时大为震惊,说“如果是肾内淋巴瘤,那就不能手术了。”

泌尿外科马上申请多学科会诊并进行了活检,专家们根据超声造影的图像与诊断,综合分析,最终证实了杨斌的判断,决定取消手术,更改为化学药物治疗。

接受化疗两周后,该患者来找杨斌复查。原先的球形肾明显缩小,肾内淋巴结几乎消失,肾脏形状已接近正常。“最后,这个病人的肾被保住了”杨斌咧嘴笑着,这是他对自己最满意的时刻。

“后来陆陆续续又遇到过类似病人,但临床表现不太一样。不过,最起码给我们一个提示,肾内蚕豆样肿块,可能会是肾内淋巴瘤,而超声造影能准确诊断。”“这些病人都验证了我们得诊断是对的。”

在国内率先使用超声造影技术成功用于肾脏肿瘤鉴别诊断并没有终止杨斌科研探索的脚步。“我们的工作还在推进拓展,我们正在做第4代超声造影剂,用微泡靶向显影,更精准地显示肾脏肿瘤的性质。”杨斌表示,超声造影技术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靶向造影剂、靶向治疗剂、纳米级超声造影剂,及与现代分子影像学结合的其他新型超声造影剂的不断发展,超声造影技术将为临床和科研带来更多新的惊喜。

3.jpg

推动超声诊断成为医学影像检查首选

杨斌生长于西安。1988年,杨斌在西安医科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取得硕士学位,成为中国超声诊断专业首批研究生之一,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作为学科带头人人才引进。2003年,杨斌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取得医学影像与核医学博士学位。

1999年,杨斌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Stony  brook分校卫生健康中心放射科作访问学者。八个月里,他潜心学习前列腺超声及甲状腺超声引导的细针穿刺。回国后,杨斌将美国超声医学专业的思维方法和管理理念融入科室管理。此后,在国内率先开展超声多模态诊断肾肿瘤、慢性肾病的超声诊断和肾透明细胞靶向纳米微泡的实验研究,取得多项重要突破。

如今,杨斌已成为中国超声医学领域内的权威专家,担任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6、7、8、9届委员,解放军医学专委会超声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超声分会会长、江苏省医学会超声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等,参与主编了中国“十三五”研究生规划教材《腹部超声诊断学》,主编、副主编和参编专著22部,取得的科研成果三次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在超声医学临床一线工作33年的丰厚经历,杨斌见证了超声医学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在医学影像诊断中,与CT、磁共振、核素扫描相比,超声影像检查具有快捷、无创、准确、无放射性、无痛苦、费用低等独特优势,在中国已成为医学影像检查首选。”回眸超声医学的发展,杨斌介绍道,“正是超声医生们不断创新,扩大超声影像的临床应用,直接推动着超声医学向前发展。”

在新冠肺炎患者的抢救中,超声影像检查诊断成为医生们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杨斌说,“躺在病床上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全部都是用床旁超声检查肺部和其他脏器,从肺组织反射线的改变,能直接看到肺部病变状况”。

“培养更多支柱人才接力推进中国超声医学发展是我最大的心愿”,迄今,杨斌先后培养的硕士、博士及博士后50余名,大都已成为超声医学领域内的中流砥柱。(作者 陈旻)

 

杨斌主任简介:

4.jpg

杨斌,东部战区总医院超声诊断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常务委员,全国高等学校超声医学专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研究生规划教材《腹部超声诊断学》副主编,解放军医学专委会超声分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超声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超声分会会长,江苏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超声医学杂志(电子版)、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11本杂志编委。发表论著、综述200余篇,SCI35篇,主编、副主编和参编专著20部。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三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一项(第2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二项,南京军区科技创新项目课题一项,南京军区医药卫生科研基金课题一项,江苏省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项目一项。培养硕士、博士及博士后50余名。

微信图片_20191024134144.jpg

责任编辑:衣晓峰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