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医学边界,2023年中国心血管领域十大研究 | 2024新年特别策划·心血管⑭
随着2023年的完美收官,心血管医学领域研究在过去的一年中再次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本文回顾了2023年中国心血管领域的十大进展,每项进展不仅体现了科研人员的辛勤努力,也代表了对患者治疗和生命质量改善的重大突破。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研究的进步直接关系到亿万人的健康福祉。
今年的重大进展包括新的治疗方法、技术革新以及对心血管疾病更深层次理解的更新,这些研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让我们一同回顾这些科学突破,展望一个更健康的未来。
中国医科大学孙英贤教授团队在《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中国农村高血压控制项目II期结果,题为《非临床医师社区卫生保健工作者主导的强化降压干预策略在降低心脑血管事件中的效果》。该研究探讨了以非临床医师为主导的社区卫生保健工作者实施的强化降压策略(目标血压<130/80 mmHg)在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率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基于中国农村地区进行,致力于提供切实可行的高血压控制策略。
研究解读:研究结果表明,非临床医师主导的强化降压干预在全人群中显著降低了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率。这一发现不仅对中国农村高血压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全球类似地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高血压控制模式。此外,该研究突出了在资源有限的农村地区,非临床医师和社区卫生保健工作者在公共卫生干预中的潜在价值,为全球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策略贡献了新的视角和证据。
在《自然》杂志子刊《自然医学》上发表的DECIDE-Salt研究由北京大学武阳丰教授团队进行,研究旨在评估将养老院厨房的普通盐替换为富钾低钠盐对老年人血压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在为期两年的干预期间,研究发现该措施能显著降低入住老人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并且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了40%。
研究解读:DECIDE-Salt研究的结果对老年人群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简单的饮食干预——替换食盐种类,显著改善了血压指标和心血管健康,突显了营养干预在疾病预防中的重要作用。然而,逐步减少厨房供盐的措施未能获得相同的成功,表明血压和心血管事件的改善与特定类型的盐替换直接相关。这项研究不仅为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预防提供了实用策略,也强调了在老年人群中实施营养干预的潜在效益。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团队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的CTS-AMI研究是一项历时五年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旨在评估通心络在西医标准治疗(包括再灌注治疗和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对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预后的影响。研究聚焦于评估通心络对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特别是心源性死亡的影响。
研究解读:CTS-AMI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标准西医治疗基础上增加通心络治疗,能显著改善STEMI患者的临床预后。在30天和1年的随访期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心源性死亡的风险显著降低。这一发现强调了在现有治疗方案上增加通心络治疗的潜在价值,为心肌梗死后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治疗选项。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性,为心血管疾病的综合治疗提供了重要证据支持。
兰州大学葛龙研究员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系统回顾和网状Meta分析,评估不同饮食方案对降低死亡率和主要心血管事件的效果。研究聚焦于地中海饮食和低脂饮食计划,考虑了体育锻炼等可能的干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地中海饮食在预防心血管疾病及相关死亡方面效果显著。
研究解读:该研究表明,地中海饮食和低脂饮食有效降低了心血管风险增加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非致命性心肌梗死。这些发现强调了地中海饮食在公共健康和疾病预防策略中的潜在价值,尤其在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相关死亡方面。研究结果提醒公众和卫生决策者关注营养和饮食结构对健康的重要影响,推动以饮食干预为核心的心血管疾病预防策略。
中国疾控中心吴静研究员团队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的研究首次对中国家庭主厨进行减盐干预,并评估其效果。研究在六省的60个社区788个家庭进行,采取减盐健康教育、盐摄入量监测及社区支持性环境建设等措施。研究结果显示,减盐干预显著降低了尿钠水平,人均每天盐摄入量下降0.9克,同时收缩压和舒张压也有所下降。
研究解读:该项研究成功证明针对家庭主厨的减盐干预能显著降低盐摄入量及血压水平,进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这一成果在公共健康领域尤为重要,尤其是在高盐饮食与慢性病紧密相关的中国背景下。收缩压的平均降低有望显著减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率,进而减少相应的医疗成本。此项研究成功展示了通过社区层面的健康干预,能够有效地促进健康行为改变并提升整个社区的健康水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卫教授团队在《柳叶刀》子刊上发表中国PURE研究的分析,揭示了中国人群中社会经济状况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之间的密切关联。研究比较了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病死亡率及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住院率。
研究解读: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在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病死亡率、非心血管病死亡率、主要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心血管疾病住院率方面均高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群体。此关联在不同地区、城乡、性别中均持续存在。研究指出,虽然吸烟率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中相似,但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不平等可能与风险因素的差异、医疗可获得性和预防性药物使用的不均等有关。研究还提到,约34%的中国家庭难以承担基本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这一发现对于理解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影响健康结果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对制定有效的公共健康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科葛均波院士领导的OPTION研究在《循环》杂志发表,这是一项关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优化策略的研究。研究比较了PCI术后吲哚布芬加氯吡格雷和传统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DAPT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研究解读: OPTION研究是国际首个大规模评估PCI术后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在DAPT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接受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的肌钙蛋白阴性冠心病患者,在P2Y12抑制剂基础上使用吲哚布芬代替阿司匹林在1年内的综合疗效和安全性并不劣于常规DAPT,特别是减少了轻微出血事件。这一发现为PCI术后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DAPT策略选择,尤其适用于高出血风险患者,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王建安院士团队在《循环》杂志上发表了关于二叶式主动脉瓣(BAV)形成新机制的研究。通过斑马鱼模型和遗传性BAV家族的研究,团队发现ADAMTS16缺失导致细胞外基质紊乱,从而引起BAV的形成。研究还利用小鼠模型和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的内皮细胞来进一步验证这一发现。
研究解读: 研究揭示了ADAMTS16基因在BAV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并确定了其作为BAV致病基因的新变体ADAMTS16 p. H357Q。通过独特的时空表达模式,研究展示了ADAMTS16在主动脉瓣发育中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ADAMTS16的缺乏导致了右冠状动脉尖-非冠状动脉尖融合型BAV表型的形成,以及与之相关的主动脉瓣增厚和中缝形成。此外,通过深入研究FAK信号及其在细胞外基质组织中的作用,研究进一步证实了ADAMTS16缺失与BAV形成的联系。这项研究不仅提供了BAV形成的新机制,也为未来的治疗和预防策略提供了潜在的分子靶标。
江苏省人民医院陈明龙教授团队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心脏病学》发表的STABLE-SR-III研究,探索了提高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环肺静脉隔离(CPVI)治疗效果的新策略。研究纳入了438名老年房颤患者,通过对比STABLE-SR治疗组和单独CPVI组的复发率,评估了联合左心房低电压区(LVA)消融的疗效。
研究解读: 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独CPVI治疗相比,联合LVA消融的STABLE-SR治疗能显著降低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率。特别是在存在LVA的患者群体中,联合治疗的疗效更为显著。这一发现表明,对于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特别是那些心脏存在更多纤维化改变的个体,采用个性化的治疗策略,即在CPVI基础上加上LVA消融,可能更有助于改善治疗效果和降低复发风险。此研究为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且对未来的临床实践和指南修订具有潜在的重要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任发政院士/郭慧媛教授团队联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张宏家/姜文剑教授团队在《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研究,揭示了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D)的新发病机制。研究聚焦于平滑肌细胞(SMCs)的表型转变和激活蛋白-1(AP-1)复合物在血管退行性转录程序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促进主动脉夹层和破裂。
研究解读: 该研究通过对93397个细胞的转录谱分析,揭示了SMCs在主动脉夹层形成过程中的动态表型转变以及AP-1复合物的关键作用。研究发现,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过抑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OXPHOS)来增强AP-1转录活性,从而促进合成型SMC的扩张。通过靶向这一信号轴,使用OXPHOS增强剂辅酶Q10或AP-1特异性抑制剂T-5224能够阻止表型转变和主动脉变性,显著提高了AD模型中的生存率。这一研究提供了关于主动脉夹层发生机制的深入见解,强调了肿瘤坏死因子-OXPHOS-AP-1轴的调节作为一种有效管理主动脉夹层的潜在策略,为未来治疗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2023年心血管领域的十大进展显著推动了医学领域的边界。从治疗策略的创新到对病理机制的深入理解,每一项进展都为减少心血管疾病的负担贡献了力量。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科研工作者的才智和毅力,也预示着未来患者治疗和预防策略的转变。正是这样的创新精神和不懈追求,让我们对抗击心血管疾病的斗争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周乐 左嵩 马长生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欣欣向荣,风湿免疫大布局迎大发展 | 2024新年特别策划·风湿免疫2023十大亮点 ⑰
2024-02-06 -
new披荆斩棘,敢于跨越消化领域肿瘤高峰丨2024新年特别策划·消化道肿瘤⑯
2024-01-31 -
new吉训明院士:卒中急性期治疗“里程碑式”飞跃 | 2024新年特别策划·脑血管⑮
2024-01-30 -
01-262024
开拓医学边界,2023年中国心血管领域十大研究 | 2024新年特别策划·心血管⑭
-
遍地开花 新技术引领糖尿病防治未来丨2024新年特别策划·糖尿病篇⑩
2024-01-17 -
循道追“光” 世界眼科舞台的中国强音 | 2024新年特别策划·眼科篇⑪
2024-01-23 -
开拓医学边界,2023年中国心血管领域十大研究 | 2024新年特别策划·心血管⑭
2024-01-26 -
披荆斩棘,敢于跨越消化领域肿瘤高峰丨2024新年特别策划·消化道肿瘤⑯
2024-01-31 -
步履不停,拥抱肺癌精准新时代 | 2024新年特别策划·肺癌篇⑧
2024-01-17 -
新药物新方案新突破,2023血液学上新啦 | 2024新年特别策划·血液学⑫
2024-01-23 -
孩子不用自己生?或许真有可能!| 2024新年特别策划·妇产医学篇③
202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