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学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学术资讯/详情

抗菌药应按PK/PD而非按说明书给药?(上接第17版)

时间:2017-07-17 17:52:54来源:未知作者: 刘又宁 阅读: 110250

PK/PD临床应用相关问题

问题一:如何根据抗菌药物PK/PD特点优化给药方案?

时间依赖性药物

优化此类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目的是为了提高%T>MIC,达到或高于上述目标PK/PD折点值,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增加单次给药剂量,但这种方式对于血浆半衰期较短的药物,如大多数β内酰胺类的%T>MIC影响不大(图11),因此不予提倡;

image.png

(2)缩短给药间隔,将每天给药次数增加:一种是每日总剂量不变,减少单次给药剂量并增加给药次数,这种情况主要是针对MIC值较低的敏感菌(图12);一种是单次给药剂量不变,增加给药次数,每日总剂量增加,主要针对MIC值较高的敏感菌及不敏感菌,但增大日剂量,要考虑到可能伴随不良反应增加;

image.png

(3)延长每次给药的静脉滴注时间,甚至24 h持续静脉滴注(图13),这样可有效推迟达峰时间并提高谷浓度,从而显著提高%T>MIC,但此方案的前提是需注意药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

image.png

浓度依赖性药物

优化此类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目的是为了提高AUC/MIC或Cmax/MIC值,可通过减少给药次数,如将每天总剂量不变情况下多次变成单次给药;增加单次给药剂量。如氨基糖苷类1次/d给药不仅疗效优于多次给药,且因耳、肾细胞对氨基糖苷类的摄取具有饱和性,单次给药还可能减低药物毒性反应。

半衰期较长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一般也建议日剂量单次给药,但需注意喹诺酮类的毒性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临床应用中,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可1次/d给药,考虑到环丙沙星半衰期较短(4 h),则不建议单次给药。


问题二:重症感染患者抗菌药物按PK/PD给药的特点

重症感染患者病理生理变化较大,常合并毛细血管渗漏、水肿及低蛋白血症、蛋白结合力改变、组织灌流不足、多器官功能损害或因心排量增加引起的肾脏清除率增加,还有一些患者可能要接受血液透析、血液滤过等肾脏替代疗法或体外循环等。这些病理状况常导致抗菌药物在体内的主要PK参数发生改变。如肝肾功能不良可致某些药物清除减少、血浆蛋白减少可致游离药物浓度增加等,从而引起PK/PD变化。

因此,在治疗重症感染患者,尤其是多重耐药菌所致的重症感染时,按抗菌药物PK/PD给药就更加重要。

1、表观分布容积(Vd)的变化


重症感染患者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严重,液体渗透增加导致细胞外液增加;另因患者心肾功能不全、大量补液、低蛋白血症、水钠潴留、使用血管扩张药物等也会增加细胞外液。

亲脂性抗菌药物主要分布于细胞内和脂肪组织中,Vd很大,如大部分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利奈唑胺、替加环素等,故细胞外液增加对此类药物的Vd影响较小。亲水性抗菌主要分布于血浆中,Vd较低,如大部分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糖肽类等抗菌药物,但当细胞外液增大时,Vd明显增大,血浆内药物浓度降低,尤其是Cmax下降显著。

因此,使用亲水性抗菌药物治疗有细胞外液明显增加的重症感染患者时,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可能需酌情增加给药剂量,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需增加给药频次或延长滴注时间,以期达到理想PK/PD靶值。

(下转第19版)


image.png

image.png

网站版2.jp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