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全国肿瘤宣传周:癌症防治 “三全”在行动——专家倡导抗癌从治病向防治管理转变

时间:2023-04-10 18:07:29来源:医师报作者:吴志 阅读: 1163046

4月15-21日是第29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主题是“癌症防治·全面行动——全人群·全周期·全社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海峡肿瘤防治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中西医结合肿瘤重点学科主任陈曦主任医师积极倡导,树立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防治管理为中心转变的大健康理念,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癌症防治体系,实现肿瘤患者精准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全人群:精准筛查 “没病找病”

近年来,癌症患者越来越年轻化,其常见的发病原因多来自于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首先要有“没病找病”的意识,体检则是最有效而经济的健康计划。就是说,不要等到有症状了再去医院,而应根据不同人群的高危因素侧重点,定期进行个体化的精准防癌体检。

临床上,基因检测已成为疾病诊断、靶向治疗的重要技术,有癌症家族史等的高危人群,通过抽血检测出是否携带有癌症易感基因,从而筛查患癌风险高低,帮助早期发现癌症。

癌症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病,根据不同的体质、性别、年龄等因素,用生活“规矩”来改良“癌症概率”。平时粗茶淡饭,权衡好荤素的搭配,多饮水、不抽烟、少喝酒,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个体化吃“杂食”,北方人要多吃南方菜,南方人要多吃北方菜,尽量少外出就餐,多在自家吃饭,还要讲究“细嚼慢咽”。工作有劳有逸,睡眠质量、健康运动和愉悦情绪都不可少,平时多清理“情绪垃圾”,善于自我安慰,自我解脱。

全周期:精准治疗 “接轨”临床

临床上,“精准肿瘤医疗”根据肿瘤病人个体在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特异性,推行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制定个体化的精准预防和诊疗方案,正对驱动基因的靶向治疗、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放疗、化疗的联合,都是具有颠覆性的医学模式,也是实现恶性肿瘤慢病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提倡“带瘤生存”的今天,更注重的是治疗能让患者活多久,活的生活质量好不好?并发症、伴随疾病的处理以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舒适度”。目前研究已经清楚地知道某一些肿瘤基因突变类型,肿瘤微环境特点,再根据基因分型特定靶点给予针对性的分子靶向治疗,抗肿瘤的治疗更精确,更低毒,更高效。但在精准抗肿瘤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并发症、伴随疾病,还需要精细化管理,尽量降低并发症带来的疗效降低、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生命的问题。

此外,肿瘤患者有机会进入到新药临床试验,不仅给患者提供了一个免费治疗的机会,也从新疗法中得到目前国际上最新最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治疗药物,可能带来新的生存机会。目前新药临床研究国内外几乎同步,但患者切记要到有资质的正规医院开展新药临床试验。

全社会:精准抗癌  知则不惧

不能一昧“迁就”患者。癌症有相对较长的治疗过程,家属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既不能措手无策,更不能一昧“迁就”患者。家属要首先振作起来,用“自家人”的身份,引导病人认识癌症,多向患者灌输“肿瘤就是慢性病”、“适度治疗”的新观点,树立患者积极治疗和战胜癌症的信心。

知则不惧。家属如果有什么疑问,应及时向医生或护士询问清楚,对癌症的正确认识是消除焦虑的良方。在配合医生做好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生活护理时,家属的良好情绪和科学抗癌,又进一步影响患者,从用药治疗到家庭护理,都能使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讲或不讲,癌症都在那里。向患者隐瞒病情,可能会导致患者对治疗产生抵触情绪,拒绝复查、忽视随诊等,反而影响治疗效果。建议根据患者性格、心态,坦诚地谈论疾病,注意转移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关心体贴患者,但不能过分迁就照顾,助长患者一味卧床静养的惰性。在不引起疲劳和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鼓励患者适当参加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适当生活自理甚至承担一些轻体力家务活动,有助于分散注意力。

责任编辑:许奉彦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