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人文
当前位置:首页/人文/详情

夏景林教授:培养有温度善创新的医者丨“既是医者 也是师者”第40个教师节特别策划

时间:2024-09-09 19:32:19来源:医师报作者:夏景林 阅读: 140473

微信截图_20240910013033.png

本期嘉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内科 夏景林教授


《医师报》:您心目中的医学教育是什么样的?

夏景林教授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和优秀的临床医生,作为一个优秀的临床医生,首先应该是具有扎实的医学和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娴熟的专科操作技能、训练有素的沟通技巧和人文关怀精神。

医学是实践科学,医学也是经验科学,需要长期的临床积累、在临床中发现问题、通过科学研究,来解决问题;把新发现的结果应用于临床检验,从而来丰富和发展临床知识、更新诊疗指南。

因为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人,而且是“患病”的人,因而医生还应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医患沟通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同理心,能够有效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建立信任关系,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良好的沟通可以避免和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人文关怀精神。在医学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医学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更是人文关怀的体现,从而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服务患者。让患者感觉到医学是“有温度”的。这方面,应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患者的就医体验普遍不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的临床医生工作量过大,半天门诊看三、四十号是家常便饭,平均到每个患者也就五、六分钟。这么短的时间,很难充分的交流沟通,这是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也和重视不够有关。

现代医学高度的专科化,但病人是一个整体,所以,多学科合作交流十分重要,构建多学科团队,可以共同应对复杂病例,提高综合诊疗水平。

《医师报》:您求学、从医生涯,哪位老师、前辈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哪种精神给您带来了指导或影响?


夏景林教授在我的求学和从医生涯中,温医大、复旦医学院和中山医院许多老师和前辈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身上对我具有影响深远的精神包括:

 

严谨、求实、团结、奉献的精神:这是中山医院的院训,也是广大前辈们工作精神的真实写照。

 

艰苦创业、拼搏奋斗的精神:医学前辈们在物质条件及其缺乏的环境下,克服种种困难,创造了医学史上的许多第一,如第一条真丝血管、第一台人工心肺机等。

 

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我,在医学领域不断突破常规,挑战“不可能”,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和生命奇迹。

《医师报》:您觉得现在学生和以前的学生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您是如何因材施教的?


夏景林教授现在学生和以前的学生相比,可能存在以下不同:

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广泛: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现在的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医学知识和信息,这既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便利,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个性化需求更加突出:现代学生更加注重个性化发展,希望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学习。因此,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这些不同,对现代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师生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困惑,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关注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医师报》: 新兴技术发展下,您对未来医学教育有哪些畅想?


夏景林教授在新兴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未来医学教育可能需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医学教育上也是如此。因而,我们要更加重视把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医学教育。

智能化教学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个性化教学和精准评估。例如,通过智能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成绩数据,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和资源推荐。

虚拟仿真教学: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手段构建虚拟仿真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真实场景中进行实践操作和病例分析,提高临床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跨学科融合:加强医学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融合教育,如生物信息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等,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推动医学科学的交叉融合和发展。

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终身学习体系,鼓励医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理念,保持与医学科技发展的同步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image.png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