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院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医院快讯/详情

我国渔业专家解决一道医学难题:今后吃鱼有望避免被“刺客”偷袭了

时间:2023-03-27 08:28:31来源:医师报作者:衣晓峰 李绍戊 阅读: 169592

鲫鱼、鲤鱼、鲢鱼等常见的淡水鱼味道鲜美,一直是百姓餐桌上最受喜爱的食材之一,但这些鱼类的细刺过多,在人们大饱口福的同时,也经常被潜伏在鱼肉中“刺客”扎破嘴唇、软腭,甚至卡在嗓子里,严重者不得不到医院消化科或腔镜室找医生取出来。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鲤科鱼类基因组学科技创新团队通过艰辛攻关,获得了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鲤科鱼类基因编辑新种质,有望今后从根源上解决细鱼刺伤及口腔和消化道的难题。

227BC4AA-4FB5-4D3E-9804-78ED5C9642BD.jpeg

肌间刺就是大家通常说的细鱼刺、细鱼骨。对于肉质比较疏松的鱼类,不仅肌间刺数目相对较多,而且肌间刺上的分枝也较密集,平均细小的尖刺在99-133之间,犹如树丛下密布的荆棘,给人们的一日三餐带来不小的困扰,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十分容易“中招”。因此,能否像培育无核大枣那样选育出无肌间刺的鱼种,为老百姓的菜篮子上一道“安全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设想始终存在争议,被视为国际性的热点话题和重大挑战。而随着基因编辑等新兴生物技术的发展,肌间刺的遗传改良取得了新进步突破。

依托农业农村部淡水水产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研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匡友谊研究员和他的团队锁定了鲤科鱼类肌间刺选育科研方向,并开始了一系列潜心探索:2009年起,团队从解析肌间刺形成和发育的遗传奥秘入手,通过基因组尺度关联分析和多组学手段,捕捉到调控肌间刺发育的关键基骨形态发生蛋白6揭示了基因调控肌间刺形成的分子机制;根据鲫类经历过第4轮基因组复制的特征,设计了一种多基因敲除快速创制新种质的新策略,极大缩短了多基因敲除纯合系构建的周期。接下来,通过同时敲除鲫基因组的两个关键基因,匡友谊研究团队于2020年获得了35第一代无肌间刺突变体;在此基础上,又在2022年培育出无肌间刺第三代群体2万余尾,无刺比例100%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鱼类无肌间刺性状可以稳定遗传。

在评审和验收这项课题时,专家评价指出,研究团队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终结了50多年来肌间刺是否可选育的争论,堪称我国水产育种领域的重大理论突破和原始创新,为水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树立了典范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专业期刊《水产养殖》上,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瞩目。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匡友谊研究员表示鲤科鱼类无肌间刺遗传改良育种技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科技需求。据他介绍,鲤科鱼是我国主要大宗淡水养殖鱼类,包括鲤鱼、鲫鱼、鲂鱼、草鱼、鳙鱼、鲢鱼、青鱼等品种年产量近2000万吨,占我国淡水养殖产量的65%,在稳定水产品供给、确保粮食安全、满足居民优质蛋白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鲤科鱼类鲜美的肌肉里都存在有大量的肌间刺,这些锋利的小“暗器”不仅使目前大宗淡水鱼陷入“量大低效”、不被看好的窘境,且极大限制了其加工和出口创汇,而且也给百姓造成食用麻烦和潜在伤害因而,如何消除肌间刺和改良鲤科鱼类的品质,自然能为美食中国增添新的内涵,带给百姓更多“舌尖上的快乐”。

为此,匡友谊研究员建议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要从渔业科技、生命科学、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等大视野的角度出发,加快基因编辑生物产业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的出台,控制基因编辑水产生物可能对环境生态酿成的风险;同时完善无肌间刺鲫新种质,加速推进商业化进程,扩大产业化生产规模推动水产养殖业提质增效,让人民群众吃的安心,吃的有营养。


责任编辑:衣晓峰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