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医院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医院快讯/详情

广州医大附属一院王海洋团队开展自制分支支架新术式:为复杂高危腹主动脉瘤患者打开生命通道

时间:2023-08-20 19:24:22来源:医师报作者:衣晓峰 徐义岩

人们常说的腹主动脉瘤,往往被形容为体内的“不定时炸弹”,尤其是在瘤体突然破裂时,经常带来极为致命的危险,死亡率甚至高达85-90%。针对这种高危病例特别是复杂瘤颈型的腹主动脉瘤病例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王海洋教授和他的团队在华南地区率先引进并开展的一项安全、微创、高效、可替代开腹术的“腹主动脉覆膜支架体外预开窗+自制内脏分支支架保留内脏分支动脉”的新术式,迄今已成功地为多例腹主动脉瘤病人保住了性命。术后随访证实,这些患者植入分支支架后血流通畅,内脏血运供应良好,均已恢复到正常水平。

动脉瘤经常被百姓误认为是血管壁上长了实体肿瘤。而事实上,腹主动脉瘤是指由于外伤、感染、炎症、遗传等各种原因所致的腹主动脉直径增粗而形成的永久性扩张,犹如吹大膨胀的气球一样。在其血管管径增大到正常腹主动脉直径50%时,即被称之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好发于老年男性,男女之比为10:3;特别是吸烟者更容易诱发动脉瘤破裂。可怕的是,血管瘤在发难前并没有任何蛛丝马迹,通常只是在体检或做胸腹部影像学检查时才偶然发现的,一旦像胀大的气球骤然爆裂,后果不堪设想。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高血压人群的增加,腹主动脉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对于这种因病变累及腹主动脉内脏分支动脉而催生的复杂瘤颈型腹主动脉瘤疾病,一直是血管外科常见的棘手难题。只有释放支架需要适当长度的正常血管区域作为支架的锚定区,才可以为安置主体支架提供足够有效的支撑力。如瘤颈过短,则是血管腔内介入手术的相对禁忌症,这是因为置入的支架找不到“落脚点”,或因遮挡内脏动脉而致血运不畅,造成内脏器官的缺血坏死。此时,不得不开腹实施腹主动脉人工血管重建术,但其手术难度较大,手术风险高,围手术期长,术后并发症相对多,部分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大多无法耐受,最终只能放弃外科手术。

面对“拆弹”过程中遭遇的瓶颈和困境,王海洋带领团队深入探索,不断拓展腔内新技术的应用范围,在国内较早引进和改良“腹主动脉覆膜支架体外预开窗+自制内脏分支支架保留内脏分支动脉”的新术式,为根除瘤颈过短的腹主动脉瘤找到了新路径。据王海洋教授介绍,此项新技术的关键是对受术者状态和影像学角度做出全面评估,精准测量合理规划,对需要置入的主体支架给予改造和改装,同时在主动脉分支处裁剪精确尺寸的“窗口”,自制符合病变的内脏分支支架,对累及的内脏动脉血管精准重建,由此降低内脏分支闭塞的发生率和手术创伤,缩短了在院时间,极大地提升了手术成功率。

今年72岁的李大妈,体检中无意发现患上了复杂瘤颈型腹主动脉瘤,由于伴随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基础疾病,开腹手术困难重重,且直接微创置入支架又会阻挡重要的内脏分支,几年来辗转各地寻医问药始终未获满意的疗效。入住广州医大附属一院血管外科病房后,王海洋主任告诉她,这类病变无需开刀,只要根据具体病变特征,自制一个专属分支支架,就可以消除短瘤颈的隐患了。在李大妈积极配合下,专家团队完善了术前检查,并精确测量了她的内脏动脉开口大小与方向。术中,王海洋教授带领助手首先对预置主体支架对应部位进行“体外开窗”,缝制分支支架,用可显影的0.014导丝做出标记,借助无菌线绳束缚后组装进血管鞘管内,通过双侧的股动脉与单侧的腋动脉穿刺小口入路,利用腋动脉超选分支支架重建内脏分支动脉,最后释放主体支架,确认支架内血流畅通无阻,且无内漏。整台手术不到3小时,术后次日李大妈就已正常行走了。

王海洋主任评价指出,“自制内脏分支支架保留内脏分支动脉”新术式的问世,是腔内介入技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跃升的重大成果。作为一名临床外科医生,我们必须持续跟踪和借鉴国内外血管中心的先进理念与技术,积极缩小技术差距。外科开刀手术是合格外科医生的专业基础,而腔内介入治疗是血管外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体外开窗结合自制分支支架更是外科开刀与腔内介入技术的完美结合,这就要求从业医生与时俱进,跟上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王海洋还指出,我国血管外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有到多、从多到精,有赖于科学这个第一生产力和广大同行的勤恳耕耘;而不断探索适合患者病变的最优技术手段正是每位外科医生的庄严使命。

 

王海洋主任简介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现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临床红外热像学会副会长、副理事,广州市血管外科医疗质量中心副主任,中国老年医学会周围血管疾病管理分会副会长。

长期从事血管外科科研、临床、教学工作。针对腹主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与易感基因有较深入的研究,目前在研国自然科学基金1项,已结题国自然科学基金2项。结题国防科工委国际合作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科技研究项目1项,在研广州市临床高新、重大、特色技术1项。在颈动脉狭窄、肺栓塞、腹主动脉瘤、布-加综合症、内脏血管疾病、下肢动静脉阻塞病、血液透析通路等疾病的诊治有较深的研究。

微信图片_20230820192053.png


微信图片_20230820192052.jpg


微信图片_20230820192049.jpg

责任编辑:衣晓峰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