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应按PK/PD而非按说明书给药?(上接第17版)
PK/PD临床应用相关问题
问题一:如何根据抗菌药物PK/PD特点优化给药方案?
时间依赖性药物
优化此类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目的是为了提高%T>MIC,达到或高于上述目标PK/PD折点值,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增加单次给药剂量,但这种方式对于血浆半衰期较短的药物,如大多数β内酰胺类的%T>MIC影响不大(图11),因此不予提倡;
(2)缩短给药间隔,将每天给药次数增加:一种是每日总剂量不变,减少单次给药剂量并增加给药次数,这种情况主要是针对MIC值较低的敏感菌(图12);一种是单次给药剂量不变,增加给药次数,每日总剂量增加,主要针对MIC值较高的敏感菌及不敏感菌,但增大日剂量,要考虑到可能伴随不良反应增加;
(3)延长每次给药的静脉滴注时间,甚至24 h持续静脉滴注(图13),这样可有效推迟达峰时间并提高谷浓度,从而显著提高%T>MIC,但此方案的前提是需注意药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
浓度依赖性药物
优化此类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目的是为了提高AUC/MIC或Cmax/MIC值,可通过减少给药次数,如将每天总剂量不变情况下多次变成单次给药;增加单次给药剂量。如氨基糖苷类1次/d给药不仅疗效优于多次给药,且因耳、肾细胞对氨基糖苷类的摄取具有饱和性,单次给药还可能减低药物毒性反应。
半衰期较长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一般也建议日剂量单次给药,但需注意喹诺酮类的毒性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临床应用中,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可1次/d给药,考虑到环丙沙星半衰期较短(4 h),则不建议单次给药。
问题二:重症感染患者抗菌药物按PK/PD给药的特点
重症感染患者病理生理变化较大,常合并毛细血管渗漏、水肿及低蛋白血症、蛋白结合力改变、组织灌流不足、多器官功能损害或因心排量增加引起的肾脏清除率增加,还有一些患者可能要接受血液透析、血液滤过等肾脏替代疗法或体外循环等。这些病理状况常导致抗菌药物在体内的主要PK参数发生改变。如肝肾功能不良可致某些药物清除减少、血浆蛋白减少可致游离药物浓度增加等,从而引起PK/PD变化。
因此,在治疗重症感染患者,尤其是多重耐药菌所致的重症感染时,按抗菌药物PK/PD给药就更加重要。
1、表观分布容积(Vd)的变化
重症感染患者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严重,液体渗透增加导致细胞外液增加;另因患者心肾功能不全、大量补液、低蛋白血症、水钠潴留、使用血管扩张药物等也会增加细胞外液。
亲脂性抗菌药物主要分布于细胞内和脂肪组织中,Vd很大,如大部分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利奈唑胺、替加环素等,故细胞外液增加对此类药物的Vd影响较小。亲水性抗菌主要分布于血浆中,Vd较低,如大部分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糖肽类等抗菌药物,但当细胞外液增大时,Vd明显增大,血浆内药物浓度降低,尤其是Cmax下降显著。
因此,使用亲水性抗菌药物治疗有细胞外液明显增加的重症感染患者时,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可能需酌情增加给药剂量,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需增加给药频次或延长滴注时间,以期达到理想PK/PD靶值。
(下转第19版)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4-292025
高危膀胱癌患者联合治疗方案有新突破
-
04-262025
晚期黑色素瘤一线免疫疗法有新方案
-
04-252025
晚期肾癌一线靶免联合治疗有新方案,推动临床治疗格局变革
-
new“健康体重 医者先行”主题推进活动在京举行
体重管理工作体现了“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2025-04-23
-
独辟蹊径!易俊林团队发现缩小鼻咽癌患者放疗靶区新方法
2024-03-10 -
《2023中国高脂血症诊疗现状与疾病管理调研报告》在第六届进博会发布
2023-11-07 -
传承百年创新征程,攻坚糖尿病未竟之业
2023-04-12 -
18厘米超长阑尾被保住!《胃肠内镜》刊登我国专家保阑尾ERAT治愈最长阑尾急腹症病例
2022-12-11 -
泛肿瘤TRK抑制剂罗圣全®在中国获批,开启个体化医疗新篇章
2022-07-29
-
聚焦世界脑健康日五大核心目标,携手同行共促脑健康,2023中国脑健康大会成功举办
2023-07-27 -
18厘米超长阑尾被保住!《胃肠内镜》刊登我国专家保阑尾ERAT治愈最长阑尾急腹症病例
2022-12-11 -
全球首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国发布
2023-06-12 -
县域医疗机构消化专科精准能力提升项目湖南试点启动会在长沙召开
2023-05-30 -
【5·11世界防治肥胖日】今天,大声喊出“我要瘦”!
2016-05-17 -
两院院士增选工作正式启动!医学领域儿科、麻醉、神经病学优先增选推荐!
2023-07-27 -
长期肥胖增加食管癌和贲门癌风险
2017-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