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益琛:仁心仁术塑医者情怀
人物名片: 戴益琛,厦门湖里仁军医院董事长、消化内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原解放军第174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第一军医大学博士,厦门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医学会消化内科分会常委、厦门市医学会消化内科分会副主委、厦门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副主委。长期从事消化内科及消化内镜的医教研工作,对消化系统良恶性肿瘤、肝胆胰疾病、消化道功能性疾病诊治有较深的造诣。擅长胃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尤其对消化道早癌筛查及疑难疾病诊治有丰富经验。
“仁军”的故事,凝结着医者情怀
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进房间,戴益琛敏捷地起床,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作为厦门湖里仁军医院的创始人和首席医师,他的生活早已与医学紧密相连。与其说他是一名医生,不如说他是一位用心灵和技艺改变患者命运的仁者。
戴益琛的医学之路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成长在闽南的海边渔村,他的求学之路异常坎坷。但他勤奋好学的毅力让他成为了乡村传奇,从中考状元到高考理科状元,他一路斩获荣誉。然而,他崇尚的并不只是荣誉,更是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
戴益琛(左二)
军医情怀早已深植于他心。放弃了清华大学的邀请,他选择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实现了从军从医的梦想。他的眼中闪烁着对军人荣誉和责任的敬仰,这种情怀也成就了他医学之路的坚定决心。
消化内镜:一道探索未知的奇妙之门。
戴益琛在读研期间确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消化内科,这一决定源于他对消化内镜技术的深刻惊叹。对于一个初接触这一领域的学生而言,通过一根细长的镜子就能深入肠胃内部,揭示其中奥秘,着实令人惊奇。就是这种奇妙,引发了他对消化内镜技术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他清楚记得,早年的内镜技术还使用的是硬式内镜,操作非常不舒适,他形容自己当时感觉仿佛在吞剑。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软式内镜、电子内镜、超清内镜相继问世,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检查的舒适度,还将内镜技术从简单的检查发展为检查与微创治疗相结合的综合医疗手段。
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鞭策着戴益琛不断学习和挑战自我。长达14年的学习过程,从本科到博士,他跟随着行业的泰斗,紧跟学术前沿,同时将系统学习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不断提升自己在消化内科领域的专业技能。1992年,戴益琛来到厦门工作,短短四年间就在该市率先开展了多项消化道内镜治疗技术。此外,他还与团队攻克了许多消化道疾病治疗的技术难关,不断提升了对疑难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水平。
在戴益琛的不懈努力下,他在学术上也取得了累累硕果。他主持和参与了军地10余项科研项目,发表了超过100篇的学术论文。他曾获得全军、军区、福建省以及厦门市多项科技进步奖,被列为“122工程”军区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通过消化内镜,他在医学界铸就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通过一根细细的内镜,他为无数患者解除了腹中之忧,成为了广受信赖的专家。
戴益琛曾表示,内镜医学像一扇窗,能够深入人体内部,使医生能够清晰看到病变的情况,为患者提供精准诊疗。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理念,也是戴益琛坚守的原则之一。他强调,医生首先要有大爱,要把患者当做亲人来看待,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全力以赴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仁心仁术,创办“仁军”
2019年,戴益琛选择了结束在军队的医生生涯,这一决定令医院领导和同事们震惊不已。当时,他已是消化内科权威专家和“手术名医”,因此,面对外界的质疑和不解,他选择了保持沉默,用实际行动去回应。
“我在三甲医院干了三十几年。我希望能为市民群众提供更便利、更高效和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谈到退役创业的初衷,戴益琛坚定地说道。他首先创办了个人工作室,然后与一批退役军医和地方三甲医院的专家合作,共同创办了厦门湖里仁军医院。他深知社会医疗行业存在诸多问题,他希望能为此寻找一些解决办法。他们最初的团队只有十几名,都是退役军医,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创办一个小而精的医院,为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服务,使病人不必来回奔波,减少时间和经济成本。他们要用技术精湛、服务优良的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
自2020年起,戴益琛和他的团队开始了创办医院的规划、募资、场地租赁和资质办理等工作。随着各项准备工作的逐步完善,厦门湖里仁军医院于2021年3月正式进入试运营阶段。创业初期,仁军医院也面临了疫情的严峻考验,同时还要应对业务受限、人才缺乏、资金短缺等一系列挑战。然而,不管面临何种困难,戴益琛始终坚守“服务至上、口碑为王”的信念。在医院的管理上,他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实行“首诊负责制”,让医生全程服务、全程负责。在手术治疗方面,他推出了“一日胃肠镜检查”服务,确保当天检查当天手术,尽量避免患者需要多次来医院。此外,他还推出了线上咨询邮寄术前药品服务,让医助在线上解答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更便利的服务。这些种种改变,都是为了让患者在就诊过程中更加舒适、便捷,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戴益琛强调,医生的初心就是治病救人,医院的使命就是为患者提供高品质、有温度的医疗服务。他希望仁军医院能够在医疗领域探索新路,让百姓能够享受到更便利、高效、温馨的医疗服务。他认为,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应该继续发扬“敢拼会赢”的军队传统,用医疗的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为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仁军医院的使命是“做高品质有温度的医疗”,这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戴益琛和他团队的承诺。在医院内,无论是舒适的环境、温暖的氛围,还是医护人员的微笑和关怀,都散发出一股人性化的温度,让患者感受到真正的关爱。
服务至上,口碑为王
戴益琛坚持“不打广告,不搞竞价宣传”,因为他相信,良好的口碑才是最好的宣传。他始终把服务至上放在首位,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为患者提供更便利、更高效、更温馨的医疗服务。
戴益琛曾遇到一位90多岁的老红军遗孀,她因胃肠神经失调导致大便失禁,戴益琛通过细致的会诊和治疗,不仅解决了她的症状,更让她重新找回了尊严和信心。这个故事成为了仁军医院医疗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一直以来为之努力的目标。
在他的带领下,仁军医院逐渐崭露头角,不仅在消化内科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还在妇科和生殖科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每个细节、每次创新,都凝聚着戴益琛和他团队的心血和智慧。患者们纷纷赞誉仁军医院的医疗水准和人性化服务,他们的信任和满意是戴益琛最大的荣誉。
致力于医学事业,展望未来
戴益琛心怀感恩,他深知自己得到了许多,也愿意回馈社会。作为福建省担当者教育基金理事,他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偏远乡村的儿童送去知识和关怀。他用行动践行着“医者仁心”的信念,用医学的智慧铺就了健康的道路。
无论是军营还是医院,戴益琛始终如一地践行着军医情怀,用仁心和匠心,为患者的健康奋斗终身。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仁者爱人,匠者造物”的至高精神,为医疗事业注入了更多温情与力量。在他的带领下,仁军医院不仅是一家医疗机构,更是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港湾,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健康与笑容。相信在戴益琛的带领下,仁军医院会继续迈向更广阔的未来,为更多的人带去希望和健康。
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洪瑞麟 通讯员 朱雅思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韩琳的履职故事
2025-03-17 -
new山西温小军:以爱与责任践行雷锋精神
2025-03-05 -
02-282025
村医方怡佩:用爱与专业守护四方峪村
方怡佩从针灸推拿专业毕业时,她从未想过自己的职业生涯会与山西省运城市后宫乡四方峪村紧密相连。这段村医经历已成为她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带来了数不清的宝贵收获,也让她对生活、对职业有了全新且深刻的感悟。
-
02-282025
从校园到乡村:大学生乡村医生的医路风华
在大众的印象里,乡村医生往往是扎根乡土多年、经验丰富的中年医者。但如今,有这样一群充满朝气与学识的年轻人,他们带着高等学府赋予的专业知识,告别繁华都市,奔赴偏远乡村,成为守护乡亲健康的坚实力量。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大学生乡村医生仇景帅的故事,探寻背后的坚守与担当。
-
王占祥教授: 一位龙头医院当家人的医学使命
2024-04-09 -
罗群:让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自由呼吸的“造梦人”
2023-01-11 -
彭红:做有技术有温度的好医生
2023-01-20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践行仁心仁术的好医生——记甘肃省中医院脾胃病诊疗中心主任田旭东
2024-07-22 -
罗群:让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自由呼吸的“造梦人”
2023-01-11 -
彭红:做有技术有温度的好医生
2023-01-20 -
创新引领发展 管理赋能医疗 | 信阳市肿瘤医院:求真务实,做好豫南人民的健康守门人
2023-01-06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汪铮:用医术医德给患者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⑦
202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