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医声㉑|吴楠委员:建议推动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发展;完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人才培养体系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吴楠提交了三项提案,一是推动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可持续发展,二是保障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长期可持续发展,三是完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人才培养体系。
建议推动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可持续发展
《2022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全国49个长护险试点地区共计参保16990.2万人,享受待遇人员120.8万人。吴楠认为,根据现有试点情况,仍需解决以下问题:
覆盖范围有待扩大。自2016年启动首批长护险制度试点,需加快试点工作的总结,推进长护险在更大范围惠及百姓。
服务供给模式仍需创新。长护险作为社会保险模式,仍存在服务供给模式较单一、供给能力不足等问题,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参与模式仍需不断完善和探索。
基金筹资、支付面临难题。在试点过程中,基金筹资独立性较差,过度依赖医保基金划转;长护险待遇支付与筹资缺乏关联,激励效应不足;基金承压与基金冗余问题并存。
护理人才亟待补充。目前仅有50多万名从事养老护理的服务人员,远不能满足社会护理服务需求;且护理人员队伍呈现年龄偏大、专业素养偏低、岗位流动性偏高、外地务工人员偏多等特点,专业护理人员队伍亟需建设。
对此,吴楠建议:
加快推广全国长护险服务,促进民生政策可持续发展。建议加快对各试点地区在制度框架、政策标准、运行机制、管理办法等方面的总结,进一步明确底层逻辑设计,促进筹资、评估、待遇支付、制度衔接等重要环节的工作推进,扩大长护险制度的实施范围,提升长护险的保障效率和可持续性。
创新长护险保障模式,提升服务供给可持续发展。建议政府部门、商保企业、养老机构形成合力,逐步完善“政府主导、社商合作”的社会保险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分类施治、精准服务,丰富长护险综合保障服务内涵。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能力,鼓励、培育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市场;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立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协作机制,推广“亲情照护”“邻里互助”等符合中国敬老爱老传统的照护模式,鼓励社区、居民、青年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参与到养老服务中。
精算管理基金筹资和支付,保障基金运行可持续发展。建议在基金筹集方面,建立以个人缴费、单位缴费、财政补贴、商业保险引入等多渠道的长护险筹资机制,根据参保人群特点制定各主体缴费费率。划清与基本医保基金的边界,建立独立基金池,降低对医保基金的依赖,统一收费、管理和调配;在待遇支付方面,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在基金管理方面,通过精准核算、动态调整,兼顾“收”“支”两条线,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保障基金平稳运行。
加强照护服务队伍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可持续性发展。建议做好配套政策保障,打通养老护理职业发展通道,分类培养人才,构建梯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切实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社会地位和薪酬水平,提升职业认同感;也可依托高校资源进行职业化培养,支持和鼓励职业高校相关专业课程定向培养养老护理行业人才,针对社会人士提供再教育、再深化的培训机会,对进行职业化培养学习的人进行一定比例的费用补贴;建立养老护理行业的准入门槛,提高持证上岗率,健全行业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水平评价体系。
建议保障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长期可持续发展
2019年至今,我国已确定五批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区中项目”),覆盖所有医疗资源薄弱省份。
吴楠认为,随着区中项目建设的推进,逐渐涌现诸多挑战,主要包括:(1)在决策层面,区中项目管理运行中输出医院主营责任需充分体现。(2)在管理层面,输出医院与区中项目医院构建跨省多院区的实施路径尚需明确。(3)在支持层面:输出医院人才储备支持机制尚不完善。
对于长期可持续发展,吴楠建议:
(一)建立完善区中项目输出医院主营责任运行机制
建议完善支持输出医院履行主营责任的运行机制。在和当地政府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参照中办《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等相关制度,合理有机配置区中项目医院管理团队,支持输出医院切实履行主营责任,加速推进区中建设发展。同时,要积极总结区中项目运行管理的实践经验,推动促进区中项目运行发展的制度建设,激发区中项目可持续发展活力。
(二)明确输出医院与区中项目医院构建跨省多院区的实施路径
建议明确输出医院与区中项目医院构建跨省多院区的实施路径,建立输出医院与区中项目医院人财物一体化管理机制,推动实现一体化管理,构建跨省多院区的同质化均衡化发展格局,打造形成全国性高水平医疗集团,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体系在全国长期稳定扎根。
(三)建立完善输出医院人才储备支持机制
人才是推进区中项目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的重要支撑。建议建立输出医院人员编制动态增长机制,给予输出医院增加一定数量的人员编制,支持输出医院储备人才,提升输出医院可持续“造血”能力。比如输出医院每承担1项区中项目,在完成50人派出至区中项目医院工作后,给予输出医院增加50个人员编制,用于人才储备。
建议完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人才培养体系
探索构建区域医疗中心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人才建设与医疗提升同频共振、人才聚集与学科建设深度融合,是推动区域医疗中心(以下简称“区中”)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思路。
吴楠认为,医学教育是个连续的过程,主要分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阶段。当前区中建设进程中,在继续教育阶段的人员派驻、人才储备等方面已开展了诸多创新实践,但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如何充分利用输出医院与区中现有的整体教学资源和教学队伍,在培训机制、以及晋升、激励方面的改革创新有待破解。当前,存在如下问题与挑战包括:一、现行医师的毕业后教育,原则上不允许跨省。二、除医师培训需持续加强以外,覆盖区中医院全员的培训仍显不足。三、人才队伍在输出医院与区中医院间的内部流动有限,人事管理制约较多。
因此,提出完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覆盖全员、全阶段的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建议如下:
一、国家、省级层面打破区域限制,认定培训基地、专业基地资质,输出医院可统一规划、开展医师的毕业后教育。医师作为人才主体,毕业后教育是执业能力培养、职称晋升的重要前提。有必要探索建立以区中为连结,以教培双方为主体的扁平化发展政策途径,适当下放决策权限,直接认可输出医院已具备的培训资质,打通输出医院和区中医院的跨省培训通道,平移住培、专培的培养模式与考核认证,区中医院可成为输出医院规范化培训体系的协同单位,合作设置定向的住培、专培计划,认可跨省的临床培训经历。
二、完善人才培训全员覆盖,设置包括继续教育等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进行保障。加快人才培养进程,由输出医院统筹制定、实施针对现有的医师、护理、技师、药师、科研及管理等医院各岗位的分层分类分批培养方案,以及统筹考虑新招聘人员的增量配置,均需在输出医院接受一定时长的培训,做好后备骨干储备以及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同时,应设立继续教育培训等人才培养专项经费,平移输出医院优质的继续教育项目、开展远程继教培训课程,带动规范化诊疗、管理理念在区中医院的同质化推广。
三、改进人力资源的统筹使用和调配,做好待遇保障等政策支持。“输血”、“造血”过程中,现阶段需正视教培双方的真实需求,如拉通人员培训和使用后的待遇保障、职称晋升、储备干部等。建议区中医院选派到输出医院的进修经历,可视为到省外发达地区的进修经历,用于申报职称评审、执业范围变更。将输出医院派驻到区中医院的工作经历,视为晋升更高级职称的基层服务。长远考虑输出医院与区中医院人才融合、协同发展,建议赋予输出医院相对充分的人事管理自主权,以输出医院为中心,进行统筹招聘、培训,以及区中范围内的人员调配使用。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两会医声㉒ | 与现代科技碰撞, 中医药如何发展?
2024-03-12 -
new两会医声㉑|吴楠委员:建议推动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发展;完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人才培养体系
2024-03-11 -
new两会医声⑳ | 季加孚委员:建议强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癌症筛查管理职责;提升青少年人群心理健康防治水平
2024-03-11 -
new两会医声⑲| 王宜委员:建议在现行食品标签上单独列出药食同源膳品(食品)标识
2024-03-11
-
两会医声⑳ | 季加孚委员:建议强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癌症筛查管理职责;提升青少年人群心理健康防治水平
2024-03-11 -
以国考助推高质量发展 代表委员各有高招|两会医声⑮
2024-03-10 -
两会医声㉑|吴楠委员:建议推动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发展;完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人才培养体系
2024-03-11 -
两会医声⑧ | 吴德沛委员:支持高龄女性及女性肿瘤患者生育力保存
2024-03-08 -
两会医声㉒ | 与现代科技碰撞, 中医药如何发展?
2024-03-12 -
两会医声⑲| 王宜委员:建议在现行食品标签上单独列出药食同源膳品(食品)标识
2024-03-11 -
两会医声⑰|何清湖委员:培养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打通健康最后一公里
202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