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学科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丨呼吸学科十大进展
2023年是守护的一年、是突破的一年、更是找寻新方向的一年。这一年呼吸学科经历了新冠防控政策改变后“全院都是呼吸科”的挑战,见证了肺栓塞、烟草病学、哮喘等领域临床与科研的发展;年末,呼吸慢病进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标志着国家对呼吸疾病与呼吸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学科正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提升呼吸学科内科危重症照护能力
在2023呼吸学科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指出,2023年呼吸学科发展工作重点为整体加强PCCM专科危重症照护能力。第八届全国呼吸危重症学术会议、中国医师协会2023呼吸医师年会、第二十届中青年呼吸学者论坛、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会议、202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等均围绕“提升呼吸学科内科危重症照护能力”为主题展开讨论。
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指出,PCCM专科医师已成为内科危重症救治的主流力量,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以及危重症患者提供核心医疗照护。呼吸学科应切实提升呼吸学科危重症照护能力,培养足以承担危重症照护任务的PCCM专科医师,在呼吸危重症救治方面发挥领导作用。
“战疫”进入新阶段
2023年初,“二十条”和“新十条”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冠由“乙类甲管”正式调整为“乙类乙管”。5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曹彬教授团队在柳叶刀子刊发表论文,新冠患者出院3年后,54%仍有后遗症,以轻中度为主,胸部影像和肺功能恢复良好。《自然》刊载自瑞典的研究,FOXP4基因与长新冠相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瞿介明教授、陈赛娟院士,系统性地描述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接种对奥密克戎感染者免疫反应的影响,登上《细胞》杂志。
王辰院士指出,2023年初,随着疫情防控转段,新冠患者蜂拥而至,“全院都是呼吸科”。新冠后,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呼吸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呼吸罕见病规范化诊疗提上日程
202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CTS2023)首次设置“呼吸遗传及罕见病”专场,学术交流后,呼吸遗传及罕见病筹备学组于晚间召开了工作启动会。9月18日,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第二批罕见病目录》,共纳入86种罕见病。第二批罕见病目录涵盖的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重要拓展。
北京协和医院徐凯峰教授指出,呼吸遗传及罕见病筹备学组的设立,是我国呼吸遗传与罕见病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对进一步提高罕见病的认知、攻克罕见病的诊疗难题具有重要意义。罕见病顾名思义是发病率低的一组疾病,但却是临床诊疗过程中经常需要保持警觉性的疾病,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重视罕见病的诊治,提高罕见病的规范化诊疗能力。
人工智能引领呼吸诊疗变革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中心郑劲平教授开发肺功能大数据和AI辅助系统,细化了72项肺功能检测指标。此外,钟南山院士团队发布了肺结节人工智能诊断系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为民教授表示,呼吸与危重症学科领域应用人工智能主要集中在疾病早期诊断和辅助决策,全程管理方面。肺部疾病病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智慧全程管理平台,既能提高高级专科医师工作效率,又能助力年轻医师、基层医师提升诊疗能力,更为呼吸疾病诊治规范化,全程化发挥重要作用。
肺栓塞研究进入新阶段
2月,全国肺栓塞注册登记和患者管理研究团队在《中华医学杂志》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血栓预防和抗凝管理指南》。4月,团队在《英国医学委员会内科学》发表论文,确定了中国汉族人群肺栓塞的新易感位点,其中FABP2首次报道与肺栓塞发病有关。7月,团队在《柳叶刀.区域健康》发表论文,发现尿酸水平升高会增加深静脉血栓(VTE)发病和复发风险。8月,在《电子临床医学》全面描述了急性肺栓塞1年内的右心功能、生活状态转归情况。
中日友好医院翟振国教授指出,指南为新冠合并VTE防治提供推荐意见和临床指导。而易感基因研究大多是在欧美进行,一直缺乏东亚人群遗传易感机制的系统研究。2016年起,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肺栓塞精准医学课题,探究了中国人群有特征性的易感基因,发现了国人特点的易感基因谱,为未来病因探寻及机制研究开拓道路。以上系列成果深化了对肺栓塞发病机制和右心功能的认识,标志我国肺栓塞领域研究进入了新阶段。
远离烟草 拥抱健康
2023年,多篇研究证实,吸烟会对大脑甚至对视力产生一定影响,此外有研究指出,戒烟者的死亡率需要30年才能与从不吸烟的人相当。王辰院士、肖丹教授团队在柳叶刀子刊发表研究显示,有戒烟意愿的吸烟者中,24周仅22%的人成功戒烟。健康自助小屋、戒烟药物的上线,让戒烟变得更轻松。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良安教授指出,我国烟民人数居世界首位,但有戒烟意愿的比例较低,戒烟成功率也较低,如何提升吸烟者的戒烟意愿,提升有戒烟意愿人群的戒烟成功率,是众多呼吸学科医生努力的方向之一。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英文)》杂志创刊
10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英文)》创刊,总编辑由中王辰院士担任。PCCM的创办旨在汇聚前沿学术成果,凝聚顶尖科学力量,打造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领域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期刊。
中华医学杂志社社长魏均民指出,该杂志主要发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各个领域的高质量临床和基础研究论著、综述和评论等类型的文章。该期刊的创刊为全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相关领域的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的平台,展示前沿的原创研究、深刻的科学观点和先进的学术评论,并促进、分享和讨论这些领域的新进展。
慢性咳嗽研究登上国际舞台
2023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赖克方教授联合国际哮喘咳嗽领域专家,共同撰写题为《咳嗽和咳嗽超敏反应是哮喘的可治疗特征》综述,并在《柳叶刀.呼吸病学》发表,5月,赖克方教授发表于《过敏与临床免疫学杂志》杂志的文章获主编推荐,在“美国过敏、哮喘和免疫学学会官网”的“最新研究栏目”重点介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黄克武教授指出,在赖克方教授等带领下,我国咳嗽的规范化诊治管理、临床与基础研究、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进步,中国学者在国际咳嗽领域的参与度与影响力越来越强。
四项哮喘指南发布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在CTS2023期间发布4项指南共识:《轻度支气管哮喘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胸闷变异性哮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儿童胸闷变异性哮喘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以及《全球哮喘管理和预防策略(2023年更新)- 中文版》。
赖克方教授指出,轻度哮喘虽然症状较轻,容易被医生和患者所忽视,但同样存在急性发作甚至死亡的风险,轻度哮喘诊治专家共识的制定旨在加强临床医生对轻度哮喘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哮喘的规范化治疗。胸闷变异性哮喘是国内首先报道的一种不典型哮喘,临床容易误诊误治,专家共识的颁布,将使此类患者更多地得到及时的诊治,推动这方面的临床研究。
呼吸慢病进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12月,科技部发布科技创新2030-“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重大项目2023年度公开项目申报指南。根据重大项目实施方案的部署,2023年启动呼吸领域9个项目,包括重症肺炎、慢性气道疾病、烟草依赖、肺血栓栓塞症、肺移植、呼吸共病等呼吸领域主要疾病及关键技术研究。
王辰院士指出,这是慢性呼吸疾病首次以四大慢病之一的显著位置入列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相对于“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专项主要针对慢阻肺病布局研究项目,本次项目覆盖了呼吸系统领域主要疾病,充分体现了国家科技计划对于呼吸疾病与呼吸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7-092025
慢病管理的上海社区样本:中西医协同的实践范式与价值启示
-
new西北首个!全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名医工作室落户陕中二附院
2025-07-08 -
new质量控制 | 赣医大一附院成功举办2025年江西省超声诊断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专题工作会
2025-07-07 -
new提高质量 健康优先丨第三届江西省超声医学质量控制培训举办
规格高;内容实。
2025-07-07
-
质量控制 | 赣医大一附院成功举办2025年江西省超声诊断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专题工作会
2025-07-07 -
提高质量 健康优先丨第三届江西省超声医学质量控制培训举办
2025-07-07 -
多靶点干预重构慢病管理体系 循证助力破解微血管病变防治难题
2025-06-28 -
全周期综合管理 打出糖尿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组合拳”
2025-06-26 -
破解心血管疾病治疗难题 通络药物引领慢病防治“中国方案”
2025-06-17
-
我国发现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2016-04-18 -
中期甲状腺癌也可以经口腔镜手术
2023-04-23 -
2023年度医界好书评审结果公示
2024-03-07 -
中国医师协会学术会务部招聘启事
2016-09-01 -
郑大附一院消化病院刘冰熔院长内镜治疗新技术受国际关注
2016-12-05 -
2017年医师资格考试四大变化
2017-07-28 -
72% 坚守是他们的春节
2017-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