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学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学术资讯/详情

王敬斋 :探索消化道早癌规范诊疗三大难题破解之道

时间:2024-08-16 17:27:19来源:医师报作者:qiujia 阅读: 188454

医师报讯(融媒体 记者 裘佳)早期发现和治疗消化道癌症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患者及 家庭的经济负担。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王敬斋教授介绍,以胃癌为例,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可达90%,甚至有些区域可 达95%以上,而中晚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仅30%。云南地区消化道早癌规范诊疗的现状如何?如何提升消化道早癌诊疗效率?王敬斋教授带来了经验和体会。

a845b4bcefe06cd7b83f5937e928a366.png


先进设备加持

王敬斋教授认为,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专业人才匮乏、公众对消化道早癌认知度较低是云南地区消化道早癌规范诊疗面临的三大难题。加强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偏远地区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力量是应对措施之一。更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可使早癌诊疗过程变得更简单、高效。如一些新型内镜设备包含高清晰度图像、明亮的NBI窄带成像,以及搭配85倍放大内镜,甚至 520倍细胞内镜,可以让内镜医生发现更多消化道早癌并进行诊治。对于高危人群,放大功能胃肠镜检查以其高分辨率的图片和视频,可让内镜医生看到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变化,更准确地判断病变性质、病变分化类型、浸润深度和边界范围,从而选择合适的后续治疗方式,减少不必要的活检,大大减少患者痛苦,降低医疗成本。同时可以监测和随访癌前病变,以更早发现病变进展,并采取适当干预措施。

多形式科普 推动公众认知

“对于公众而言,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消化道早癌认知度非常必要。即使有优秀设备和仪器、医生水平再高,如果老百姓体检意识差,不做检查,就无法发现早期癌症。”王敬斋教授表示,消化道早癌症状不明显,很多人忽略了体检,认为年轻没有必要做体检,等出现便血或严重腹痛时才会做胃肠镜,往往已是中晚期癌症。王敬斋教授认为,科普策略应该适应社会发展和公众需求。“我曾在云南电视台和昆明电视台进行科普访谈,主要是针对老年人群。对于中青年,我们更多的是制作短视频在医院抖音或微信公众号发表。最近我们医院和昆明脱口秀团队策划了医疗脱口秀节目,针对大众进行内镜、消化道早癌的早诊早治科普。此外,团队还常进入社区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检查和咨询服务。” “高危人群的筛查也十分重要。”王敬斋教授表示,针对有消化道癌症家族史、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喝酒的高危人群要进行重点筛查和健康管理,每年或每两年做一次胃镜。低危人群的检查可适当放宽到5年甚至10年。这样可以将有限、更优质的医疗条件提供给更需要的人群。此外,推广无痛胃肠镜检查,可显著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检查过程中的恐惧和不适感,提高普查率。

人才培养助力

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尤其是内镜早癌诊治专业人才,对提高偏远地 区消化道早癌诊治的专业水平至关重要。“云南消化道早癌诊 治的专业医生数量严重不足,整体内镜和早癌诊治发展相对滞后,尤其基层医院无法匹配江浙沪或珠江三角洲区域基层 医院消化道早癌的发现率和占比,甚至低于其他医院的1/10~1/5。除设备问题,内镜医生的诊治 水平和诊断意识也有待 提高。”王敬斋教授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我从2015年开始学习内镜,在学习内镜前三年完全没有早癌意识。之后通过多次前往北京友谊医院、上海仁济医院等国内外大型医院学习,才逐渐形成自己的内镜诊治体系和知识构架。因此,我认为,对云南年轻内镜医生而言,多观察、多学习非常有必要。”2023年,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接到国家卫健委关于“消化内镜与病理联合诊断消化道早癌试点项目”。王敬斋教授认为,联合诊疗对于提高诊断准确度,促进规范化诊疗具有重要意义,可能是未来10~20年内镜发展趋势。“ 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将使消化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更加精细化、微创化和智能化。而从内镜医生的角度来看,无论未来发展到何种程度,只要提高操作稳定性、诊断和治疗技术规范操作流程及加强与病理科合作,我们就不会被时代淘汰,甚至可以引领内镜发展。”


责任编辑:裘佳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