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时评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时评/详情

关注“医院文化休克”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时间:2023-06-06 13:28:56来源:医师报作者:游苏宁 阅读: 793577

医患关系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期中不和谐的现象时有发生。研究表明,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归因存在一种不对称性现象,患者倾向于将其归因于医生或医院,医方似乎不以为然。毫无疑问,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怎样才能建立和谐共赢的医患关系?大连理工大学李伦教授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这一问题。

我们知道,医患关系既具有目的价值,也具有工具价值。前者是指良好的医患关系是身心健康和美好生活的重要方面,它本身就是目的;它也具有工具价值,即良好的医患关系对医疗行为和效果具有积极作用,也有助于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和医生工作的环境等。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归咎于医者的修养不够和医患之间沟通的不畅,似乎并未从关注医院文化休克的角度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人类学家提出文化休克的概念,用来指称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一个人进入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容易产生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李伦的研究表明:医院文化休克为发生在医院环境中的文化休克,指患者因医院的陌生环境而产生的焦虑和迷失,它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医院文化休克是令人沮丧且糟糕的患者体验,严重影响医患关系。他将其概括为4个方面的暂时性迷失:(1)身体的迷失。身体在患病和就医中的迷失,患病本身就是某种意义上的身体迷失,而在迷宫般的医院环境中,找不到想去的地方,可谓身体在陌生的医院环境中的迷失。(2)知识的迷失。与医疗专家相比,即使学识广博的人,医疗知识也是缺乏的,即使他们经常查资料,一旦进入真实的求医场景也容易产生自我怀疑。(3)自尊的迷失。即使有社会地位或有某种优势的人到了医院,也可能发现良好的感觉突然消失,求医中“求”的感觉油然而生。(4)人的迷失。伴随身体、知识及自尊的迷失,可能出现作为一个整体之人的暂时性迷失。

导致医院文化休克现象的原因很多,从医方来讲,与忽视非临床的患者体验不无关系。医者非常重视治疗效果,认为治好病是决定性的,治好病才是硬道理,其他的都是软的,或者说没有什么用。其实,非临床的患者体验,即与医疗技术无关的患者体验也非常重要。李伦通过3种熟知的医患关系模式观,分析了为何我们对非临床的患者体验重视不够。第一种是医生父爱模式观或家长主义模式观。父爱模式包括两个必要条件:一切为了患者的利益,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替患者做决定,或者忽视患者的自主决定权;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第二种是尊重患者自主模式观。它消除了将患者降为客体的缺陷,将患者恢复到主体的地位,也使医生回到主体地位,使医患关系转变为主体−主体的关系。然而,这种转变事实上仅仅强调了患者的自主,仍然是将人还原成一个片面——人的自主、人的理性,即将人视为“理性人”。第三种是医患契约模式观。它强调医患是两个独立主体,在平等自愿前提下产生契约关系。这种模式使患者与医生之间有可能在具有道德意义的领域实现平等。这种模式观把患者理解成消费者与合作者,把医生看成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医患双方存在共同利益,享有各自的道德权利,履行各自的道德责任,双方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综上所述,3种医患关系模式观的共同缺陷是将人片面化与非人化,其逻辑相同,都是将患者还原成一个片面。不同点在于分别将患者还原成“生物人”“理性人”“经济人”。因此,解决医院文化休克问题,应将患者作为文化人,提高文化差异敏感性,增强文化能力。具体要求包括:加强教育和培训,建立文化谦逊态度;注重非临床的患者体验;增强语言和沟通能力,改善服务态度;完善医疗环境和流程,加大医疗资源的供给;要建立文化友好型研究者−受试者关系等。


责任编辑:荆冰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