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学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学术资讯/详情

打造体外呼吸循环支持技术协作平台

“明道呼吸支持技术学院·体外呼吸循环支持中心”成立

时间:2017-05-18 14:24:00来源:未知作者:陈惠 孙瑜淼 阅读: 140278

blob.png

5月12日,“明道呼吸支持技术学院·体外呼吸循环支持中心”在中日医院成立。据了解,体外膜肺氧合(ECMO)作为极危重症患者的终极心肺支持手段在国外已获广泛应用,目前较成熟开展这项技术的有安贞医院、阜外医院、中日医院、广州呼研所等。

据中心主任、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四部詹庆元教授介绍,建立体外呼吸循环支持中心(简称ECMO中心)必须有足够的危重患者来源,并可以对原发病开展高水平的综合治疗。集合了国内顶尖级的呼吸学科专家团队、国内最优势的呼吸疾病治疗与科研资源,在呼吸系危重疾病的诊断、综合治疗方面的潜力等优势,中日医院成立“明道呼吸支持技术学院·体外呼吸循环支持中心”。不仅为医院各科室开展各种高水平的诊治手段搭建更好的脏器支持平台,还将有力地推动中日医院危重症患者的整体救治水平。 


推进体外呼吸循环支持技术规范发展

中日医院院长王辰院士参加了此次成立大会并在会上指出,在中国,尽管呼吸疾病诊疗技术在近些年不断发展,但呼吸系统疾病仍然是人民健康的重大威胁。对于个人健康来说,各类疼痛所带个人的痛苦远不及呼吸障碍的窒息感所引起的濒死感。在慢病防治方面,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与代谢性疾病共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四大慢病”。而在我国,呼吸系统疾病长期被排除在重大慢病之外。因此呼吸病的治疗,对于医院来说是基础性的治疗。

然而,现在国内对呼吸的支持技术远落后于国际水平。王辰院士希望呼吸学科能通力合作,在明道呼吸学校下设学院,学院下设中心,把教学培训功能加以系统和强化,成为像医联体一样的有机组织,通过战略、路线和顶层设计,把整个明道学校做好。用持之以恒的毅力,真正把中国的呼吸学科发展好,提升体外呼吸循环支持技术的规范性、先进性,目标是最终可以实现中国呼吸从研发到应用的技术体系的独立运转。


ECMO:让我们走得更远

“经过这么多年跟ECMO的磨合,你就会发现,对它理解得越深,它的用处越大,且爱得越深。”詹庆元毫不吝惜对ECMO的偏爱,“第一,完全或者部分替代心肺功能;第二,心肺休息,让心肺损伤之后的肺修复成为可能;第三,避免或者减少人工气道的应用;ECMO将极大地改变心肺衰竭的治疗理念与现状。”

詹庆元指出,目前ECMO在各地需求巨大,但供给严重不足;各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应用和管理亟待规范;设备与耗材供应不足;亟待各地加强合作。体外呼吸循环支持中心建立后,其重中之重是建立培训体系,规范应用。

“在明道呼吸学校下面的明道呼吸支持技术学院建立体外呼吸循环支持中心,目的是为中国未来体外呼吸循环支持技术的推广和科研合作提供平台和契机。”詹庆元介绍了今后中心在培训、合作、技术应用、转运与会诊等方面的具体工作计划。

会上王辰院士与999急救中心霍明立院长签署了双方合作协议。此前,中日医院与999急救中心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多次在院外行ECMO/机械通气支持后再进行长途转运,极大地降低了转运风险。

会上宣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危重症中心侯晓彤为名誉主任。中日医院呼吸科詹庆元主任主持会议。


学术交流

中心名誉主任侯晓彤教授在学术交流环节的发言中系统介绍了中国ECMO应用的仅15年以来的情况:近十年中国的中国ECMO和辅助例数涨了约一倍,在成人的ARDS和ECPR、PCI 、肺移植等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2006年中山市第一个ECMO临床应用团队成立。ECMO是一个提升医院综合抢救水平的机遇,在国内外对此需求增加的形势之下,应该提升队伍建设,借此提高呼吸学科的整体技术水平和能力。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外支持中心李军教授介绍了该院ECMO发展的历程和病例情况,也分享了ECMO在治疗和抢救、心脏术前、术后循环衰竭、呼吸衰竭、重症心肌炎、重症感染肺炎、肺栓塞、气管异物术后、器官移植、先天免疫并等各类疾病中的应用情况。

中日医院杨煜光介绍了目前中日医院开展ECMO的情况。999急救中心的魏彦芳则介绍了999航空医疗救援的情况。


微信图片_20170713102620.jp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