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巡展
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巡展/详情

梅伟:传“中华骨魂”之精神,守护人民骨健康!| 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时间:2024-09-11 14:09:37来源:医师报作者:王丽娜 阅读: 133278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王丽娜)“接骨丹”“展筋丹”,是武侠小说里骨伤“神药”的名字,也是我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平乐郭氏正骨流派贡献给国家的祖传秘方。平乐郭氏正骨在我国传承发展的231年中,采用独特的祖传手法和外用秘方,救治了无数骨伤患者,更为我国培养了成百上千的中医骨伤治疗骨干[1-2]。

郑州市骨科医院就是脱胎于平乐郭氏正骨术,经过70余年传承创新,“古老”的中医与现代骨科技术在这里交相辉映。“3D打印‘新骨骼’”“术中导航”“机器人手术”“超声骨刀”……面对骨科患者日益增多的临床需求,新技术、新设备在郑州市骨科医院里应用越来越多。医院在党委书记梅伟的带领下,传承着创院院长郭春园“中华骨魂”精神,一直在追赶和引领骨科前沿,在为苍生治骨病,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现代化骨科医院的道路上开启新征程。


冲破外科天花板 打开“折叠”人生

对于身体整整弯了16年、疼了17年的新疆哈密女患者——晨姐(化名)来说,梅伟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医生。晨姐是一位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28岁那年起,整日脊柱关节的疼痛让她苦不堪言,止痛药成了日常的依靠,求医问药、遍寻偏方成了她生活的常态。可治疗的痛苦却没有阻止她的身体慢慢弯折,自信心也被一点点侵蚀,焦虑和自卑如影随形,逐渐开始自暴自弃。



2023年10月,梅伟率队到新疆哈密对口支援,见到了上半身 “被弯折”了45°的晨姐,查看完她的病情后对她说:“你的病我可以治,你要相信我。”“梅伟医生的自信给了我无限遐想,他是第一个在我治疗疾病“九九八十一难”路上给我信心的人。”晨姐说。这种信心同样也来自梅伟曾让多例比晨姐还要严重的“O”型人、“折叠人”恢复直立的成功经验。


一个月后,在郑州市骨科医院的手术室里,经过医护人员的团结奋战,梅伟为晨姐打开了所有融合变形的脊柱骨,当她发现自己能重新像正常人一样平躺、直立时,尘封了23年的委屈和手术成功的喜悦,让51岁的晨姐哭得像个孩子。


脊柱手术难就难在方寸之地集中了大量的神经、血管,更别提如豆腐脑一样的脊髓,一旦受到破坏,将会给患者带来终身残疾。“为晨姐实施的手术叫‘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10多年前,像晨姐这样重度脊柱畸形的患者手术治疗面临很大风险,处理起来还十分棘手。”梅伟表示。

一方面,影像设备的更新让患者的诊断更精准,术中牵引技术、导航技术及特殊手术床的应用,让复杂手术操作变得简单、可靠。另一方面,由于数字化骨科和微创手术条件的具备,骨科治疗领域不断拓宽,让梅伟有底气开展“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这样的复杂手术,让晨姐这样的患者得到救治。


尤其是数字化骨科建设方面,郑州市骨科医院一直走在河南省的前列。医院率先将先进的数字化骨科技术,如人工智能、3D打印、手术机器人、术中导航、超声骨刀等引入骨科手术,提升骨科诊疗的精准度和效率的同时,也让手术效果和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做临床上的“有心人”和“创新派”

在临床专业领域,梅伟一直是 “有心人”和“创新派”。他率先在河南省开展了“前路松解后路复位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等多项高难度手术技术,引领医院骨外科不断突破治疗“天花板”。梅伟观察到,患者使用传统颈椎手术头架时,有多种弊端,如安装困难,在移动过程中可能对患者脊髓或神经产生二次损伤等,他就研制出颈椎后路手术头架,在头架上还安装了牵引弓,便于术中为颈椎脱位患者进行复位。最为患者称道的是,这种头架可以保护他们的眼睛。这一成果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相关论文发表后,梅伟还将其在各大医院推广,得到同行们的广泛好评。


梅伟主持的 “早期分型手术治疗Hangman骨折的临床研究” “经鼻气管插管全麻口咽松解后路钉板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临床研究”等12项科研课题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他还有10项国家级专利。

除了外科技术,梅伟还引领着医院外科理念的创新和设备的改进。为了降低骨科手术对神经的干扰和刺激,医院多年来开展了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这种监测系统的好处是,一旦手术操作对神经产生影响,系统可以及时提醒外科医生,改变手术路线或模式,使手术神经损伤率大大降低。”梅伟介绍。

为了给患者提供与国际接轨的先进诊疗方式,梅伟积极推动医院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医院引进了德国的数字化骨科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脊柱畸形矫正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还与意大利骨肿瘤中心合作开展骨肿瘤的诊疗和科研工作,提升了医院骨肿瘤的诊疗水平。

为了培养人才,医院定期派遣青年骨干到美德英法等国家学习深造,并邀请国外专家到院进行短期交流合作。这些国际合作和交流,不仅让医院提升了医疗水平,还在国际上推广了自身的技术成果,为患者带来了福音。


“作为一个脊柱外科大夫,我就是想通过技术改进、设施设备的更新和国际交流,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精准的治疗。”梅伟说。

构建特色医疗专科群

推动医疗服务革新升级

我国有13个骨科传统流派,平乐郭氏正骨是其中之一,以手法和外用秘方为无数国人解决了骨病之痛,也在我国中医骨科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内享有盛誉。郑州市骨科医院1952年由平乐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之一郭春园(1923-2005年)创立,他被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追授为“人民健康好卫士”荣誉称号,被人民群众尊称为“中华骨魂”“苍生大医”。

从创院之初几家个体诊所联合起来的“郑州市第一联合诊所”,发展到如今一体两翼、一院三区,是老院长郭春园为代表的几代骨医人团结一心、砥砺奋进的结果。

郑州市骨科医院在中医治疗方面具传统优势。每年用平乐郭氏正骨手法治疗四肢骨折患者达5000多例,还通过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方法让大量的颈肩腰腿痛患者恢复健康。同时,医院也有30多种中医药制剂,通过外敷内服可使许多肌肉软组织疾病快速康复。

“传承中医精髓,发展中医事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梅伟书记说道。他希望将平乐郭氏正骨流派发扬光大,让中医药在骨伤科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平乐郭氏正骨在建院之初就有治未病的优势,随着来院就诊人群的增多和医院的壮大,这一优势被进一步发扬光大,两个颈肩腰腿痛科、治未病科、康复医学科,这4个科室都可进行亚健康患者调理。“许多即将进入骨科疾病状态者通过及时调理,阻止了疾病进一步发展。”

在梅伟的带领下医院形成了关节骨科、脊柱骨科、创伤骨科、手外科•显微骨科、小儿骨科、骨病科•骨肿瘤科、颈肩腰腿痛科,以及康复医学科组成的8大学科专业集群。骨外科、脊柱外科、小儿骨科已成为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关节骨科为河南省重点培育学科。“特别是2014年,我们成立了河南省第一所脊柱脊髓病医院,在脊柱脊髓病诊治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得到了广大患者的高度评价。”


优势的专科集群吸引着河南省及周边省市患者前来就诊,郑州市骨科医院年门急诊量36万余人次,年收治住院患者3.8万余人次,年开展手术量2.8万余台,均位列河南省前列。

为了方便如此庞大数量的患者就医,缓解群众“一床难求”的就医难题,医院在梅伟的带领下,推行“全院一张床”的管理理念。当患者需要住院时,可以做到“患者来了就住院,医生跟着患者走”。这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避免了患者辗转多个科室的麻烦,最大化地利用了医院紧张的床位,也让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打造骨科新规范

随着我国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日益增多,为临床治疗提出了新的课题。梅伟教授洞察到,全国各地对此类病症的治疗缺乏统一标准,治疗成效不尽人意。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汇总了众多病例,深入研究病情特征和治疗手段,最终形成了一套科学而规范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模式。”梅伟说。这套方案一经发表,便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贵兴的高度认可,并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殊荣。


“独木不成林。”为在河南省推广规范化骨科治疗技术,郑州市骨科医院不仅每年定期举办全国继续教育项目,邀请国内外专家传道授业,还与300多家医联体携手,将先进技术下沉至基层。“这些新技术为患者带来了更优质的疗效和更安全的保障。”梅伟教授强调,“未来,我们计划将临床总结的诊疗规范推广至各个医联体单位,确保基层患者的骨骼健康。”

骨科领域未来前景广阔,梅伟也感到了身上的责任。“从曾经的追随者到如今的引领者,中国骨科研究已实现跨越式发展,部分研究甚至领先世界。”梅伟坚定地说,“今后,我们还将不懈追求创新与转化,致力于产出更多前沿技术应用于临床,并肩负起将中国骨科研究成果推向世界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中医科学网.河南平乐郭氏正骨流派.[2021-02-07]
http://www.tcmscience.com.cn/article_det.aspx?id=815[2024-08-28]

[2]河南日报客户端. 公益为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郑州郭氏正骨”传承故事.[2021-12-25]
https://www.henandaily.cn/content/2021/1225/338968.html [2024-08-28]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