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名院·大家谈”(天津站) 暨2024“急诊先锋”急危重症患者综合救治能力提升行动走进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7月20日上午,由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发起的“急诊先锋”项目来到天津。来自河南、河北、天津、山东等地的急诊专家们,走进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进行交流。
当天的学习内容以科室参观拉开帷幕,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主任柴艳芬教授带领大家穿梭在各楼层和诊室之间,并详细介绍科室的各个布局和功能。各位专家驻足交谈,不断提问并交换意见。虽然周末的急诊科比以往更加繁忙,并且有些拥挤,但这也是老百姓对总医院急诊能力认可的体现。
科室综合能力的提升是全方位一体化的,软硬实力缺一不可。紧接着参观,专家们开始了学术交流活动。柴艳芬教授作为东道主欢迎各位与会专家,炎炎夏日来到天津,走进科室交流和学习,也代表了急诊人的热情。感谢朱华栋教授牵头发起“急诊先锋-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提升行动”项目,为大家提供交流平台。
本次会议还邀请到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副院长王增光教授作为特邀嘉宾,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田英平教授作大会主席。王增光教授代表总医院欢迎各位专家莅临,并且对本次会议主题表示肯定,他指示大家在健康中国2030总方针的指导下,提升急诊的救治能力,关乎人民健康。田英平教授强调,急诊的院前急救能力提升是急需的,EICU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均需要有救治能力,才能提升科室竞争力。
关于急诊科建设和管理,引发激励讨论
延续着科室参观,柴艳芬教授带来《急诊科的建设与管理》讲课。柴教授从临床、教学、科研、人才发展等方面全面介绍了科室建设成果及发展理念。柴教授表示急诊医学科“打铁还需自身硬”,始终应以危重病人为中心,提升自身救治能力。通过参观,还有柴教授的讲课,相信在大家心中对自己科室未来的发展宏图,又有了更具象的描绘。
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王力军教授主持下,各位专家对科室建设专题进行讨论。来自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的姜善红教授第一个发言,她表示滨州医学院需要紧跟步伐,快速发展。院前急救也非常关键,以急诊急救为中心,向院前急救延伸,对于院前急救人才管理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汪俊剑教授认为应该着力提升急诊医生综合救治能力,推进MDT制度;其次,信息共享和人才梯度培养也很重要。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游道锋教授认为急诊应该做出自己的特色,例如天总的中毒和超声,互联网医院建设等。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刘艳存教授,还有急诊科护士长么颖教授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刘教授表示除了新的技术应用之外,还有科研、科普、流程优化也是急救能力提升的关键。么颖教授把急诊人比作“刀尖上的舞者”,虽然近些年逐步有建树,但是继续教育,教学还需要不断加强。
此外,专家们还对互联网医院的发展进行了意见交换。各位专家针对科室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也做了各自应对策略的分享,相信对大家今后的科室管理会有所借鉴和启发。
ARDS全球新定义,关于实践的思考
ARDS是急危重症救治中常见的话题,本次会议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郭琳教授主持下,聚焦创伤和脓毒症两个急诊常见疾病相关ARDS进行学术交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兰超教授带来《创伤性ARDS的诊治策略》,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李军教授分享《一例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救治》。
兰超教授分享河南经验,以创伤中心平台为抓手强化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提升。另外,从创伤性ARDS流行病学及概述、发病机制、治疗策略三大方面讲解,ARDS是严重创伤常见并发症,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导致,需动态观察监测,早期及时诊断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原发病治疗和呼吸支持为主,保护性机械通气、避免呼吸机相关性损伤和避免液体过负荷,有严重低氧血症有条件考虑神经肌肉阻滞、肺复张等,必要时VVECMO;西维来司他钠是特异性抑制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可显著降低ARDS症状并降低炎症因子。还应考虑个体化治疗,实施时效与整体救治综合考量。李军教授分享了脓毒症合并ARDS患者的综合救治过程,最终患者好转出院。
围绕两位专家讲课,讨论专家们针对“ARDS全球新定义的实践”,“ARDS患者抗炎时机选择”进行了讨论。河北省胸科医院李香兰教授认为ARDS患者应该结合炎症指标和临床症状应用抗炎药物。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薛乾隆教授表示ARDS新定义,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诊断不需要呼气末正压或最低氧气流速,可以提前关注诊断,识别后越早抗炎干预患者获益越佳。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秦超教授同样认可新定义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关注ARDS患者,特别是在资源有限情况下没有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ARDS生命支持治疗是非常关键的,对于抗炎药物的干预,西维来司他纳作为唯一适应症药物,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南开医院)邵伟教授建议参照患者的炎症分型,高炎患者及时抗炎治疗。南阳医专一附院闫伟华教授认为ARDS是一个综合征,只有正确解读,正确认识,才能及早进行正确的干预。
柴艳芬教授和田英平教授为大会进行了总结。急诊学科建设是大家一直关注的问题,没有专业队伍,就没有专业的发展,所以还需要全国专业的急诊人协同来助力学科建设。同时,急诊学科建设也需要纲领和指南,学科发展也一直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医学会、医师协会、国家质控中心,各方都在一步步推动区域急诊科发展。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3-212025
解锁智慧医疗新体验——兰大一院引入甘肃首位数字护士
-
new捷报!犍为县人民医院“国考”获得突破!
2025-03-19 -
new谢春成:靠责任担当和精湛医术向“天下第一痛”说“不”!
2025-03-19 -
new甘肃省人民医院位列2024年度全国医疗机构GCP机构增量排行榜第三名
2025-03-18
-
赣医大一附院:景德镇市超声专业质控中心余健彬主任一行来访交流 共促超声医学发展
2025-03-04 -
朱玉龙教授:规避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发生空气栓塞的策略选择
2025-02-25 -
朱玉龙教授:疑难特殊部位肺结节的穿刺活检策略
2025-01-13 -
北京友谊医院携手辉瑞 推动创新生物药品全球同步研发
2024-12-20 -
医教共育,“润心赋能”呵护学生心理健康
2024-12-20
-
广东医附院肾内科发动科研“引擎”,让学科建设行稳致远!
2023-04-11 -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喜获3项2024年甘肃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24-10-16 -
吴效科团队“针刺治疗妊娠呕吐”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2024-03-22 -
甘肃|“十个多一点”暖心行动 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
2024-08-07 -
杨巍教授团队一系列研究成果显示:氢医学可望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大展宏图
2023-11-18 -
博爱中山,再绽风华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办建院95周年学术大会、2023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交流会暨中山医学管理论坛
2023-07-01 -
不抛弃不放弃!朱玉龙教授团队成功为87岁晚期肺癌患者完成冷冻消融术同步穿刺活检术
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