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伴恩师最后的日子里 —— 夏穗生先生逝世 5周年祭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些令人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时刻!
于我而言,2019年4月16是令我永远铭记的日子!
因为这一天,我国器官移植的开拓者,中国器官移植之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夏穗生教授,也是我的恩师,与世长辞!
回想起此前的一年多,与恩师朝夕相处的日子,不禁悲从心起,泪流满面。过去的一幕幕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时间回到2018年伊始,已过93岁的恩师,因年事已高,咀嚼功能减退,造成长时间的营养摄入不足,出现了严重营养不良及重度贫血。后来并发了肺部感染发热。发病时恩师身处广东深圳,经当地医院紧急处理后,由同济医院派救护车接回武汉。2018年1月3日晚,我在病房见到了恩师。望见老人家极度消瘦的身体,面无血色、精神不振的样子,内心里有一种强烈的悲伤。情况也容不得我花更多的时间去伤心难受。仔细了解病情的发生、发展及之前诊疗经过后,我初步判断:主要原因是因为长时间营养补充欠缺,并发重度营养不良,伴低蛋白水肿及贫血,后来又发生肺部感染。
当时经深圳医院初步处理,消炎药控制住感染,适当补充白蛋白及输血,提高了白蛋白及血色素水平,情况暂时稳住了。但进一步的内环境调整及营养补充将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过程。
我们尊敬的师母石老师(石秀湄女士)随后也到病房陪伴恩师。对于我们这帮夏氏弟子来说,师母是一位非常典型的中国母亲,温柔善良,关心我们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生没有把恩师交待的事情办好或犯了错误的情况下,会被恩师严厉训斥,师母总是从中调和,让弟子们顺利过关。有时,我们更愿意向师母吐露心里话。
运用从恩师那里学来的知识,再加上这三十多年临床经验积累,我仔细分析思考了恩师病情的发生、发展情况及重点,并向师母作了详细的说明,得到师母认同。同时也拟定了下一步治疗的重点:
1、循序渐进地补充营养。先通过鼻饲管补充半量的肠内营养液,待适应后,逐渐加量。原则上,每一月左右增加15%量,直至给予全量的肠内营养液。
2、调理好内环境。因为在疾病的过程中,体内储积了一定的水份。在白蛋白水平满意的情况下,通过口服利尿药清除体内的潴留水份,使内环境达到最佳状态。
3、定期监测血常规血生化,重点是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及时补充调整。
4、配合康复理疗和按摩,防止肌肉进一步萎缩。
5、及时处理新发生的问题。如住院期间发生的感冒发烧及其他不适。
治疗原则定下来后,下一步就是严格执行。
每天早上,到病房后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恩师,详细了解过去一天的情况,包括精神及睡眠状态、汇总一天的用药及液体进出量、还时不时陪老人家说说话。尽管恩师因记忆力减退,时常认不出我是谁,但和恩师回忆以前的许许多多的故事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从老人家的精神状态及眼神和对话情况,可以判断恢复的情况,判断有没有感冒受凉,并及时做预防性处理。
下班回家后,反复思考分析病情,有时查阅一些专业方面的书籍,对一些治疗措施进行适当的调整,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老人家康复的治疗措施,治疗效果也逐步显现。
经过五个月左右的治疗及调整,恩师的状态渐渐好转,血红蛋白接近正常水平,面色变得红润,皮肤也有了光泽。消化功能也非常理想。双下肢渐渐有了力量。分布在四面八方的夏氏弟子们,陆陆续续来到武汉看望老师,表达关切。因工作原因脱不开身的,给师母打电话表示关心和慰问。大家都深深铭记老师的培育之恩。
随着恩师的病情改善,师母也心情舒畅,谈兴大开。时不时给我讲讲恩师以往的故事。尽管以往也听过这些故事,但现在听起来觉得更加亲切,也更加钦佩恩师。
根据师母断断续续的讲叙,我整理如下:
恩师出生在上世纪的民国年间(1924年4月17日),成长在中国动荡的岁月。恩师从小聪明过人,上学后成绩优秀。中学是在上海念的。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民不聊生。恩师亲眼目睹日本人的罪恶,心中非常憎恨日本鬼子。到了高中毕业选择上大学的时候,恩师果断选择了德国医学院,将学医当医生作为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
这也是被当时的形势所逼。日本人在占领区,强迫所有的中国孩子学习日语,推行文化殖民政策。恩师痛恨日本鬼子,发誓不学日语。于是选择了德国医学院,而学了英语和德语,这两门外语是恩师的强项,都达到自由交流的程度。
还从师母的回忆中得知:恩师上大学竟然是免试录取的!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德国医学院的入学考试采取的是面试录取的方式。到了考试那天,从各地来的考生汇集上海,参加德国医学院的面试。考官通过英文询问各个考生,考生也要用英文回答。因恩师的考试安排比较靠后,所以坐在教室里看别的考生面试。因为一些外地考生英文水平不是很好,听不懂问题,恩师就主动当起了翻译,帮助英文不太好的同学,于是就引起了考官的注意。轮到恩师考试的时候,考官只问了一句:你叫什么名字?恩师回答:我叫夏穗生。考官立即宣布:夏穗生被录取了,不需考试。讲到这里的时候,师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还历历在目!
日子一天天过去。到了这年的秋季,恩师的恢复非常满意。面部及全身的皮肤红润有光泽,皮下脂肪也明显增多,初步估计体重应该增加了十多斤。肌力也在增强,双下肢能在床上移动。师母越发高兴,忙完恩师的照顾后,坐在一旁和子女及亲朋用微信交流,有时还上网看抖音,不亦乐乎!
转眼到了年底,武汉的冬天是最难熬的,我像打仗一样进入战备状态,对病情的关注及思考更加细致,从细微的变化里找寻问题并及时处理。因为预案做得比较全面,也没发生什么事,整个冬天平稳度过。
2019年的春节,恩师的子女们回到武汉,陪两位老人一起,过了一个祥和的春节。作为学生的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和满足!
春节过后气候逐渐变暖和,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根据我多年的从医经验,初春季节,对年老体弱者也是一个考验,因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变得活跃,感染的机会增加。果不其然,进入3月后,恩师感冒受凉增多。往往是处理好了这段感冒,没好上几天,下一段感冒受凉又发生了。我非常担心恩师的健康,因为这样的反复过程会大损老人家的元气,对身体健康是很不利的。事情的发展超过了预期。2019年3月中旬,恩师突发喉头痉挛,呼吸困难缺氧,不得不紧急插管呼吸机辅助,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情况。
为了抢救恩师,我查阅了大量的专业书籍,请教许多有经验的专家,拟定了一套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并且严密监测病情变化。经过近三周的强化调整,恩师的情况改善,也拔除了气管插管。这在高寿老人实属不易。但毕竟是年事已高,没有好上几天,恩师又感冒受凉了,这次的感冒治疗就非常难,效果非常不理想,后来竟发起烧来,退烧药效果不太好。进入四月中旬,病情迅速恶化,出现了肺部感染的表现,继而出现肾功能衰竭,后发展到多器官功能衰竭。2019年4月16日终于离世。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和恩师最后相处的一年三月零十三天,临床救护的阅历,老人家强大精神力量的感染和熏陶,对我以后的人生规划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办完恩师的后事,我开始系统总结重症救治的临床经验,汇集成一套“调控机体水平衡的救治理论”。
2020年初,武汉暴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我带着这套理论,参加了同济医院光谷分院的重症抢救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了2022年底,我国新冠疫情大暴发,重症病人急剧增多。我的“调控机体水平衡的救治理论”再显身手,救治了众多危重病人。冥冥之中,我好像受到恩师的引导,提前总结了重症抢救的措施,并且在重症病人大量增多的情况下,起了重要作用,拯救了上千名重症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尽了一个医生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这正是老人家长期教导我应该做的事情。泉下有知的恩师,一定会感到非常欣慰!
恩师九十五年的生命,可用非常辉煌来形容。在广大同济人的心目中,恩师是一个全才及帅才。他在临床、教学及科研方面均可谓成绩斐然。是一般人无法比拟的。
临床工作方面:
恩师年轻时从事的是普通外科工作,认真仔细地从最基本做起,不断积累经验,外科技术也不断提高。1958年,在国内首次报道了部分肝切除的临床病例。这在我国是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在胃肠道手术方面,也很有经验。我初次看到恩师的大名,是在外科学全国统一教材的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章节中见到的。从那以后不断收集恩师的信息。1984年,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就选定恩师为我终生的导师,决定永远跟着老人家学习做医生,做一个好医生。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恩师的工作重点转向了器官移植。事情的转折点源于一篇国外的文章。世界肝移植之父Starzl报道了一例狗的肝移植动物实验,恩师如获至宝,马上翻译整理,并在国内的杂志上发表,向中国医生介绍这一新的技术,这在当时是非常前沿的。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恩师就开始了系统的肝移植的动物实验,积累了移植技术方面的许多经验。70年代末期,将肝移植技术用于临床,开创了我国用肝移植技术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的新篇章。初步统计,恩师开展的器官移植项目多达13种,许多的移植项目在当时达到国际或亚洲先进水平,如:亲属活体脾移植治疗血友病甲、胰肾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肾衰竭、腹部多器官移植等。看看现在还能开展的移植种类,只剩下了5~6种,自己感到没有把恩师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真的是无地自容,愧对恩师也。
教学方面:
恩师培养的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共计69人,短期跟着恩师学习(如参加培训班),接受恩师教诲的就不计其数了。这些学子毕业后在各自的岗位为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举几个例子:
大弟子姜洪池,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毕业后回哈尔滨,在我国的东北部建立了器官移植的一片天地,拯救了千千万万的移植患者。
大弟子陈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主任委员近10年,引领中国器官移植的发展方向,为中国器官移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弟子周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教授,亚洲首例腹部多器官移植实施者。近二十多年来,研究开发一款针对免疫性炎症反应的药物:MyD88抑制剂。该药于2023年11月10日获美国FDA的IND批件,允许进入一期临床试验,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医药价值,前景远大。
科研方面:
这也是恩师令人啧啧称奇的地方。恩师勤于思考,也善于总结,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恩师共发表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270多篇,主编专著26部,获得56项次各级(国家、部、省、市级等)科技进步奖。如此巨大的成就,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
我是1988年正式成为恩师的注册弟子的。入校后首次见导师,老人家和蔼可亲,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此也开始了在恩师身边学习工作的漫长岁月。除因某些特殊原因,中间离开同济到别院工作过7年外,在恩师身边的日子超过了二十年。
恩师通过言传身教,对我一生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也是非常巨大的。我体会最深的是以下几方面:
在恩师身边学习怎样做人,做一个好人。这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你就会学到许多知识和经验,也能得到周围人的帮助和支持。
做一个真诚的人,真心地对待每一个病友,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和经验,为他们解决疾苦,也从中积累很多的经验,收获大大的。
学习做人是一辈子的事,一辈子的功课,跟着恩师学了二十多年,获得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专业方面,恩师鼓励弟子们要多多思考,勇于创新。何为创新?就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或者对现有的规则进行合理质疑和改变,并从实践中寻找证据来验证。医学的进步是从质疑开始的,在不断地求索中带来创新。恩师用他巨大的成就来证明了这一点,引领着我们一步步向前迈进。
恩师教导我们:
对新的事物要永葆一颗好奇心。活到老,学到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用腹腔镜切胆囊的新技术刚露头,就被恩师捕捉到了。恩师从腹腔镜厂家那里索要了详细的技术资料,仔细研读后,第一个向国内医生介绍腹腔镜新技术,开始了中国外科的微创时代。三十多年过去了,微创手术几乎统领外科手术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外科手术技术水平。殊不知,恩师当时介绍这一新的创举时,已经66岁了,还保留一颗好奇心求新心。
跟着恩师,只要你不偷懒,好学习,总有学不完的东西等着你,帮助你进步提高,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恩师天资聪颖,又非常勤奋,所以成就斐然。与恩师相比,弟子我智能浅薄,也不够勤奋,很难做到全面发展。好在弟子对临床工作的兴趣浓厚,所以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治病救人这方面,也获得了很多的临床经验。
恩师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对我进行了一次严肃的全面“考核”。我认真仔细,全力以赴,用自己前30多年的临床积累应考,最后争取到了与恩师亲密相处的一年多时间。大体上,考试结果还没有让自己汗颜,至少还能让师母感到欣慰。这次考核后,我调整了自己的专业方向。因为中国已进入老龄化时代,我选择了老龄重症救治作为我的主攻方向,为老龄病人的健康贡献自己的下半生。
请恩师放心:弟子一定不辜负您的培养之恩,要为中国的老龄重症救治做出贡献!
愿恩师在天之灵安息!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 文志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4-082025
当医生成为患者家属
-
12-112024
中国抗癌协会像一所大学
-
12-112024
突破困境 “整合”世界的智慧
-
12-042024
生命“闯关”
-
医学人文学科独立建制“是时候了”
2024-11-12
-
医学人文学科独立建制“是时候了”
2024-11-12 -
当化疗遇上“话疗”
2024-11-26 -
在陪伴恩师最后的日子里 —— 夏穗生先生逝世 5周年祭
2024-03-26 -
夏景林教授:培养有温度善创新的医者丨“既是医者 也是师者”第40个教师节特别策划
2024-09-09 -
为什么东西方最优秀的学生都送去学医了?丨“既是医者 也是师者”第40个教师节特别策划①
2024-09-09 -
医学教育要让学生直面病人的痛苦和生命的脆弱丨“既是医者 也是师者”第40个教师节特别策划
2024-09-09 -
当医生成为患者家属
202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