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陈瑞珍教授:多方参与,中西医并举,形成心衰患者管理“合力”

时间:2023-02-15 10:53:03来源:医师报作者:尹晗 阅读: 159350

随着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政策,疫情管控也进入到新的阶段,临床治疗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到“保健康、防重症”。近日《医师报》记者视频专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瑞珍教授,聚焦新冠病毒感染与基础病综合治疗的相关话题及长新冠下心衰患者的综合管理。对此,陈瑞珍教授表示,疫情管控放开后,心内科病房收治了大量心衰合并新冠感染的患者,特殊时期,对危重患者的救治、对轻症和“阳康”患者进行复诊与管理,成为了医护们工作的主题。

同时,陈瑞珍教授着重强调,“心衰的综合管理是一场‘持久战’,广大基层医师要有耐心、细心、恒心这‘三颗心’才能给患者带来最大的获益。”

合并新冠感染  心衰治疗要“两条腿走路”

“治慢病如烹小鲜,正如火候的掌握和调料的多寡考验着厨师的水平,平衡治疗心衰的四大核心药物(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的使用,也考验着医师的水平。”

作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陈瑞珍教授指出,心衰患者本身机体就比较脆弱,一旦感染新冠病毒进而诱发身体的免疫反应和应激反应,对心衰患者无异于“双重打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指出:心血管疾病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重症率、病死率高于一般人群。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和肺部感染是慢性心衰急性发作的最常见诱因。陈瑞珍教授强调,心衰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一定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积极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进行对症治疗和抗感染治疗。另一方面,也要坚持进行常规的心衰治疗。

“感染新冠病毒后,心衰患者可能出现一些不稳定的状态,或者疾病的发展及变化。因此,建议心衰患者感染新冠后要找专科医生调整心脏问题。”陈瑞珍教授表示,在治疗新冠感染的过程中,一些小分子抗病毒药物与心血管药物联用时会因药物相互作用导致潜在的不良反应。但临床医生对此已非常熟悉,在进行抗病毒治疗时会对药物的使用进行调整。

很多心衰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陈瑞珍教授表示,一般而言,能够来门诊面诊的患者情况大多比较稳定,医师在诊疗的同时,应注意疏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消除他们的顾虑。


“一些焦虑情绪比较严重的患者往往还会出现失眠,这不仅影响新冠的康复,且不利于心功能的恢复。”陈瑞珍教授提醒,对于此类患者,医师可视情况为其开具小剂量助眠药物,改善睡眠。如果患者已出现严重失眠或已处于焦虑状态,建议由心理医师进行进一步干预。“疫情面前,广大心衰患者一定要调整好心态,按部就班地治疗,相信我们一定能够齐心协力,渡过难关。”

中西医联合治疗心衰是中国患者的“福利”

“作为一名西医医师,我对中医药持积极接纳的态度。治疗心血管疾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药,能够很好地弥补西药的局限性,改善患者症状。”陈瑞珍教授表示,心衰患者感染新冠后应严格遵医嘱服药,不能随意减药停药,以免加重心衰的发展。“阳康”后,心衰患者的既定治疗方案和管理原则都不应改变。而坚持中西医联合治疗,发挥中医药在临床救治中的独特作用,可使患者获得更大获益。

    中医脉络学说指出,心衰主要由气阳虚乏导致,治疗方法是“益气温阳、利水消肿、活血通络”,这与西医治疗心衰“强心、利尿、扩血管”的基本原则不谋而合。陈瑞珍教授介绍,芪苈强心胶囊组方包括黄芪、人参、附子、丹参、葶苈子、泽泻、玉竹、桂枝、红花、香加皮、陈皮11种成分,对心衰的治疗具有标本兼治的作用。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新立教授牵头完成的“芪苈强心方防治射血分数减低心力衰竭的生物学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陈皮、桂枝、丹参和红花4种成分可共同作用,上调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水平,进而减轻氧化应激、炎症反应;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心衰患者往往存在容量负荷过重情况,机体细胞内的水分过多,需要通过利尿改善细胞内外的容量平衡。”陈瑞珍教授表示,心衰患者病情多较为复杂,联用药物较多,导致利尿剂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高尿酸血症等副作用,从而限制药物的应用。芪苈强心胶囊组方中的葶苈子、泽泻、香加皮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可以起到与利尿剂“异曲同工”的作用,联用可减轻副作用,增加患者获益。

在临床研究方面,陈瑞珍教授介绍,由李新立教授牵头完成的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对于射血分数降低、使用西药治疗仍有症状的难治性心衰,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能显著改善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降低血液中NT-ProBNP水平,增加6分钟步行距离,明显改善心慌气短、下肢浮肿、乏力疲劳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廖玉华教授牵头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QLQX—DCM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芪苈强心通过调节致炎症因子(降低IFN-γ、IL-17、TNF-α、IL-4,P<0.0001)与抗炎症因子(增加IL-10,P<0.0001)之间的失衡,NT-ProBNP下降≥30%的有效率显著增加(68.4% vs 50.0%,P=0.0005),产生良好的抗炎效应和改善患者心功能。陈瑞珍教授表示,基于良好的循证结果和临床疗效,芪苈强心胶囊获得《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等多个权威指南及高校教材推荐。


陈瑞珍教授表示,不仅是心血管疾病,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中医药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医药是中国患者的‘福利’!”

网格化多维度管理 实现心衰诊疗“终极目标”

“无论‘平时’还是‘特殊时期’,我们的‘终极目标’都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陈瑞珍教授介绍,《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着重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管理,长期随访,实现治疗过程的全覆盖和优化。这就需要调动包括大医院和社区医院、专科医师和家庭医生、家庭成员和社会力量在内的各方面积极参与,才能形成合力。

“随着学界对心衰认识的不断提高,对心衰患者的全程管理已不仅仅限于急性期救治与慢性心衰治疗,一两个学科的‘单打独斗’已不合时宜。”陈瑞珍教授指出,心衰患者除进行规范药物治疗外,更需要包括心脏专科医护、全科医师、营养专家、心理医师等组成的多学科合作团队的支持。此外,心衰患者年龄普遍偏大,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意识都有所欠缺,因此,在进行患者教育的同时,也应注意加强患者家属的教育,提高其对于心衰早期识别、早期预防、早期干预的能力,以便监督患者规范用药和居家管理,配合医护随访。

“在心衰患者网格化多维度管理中,基层是最重要的环节。基层医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履行‘健康守门人’的职责。”陈瑞珍教授表示,基层医院应负责稳定期调整药物治疗、患者教育、将可疑心衰症状和体征者转诊至心衰中心接受进一步检查和确诊的工作等。此外,基层医师也应对心衰患者的长期随访给予充分重视。她指出,心衰患者往往需要反复住院,建立长期随访管理体系,一方面可增加患者依从性,另一方面也可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处方。

疫情之下,互联网诊疗为医师进行患者管理提供了很大便利。陈瑞珍教授介绍,2020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互联网医院”在“上海中山医院”app上试运行,心内科作为首批开通互联网门诊的科室,在两年多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22年上海疫情暴发之际,心内科和全院各科室一道,在互联网医院免费为患者在线问诊,解决了疫情封控期间患者的就医难题。陈瑞珍教授说:“疫情带动了互联网医院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在未来对于缓解医院就诊压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将大有裨益。”

陈瑞珍教授介绍,作为首批通过中国心衰中心认证审批的联盟核心单位,中山医院充分发挥学科示范、带动效应,于2018年7月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上海心衰中心联盟,与各联盟成员单位之间实现信息互通、上下联动,积极开展双向转诊、远程会诊、慢病管理、技术指导、继续教育,形成上海地区心衰患者的分级诊疗体系,提升区域内心力衰竭诊治能力和医疗管理能力,让上海百姓能享受更加规范化的心衰医疗服务。

她说,在实现心衰综合管理的“终极目标”道路上,她将与广大心内科医师一道,在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的领导下,砥砺前行。通过多学科融合,加强学科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建设,为心衰患者提供专业、快速、便捷的医疗救治服务,使每一位心衰患者都能得到最恰当的治疗。

责任编辑:祁晓梦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