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走进医师报
当前位置:首页/走进医师报/详情

遍地开花 新技术引领糖尿病防治未来丨2024新年特别策划·糖尿病篇⑩

时间:2024-01-17 14:26:59来源:医师报作者:医师报 阅读: 467490

医师报讯 过去1年,新药的出现,为1型和2型糖尿病管理提供了新方向;抗病毒治疗,为1型糖尿病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技术让“打1针,药效持续1周”成为可能……在飞逝的时光里,我们看到的是飞速发展的糖尿病防治事业。2023年,糖尿病领域亮点纷呈,成就斐然。不妨让我们把聚光灯对准这些亮点,定格下我们的年度记忆。

 

减重新突破  GLP-1药物时代来了

 

肥胖既是一场个人的战斗,也是一场公共健康危机。回顾2023年,有多项关于高效肥胖疗法的研究发表,这些疗法大多基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作用,还有采取的多种策略(包括对GLP-1进行各种修饰和添加其他疗法),目前,其疗效可与减肥手术治疗相当。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毕艳教授点评指出,GLP-1药物在肥胖症治疗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潜在应用价值正被广泛研究。同时,GLP-1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也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整体来说,GLP-1药物值得期待。

 

1950 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令人忧心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工作年龄人群首位的致盲眼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院士等领衔开展的一项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约1950万糖尿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其中约1/5处于威胁视力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VTDR)阶段。大约每3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名视网膜病变患者。


贾伟平院士表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日趋严重,预防DR导致的视力受损和致盲已成为医务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逆转2型糖尿病曙光初现


传统观念认为,糖尿病只可控制不可治愈,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观念受到挑战。2023年,DiRECT研究延长3年后的最新研究结果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部分患者糖尿病缓解可以持续5年!在原始试验两年中实现2型糖尿病缓解的参与者中,近1/4(23%)在5年时仍然处于缓解状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内分泌科邹大进教授表示,逆转(缓解)将改变或停止糖尿病的发展轨迹。以往认为糖尿病是逐步进展的疾病,但是逆转能让它的病情进展微小到几乎察觉不到的程度。

 

胰岛素治疗走向智能化

 

传统的胰岛素剂量调整主要凭借医生的经验,无法满足个体间动态变化的需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小英、陈颖团队联合北京邮电大学王光宇教授团队首次提出采用基于强化学习算法的AI系统“RL-DITR”制定胰岛素决策策略,有效提升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准确性。国际上,加拿大学者研发出了一款基于自交联聚合物的葡萄糖响应性聚合物微针贴片。该贴片能够封装高浓度胰岛素,具有超强的溶胀能力,并在血糖升高时给予快速响应,递送胰岛素,旨在实现胰岛素的智能给药。


李小英教授表示,这些智能化方案将为庞大的糖尿病患者群体带来获益,助力解决医院、家庭等场景中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等关键问题。

 

干细胞疗法有望治愈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T1DM)是胰岛功能损伤所致,“治愈1型糖尿病”似乎是个遥不可及的梦。不过,国外学者的一项研究显示,6名接受VX-880治疗的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均得到显著改善,其中3名完全摆脱了外源性胰岛素,重归正常生活。而在国内,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合作,成功完成了国际首例1型糖尿病受试者化学重编程诱导多潜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移植手术。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王树森教授表示,未来要继续优化高效诱导人多能干细胞(IPS)向胰岛分化及移植方案,系统性开展IPS来源的胰岛移植临床研究工作。

 

长效胰岛素有望实现“一次给药一周有效”

 

降低用药频次、延长药物效果,糖尿病患者的这一期盼正逐渐成为现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母义明教授等对一款每周仅需注射一次的超长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进行了研究,不仅证实了其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方面的非劣效性,且进一步证实了其降糖的优效性。同样,浙江大学顾臻教授和王金强研究员团队开发出了一款长效胰岛素制剂,能够智能感知血糖的波动,动态调节胰岛素的释放率,可实现1次给药1周有效。


母义明教授表示,减少注射次数除了本身会给患者带来便利之外,在某种意义上还可以节约治疗经费。长效胰岛素将为糖尿病患者和医生提供更高质量的血糖管理工具。

 

保护β细胞功能不再束手无策

 

“功能性β细胞逐渐丧失”是T1DM的典型特点。多年来,临床对于“如何保护T1DM的β细胞功能”几乎束手无策,而随着最新研究成果的出炉,这一现状有望被改变!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了一款新药的相关研究,表明其可显著延缓新发T1DM患者β细胞功能下降速度。挪威学者的一项研究指出,在新诊断T1DM儿童青少年中,接受抗病毒治疗,可显著保留β细胞功能。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朱大龙教授表示,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对于延缓2型糖尿病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将来还需要开展更多的工作以建立标准化的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方法,明确相关基因和通路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针对糖代谢不同阶段和不同靶点采取相应的干预方法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

 

系列指南与共识改变临床实践

 

2023年,《ADA糖尿病诊疗标准(2024版)》《2023版ESC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管理指南》《美国临床内分泌学会(AACE)共识声明: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流程》《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等一系列指南与共识相继发布。


河北省人民医院郭艺芳教授指出,这些指南和共识充分体现了最新临床研究证据,强调了以降糖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诊疗模式的转变,突出强调“合理控糖、管理体重、改善心肾预后”作为糖尿病患者综合管理的三大支柱。

 

全球糖尿病患病率仍在增加

 

《2000-2019年全球代谢病负担报告》显示,2000-2019年,全球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每年增长超过1.5%。《2023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指出,仅2019年,糖尿病就造成全球200万人死亡。中日友好医院杨文英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滕卫平教授、单忠艳教授等领衔开展的一项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总体患病率从2007年的9.7%增加至2017年的11.7%,已确诊的患病率从3.8%增加至6.3%。


杨文英教授表示,临床需采取全面行动,来解决糖尿病带来的日益增长的健康、经济和社会负担。

 

四成糖尿病患者发展成慢性肾脏病

 

目前,糖尿病仍然是成人肾衰竭或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需要透析或移植治疗。2023年《糖尿病与肾病报告》指出,糖尿病是导致慢性肾脏病(CKD)的主要原因之一,约30%~40%的糖尿病患者发展为CKD,其中2型糖尿病是造成糖尿病相关CKD负担的最大因素。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表示,糖尿病肾病对健康影响极大,其最终结局是出现终末期肾病,患者需要通过透析或肾脏移植才能维持生命,这对患者家庭和社会均造成极大负担。因此,临床医生要更加注重对糖尿病合并CKD的诊断和治疗。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赵进喜教授同样指出,糖尿病肾脏病在发达国家已成为终末期肾衰尿毒症透析患者的首要原因,成为社会和家庭的日益增长的巨大的经济负担。寻求有效治疗糖尿病肾脏病治疗方案,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责任编辑:李慧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