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声音·责任”2024全国两会医界代表委员座谈会

两会医声⑳ | 季加孚委员:建议强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癌症筛查管理职责;提升青少年人群心理健康防治水平

时间:2024-03-11 09:33:42来源:医师报作者:医师报 阅读: 144639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胃肠肿瘤中心主任季加孚带来了两项提案,一是强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癌症筛查管理职责,二是提升青少年人群心理健康防治水平。


建议强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癌症筛查管理职责


《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指出,要推广癌症早诊早治,加强癌症筛查长效机制。


季加孚表示,早诊早治是我国重要的癌症二级预防策略,规范化筛查是降低人群癌症死亡率的重要措施。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是临床专业技术高度依赖型工作,在国家层面,对于癌症筛查管理与实施的职责定位是明确的,即由国家癌症中心协助国家卫健委统一实施管理。但从省级层面癌症筛查管理实践看,目前仍有部分省份未将该职责授权至以肿瘤专科为重点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或省肿瘤医院)


例如,国家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的管理职责,目前已经实施项目的全国31个省/直辖市中,有27个将该职责放在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或省肿瘤医院),仍有内蒙古、云南等地区,虽然已经成立以肿瘤专科为重点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但是相应职责仍由疾控中心等其他部门承担。


以肿瘤专科为重点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肿瘤医院)在制定癌症筛查指南和推行癌症筛查标准化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和强大的专家团队,后续能为癌症高危人群转诊提供更高效的诊疗服务,特别是后期在诊断和督导,技术培训和专家指导方面区域医疗中心相较其他部门更显优势。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癌症筛查与早诊领域更好的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符合国家提出“医防融合”健康策略的大背景。


季加孚建议:


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加强癌症防治机构分工协作。充分发挥以肿瘤专科为重点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医疗机构以及疾控机构作用,对各级防癌筛查服务技术管理及服务提供方的管理职责进行进一步明确强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或省肿瘤医院)等医疗机构把好二级预防(癌症筛查,早诊早治)关口,各级疾控机构重点发挥癌症一级预防作用(病因预防),加强癌症危险因素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等。各防治机构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抓手,完善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癌症防治网络。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癌症早筛早诊体系,包括发布区域性防癌筛查指南、加强地区防癌筛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将区域性防癌筛查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充分结合,把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癌症中心应有的作用发挥出来,集中优势力量,促进癌症精准预防,降低我国癌症疾病负担。


建议提升青少年人群心理健康防治水平


我国青少年人群心理健康需求日益突显,抑郁、自杀、厌学、游戏成瘾、性别认同等精神心理问题日趋严重。《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等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24.6%,非自杀性自伤发生率24.7%,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17.5%。学习和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和家庭因素等显著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


季加孚认为目前的问题包括: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和针对性不足;心理服务人才数量、专业水平和保障机制不足;学校专业心理队伍支持体系不足;家长心理健康教养意识不足;针对青少年人群的心理预警与干预研究不系统;社会应急支持系统响应能力不足


对此,他建议:


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和针对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程,注重实践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普及放松深呼吸训练、正念冥想、有氧运动等心理技巧教学;增加学校非课程性质的心理团体、工作坊、讲座、专业机构实践体验的频次,缓解学生压力。


优化专业心理人才资源配置。有序推进行业领域青少年心理专业人才培养;加大学校心理咨询人才培养的投入;调整临床心理硕士培养模式;对专业心理机构为社会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政策支持和优惠。


强化学校心理辅导队伍建设。提高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配备比例;建设各类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课程;提供线上心理辅导、危机干预等技能培训;加强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技能、注意力和执行功能、自控力管理等专业心理干预培训;完善心理教师职称晋升体系和专业培训。


完善心理健康的家校协同机制。加强对家长的心理健康宣教,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家长提供分类、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借助数字技术可普及的青少年心理问题识别与干预技术产品;建立家校协同定期沟通机制,消除心理病耻感;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坚强的品质;鼓励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援助。


加强针对性科学研究与转化。建立高水平中国人群儿童青少年专属队列研究,开展常见心理问题规律和机制探索,研发和推广心理问题防治关键技术。


推进和保障社会力量参与的应急响应支持系统。加大对心理援助热线投入和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求助意愿;多渠道整合协同各类心理援助资源,提高心理危机干预效果;加大精神科医院、社区精神卫生中心对各级学校的定点支持,入校开展精神卫生相关工作。


责任编辑:薛芳
本文整理自。本文为医师报/医师网经作者同意转载文章,任何机构和个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