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别怕,还有我们呢”|张薇主任:有时是医生,常常是亲人,总是陪伴者

时间:2025-09-15 17:55:06来源:医师报作者:晓敏 阅读: 76

作为淋巴瘤之家的老朋友,北京协和医院的张薇主任自2015年起便与我们携手推动医患交流。她不仅参与发起首次线下医患活动,更在2016年主导了“健步走”这一创新的户外患教模式,并持续支持我们开展的各类线上线下患教工作。在第22个世界淋巴瘤日到来之际,《老友记》栏目专访张薇主任,听她讲述从医三十年来与患者之间的温暖点滴。

图片3.jpg

淋巴瘤是可以治愈的

回顾淋巴瘤诊疗的发展,张薇主任语气中既有感慨,也有欣慰。“我刚成为淋巴瘤医生时,淋巴瘤仅被分为12个亚型,治疗方案以CHOP和ABVD为主。自1994年REAL分类问世,亚型越分越细;2000年后,CD20单抗、来那度胺及各类靶向药不断推出……患者的选择多了,但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更多的岔路口为他们指引方向。”

她坦言,我国淋巴瘤科普起步相对较晚:“2000年之前,国内科普资源较为匮乏,加上淋巴瘤的公众知晓度远不及乳腺癌、肺癌,且疾病异质性强,许多患者一确诊便觉‘天塌了’,求助无门。”

更让她痛心的是公众认知的偏差。“大多数人对淋巴瘤的了解来源于影视作品或名人案例,而这些故事又往往以不幸结局收场,导致很多人误以为淋巴瘤极其可怕、无法治愈。事实上,淋巴瘤不仅能够治愈,即使是晚期患者也有康复机会。近三分之一的惰性淋巴瘤患者更可长期与疾病共存,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规范诊疗带来74%的无病生存

张薇主任分享了协和医院一项令人振奋的数据:“2023年协和发布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五年无病生存率,达到74%。这一成绩仅依托传统方案,强化治疗仅含DA-R-EPOCH和自体移植,并未使用新药。”

她强调规范诊疗与并发症处理至关重要。“通过妥善处理并发症、优化化疗方案、控制不良反应,我们实现了这一目标。这也提醒我们,在制定新药联合方案时应更加慎重。”

尽管进一步提升疗效面临挑战,张薇主任仍充满信心:“通过提前引入细胞治疗,我们有望进一步提高难治复发患者的治愈率。”

图片4.png

把专业知识讲到患者心里去

张薇主任认为,科普的本质是帮助患者看清前路。“当人对前路迷茫、对未来一无所知,便会如夜盲者夜行般不安与焦虑。所以我们医生,要做一盏灯,为患者照亮脚下的路。”她指出,患者与家属的心理状态将直接影响预后,“有信心、积极面对治疗,成功率自然更高。”

被问及如何将复杂知识讲得通俗易懂,她谦逊回应:“我没有捷径,唯有下‘笨功夫’。”除了门诊答疑,她还在协和的多个患者群中坚持答疑——包括侵袭B细胞群、惰淋群、慢淋群及临床试验群,覆盖数千病友。“患者常问的问题,就是我患教科普的重点。交流越多,越懂患者所需,才能实现同频沟通,让他们愿听、听懂。”

面对门诊量大、时间有限的实际,她建议:“医生首先要愿意倾听,并在有限时间内突出重点,避免信息过载,对于疗效不佳的患者应多加解释多给宽慰。患者亦可通过提前准备问题清单来提升沟通效率,遇到这样的患者,我会接过清单逐一为他解答。”

亲口告诉患者注意事项

张薇主任会反复叮嘱年轻医生:“虽然出院小结上都写了注意事项,但患者不一定看,看了也不一定懂。我们一定要亲口告诉他们重点注意什么,教会他们怎么看血常规,因为不良反应出现的时候,患者大概率不在我们身边。如果患者因为不良反应没有处理好而失去回院机会,我们将痛心不已。”

图片5.png

别怕,还有我们呢

这句话是张薇主任最常对患者和家属说的,也被无数患者铭记于心。
她对患者说:“别怕,副作用有我们处理,还有我们在呢。”
她对家属说:“您负责陪伴和饮食,安排复诊。专业的事,别怕,还有我们。”
她希望患者卸下心理包袱、轻装上阵:“带着沉重负担作战,对谁都是折磨。我们应扛起专业的担子,让患者与家属心有依靠。”

做患者的“心理医生”

张薇主任认为,主治医生是解决患者心理问题的最佳人选。“只有我们最了解患者和家属的处境,明白他们卡在哪里——是经济困难?疗效担忧?还是其它?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从根本上化解顾虑,才能真正缓解心理压力。”
她会主动了解患者经济能力,提前说明副作用:“我们不能只盯着数据和方案,要把患者当作完整的人,体察其心理需求。”

图片6.jpg

积极生活,拥抱社会

张薇主任特别鼓励患者在生病后不要封闭自己,而是要积极面对生活,在家庭和社会中寻找归属感,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她深情地表示:"我总觉得淋巴瘤患者应该比普通人更幸福,因为他们经历了常人未曾经历的痛苦,凭借坚强的意志度过了难关,他们理应享受到常人难以体会的幸福。他们值得被爱,应该活得更加幸福!"
然而,她也坦言社会对肿瘤患者的接受和包容度仍有不足:"正因为如此,我会建议年轻患者求职时不要填写患病经历;对于惰性淋巴瘤患者,我也会特意嘱咐他们不要告诉同事,因为这可能会影响他们获得平等的晋升机会。事实上,惰淋患者完全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不会受到影响。" 

记住病情更记住了人生

“很奇怪,一见患者我就会叫出他的名字,就能想起他们首次病灶位置、治疗中乙肝激活如何处理的、结疗前PET临界值时担忧……我劝他‘让子弹飞一会儿’,而他康复至今。很多患者的人生轨迹我都能如数家珍——谁考上什么专业、谁去哪里留学、谁结婚生子……也许我脑子里,装的都是这些。”
“不少康复已达五年、十年的患者,已无需来我这里随访,却仍定期挂我的号,只为听我一句‘没事了,好了’,方能感到安心。更有许多患者,将我视作亲人,甚至在面临关键人生抉择时,会征询我的建议,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也乐于与我分享。”

图片7.jpg

十几年未休教学假

 被问及如何兼顾如此多患者,张薇主任说:“我几乎没有个人生活,全被患者与治疗填满了。”十几年来她未休过教学假,还主动减少了海外学术交流,甚至很难完整参加朋友聚会。
“我总开玩笑说舍不得休假,因为很多患者早早就约好了门诊。一旦我休假,他们要多等一周,这一周不仅他们会非常煎熬,我也担心中间病情会有变化。”
张薇主任的父亲患癌十年,她却几乎未能陪诊。“都是给他叫好车,他自己去医院。有时候他中途会来一趟门诊,推门和我打声招呼说'我回去了'。”直到父亲病重抢救当天,她还在出门诊。“我上楼看了一眼,又赶紧回来接着看诊。很抱歉当着患者的面,我没有完全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后来父亲火化之后,我也一天没休息,又回到了门诊。”

她说:“我的家人没有我,生活影响不大。但我的患者这个时候真的需要我。”

全力以赴,不留遗憾

 面对经济困难的患者,张薇主任常协助发起捐款。“医生的参与能增强可信度,推动更多人伸出援手。”她每次都清晰说明患者状况与治愈可能,“每人努力一点,也许就能挽救一个生命。”
有多位患者通过她的帮助获得CAR-T治疗或异基因移植而重生。“这些案例让我们相信,爱心真的可以改写命运。”
当患者处于生死攸关、不用药即可能失去生命时,她甚至多次自掏腰包垫付药费:“并非我有多高尚,只是我坚信这些治疗能帮到他们。不用,我会遗憾;只有全力以赴,我才无愧于心。”

图片8.jpg

累,却不后悔

 张薇主任坦言自己不是铁人也会觉得累:“一天看门诊、会诊、晚间直播,连讲十余小时是常事。有时跨院区出诊,午饭都顾不上。”
但她从不后悔从医:“若有来生,我还做医生。”她深感幸逢新药频出的时代:“淋巴瘤医生责任重大,每个关键节点的决策可能关乎患者生死。但我们也是最常见证奇迹的人。因此我们不仅要努力让患者活下来,还要努力让患者在一线治疗中就通过规范治疗实现治愈。” 

请相信你的医生

张薇主任最想对淋巴瘤患者说:“请相信,医生是最希望你活下来的人。请把你交给一个自己信任的医生,和他一起做好共同决策。当有不了解的地方,有在意的方面,可以主动找医生咨询沟通,但请一定要相信他,并配合他完成规范化且个体化的治疗。”

她也呼吁医生换位思考:“共同决策不是扔出几个方案和价格让患者自己选。我们应讲清优劣、副作用与耐受性,帮助患者做出最适合的选择。”
尤其在复发难治阶段,“我会先排除费用因素,告诉患者和家属为什么这个方案排第一,优劣在哪里。然后再来考虑费用问题,如果无法选择最优方案,会在次优方案上做加减法,争取获得近似的生存率。但该用细胞治疗时我绝不妥协,因复发难治患者的治疗时机至关重要,无意义的化疗只会延误救治。”

图片9.jpg

张薇主任语录

医患是共同经历生死的人,这份感情尤为珍贵。但它也如友情和婚姻,需靠沟通维系。只有多沟通,才能彼此理解,互相信任,最终真正并肩作战。


张薇主任用她的行动,为我们诠释了‘医生’这两个字最深刻的含义:有时是医生,治愈疾病;常常是亲人,给予温暖;却始终是那个在最黑暗时刻,举灯前行、永不放弃的陪伴者。
在这个世界淋巴瘤日,我们借张薇主任的故事,

对每位淋巴瘤患者说:别怕,你们从不孤单。
对每位淋巴瘤医生说:感谢你们,用专业与温暖,照亮患者前行的路。


责任编辑:薛芳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