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巡展
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巡展/详情

吴炅:每一天,每一台手术,服务好每一位患者 | 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时间:2024-08-21 14:47:45来源:医师报作者:张艳萍 秦苗 阅读: 171627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张艳萍 秦苗)“吴教授,我的一个乳房已经没了,现在另一个又新发了乳腺癌,我不想失去两个乳房,我想找您做手术,我想保留自己的乳房!”

十多年前,当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炅教授接到这位来自甘肃省偏远县城的年轻女患者的求助时,他的第一反应想到是为她做新发侧的即刻乳房重建术,而对原先已切除的一侧则可以后期进行延期乳房重建术。

“我认为这位女患者很勇敢,同时她对自己的形体非常重视。我在制定手术方案时,决定利用腹部游离皮瓣,在切除新发侧乳房的同时进行即时重建(一期重建),而对原先已切除的一侧进行延期重建(二期重建)。即刻重建这侧非常成功,延期重建这侧我做了腹壁浅血管的吻合,但由于血管较细,加上我对这类手术经验还不足,结果延期重建这侧的皮瓣不幸坏死了。”吴炅遗憾地告诉《医师报》记者。

这位患者让吴炅内疚了很久。他说:“我知道她肯定是难受的,事实上我的心里更难受。手术失败对于医生来说,和患者一样,都是心理上的巨大打击。”

所幸的是,一年后,这位患者身体恢复后再次找到吴炅,还想重新进行重建手术。吴炅这次还是采用了——自体皮瓣移植手术,就是通过巧“借”身体其他部位,他选择使用患者的背阔肌和皮肤,并在联合放置了一个假体,为她重新进行了乳房重建手术,这次手术很成功。“虽然这次手术在患者背部留下了新的疤痕,但她最终获得了较为正常的双侧乳房形态,实现了双侧乳房的对称和身体的完整性。”吴炅说道。

作为主刀医生的吴炅,一份职业满足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从医30多年,他深刻的理解到乳腺外科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每一次手术,都是对医生技术、经验和心态的考验,而面对失败,勇于承担、不断学习和改进,才是对医生这一职业最深的敬畏。患者的信任和支持,是医生不断前行的动力,而帮助女性患者重拾健康和自信,则是医生最大的职业满足感和成就感所在。

他所在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自2000年成立以来,已成为我国乳腺癌研究和治疗的“第一梯队”,享誉国内外。科室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多位知名专家,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支持及荣誉。2023年完成万余例乳腺恶性肿瘤手术,居全国首位。近年来,依托多学科团队和实验室,承担多项重点课题,获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奖励,并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多项研究成果。在中国抗癌协会的支持下,联合科室共同编纂《中国乳腺癌诊治指南和规范》,引领全国乳腺癌规范诊疗。

“切除乳房只是治疗的一部分,为她们重建乳房,才是真正的治人之道”

“每次看到胸部上的这道疤和缺失的乳房,我都不由自主地提醒自己,我得过乳腺癌、我不敢照镜子,更不敢穿漂亮的衣服……”一直以来,吴炅总会听到那些术后失去乳房的患者如此念叨。他也和患者一样,总是为此感到遗憾与无助。

从最早的大范围乳房根治切除术到扩大根治切除术,再到后来的改良根治术,吴炅对于乳腺癌的各类术式都了然于胸,他也惟愿尽最大可能解除患者病痛。然而,他不得不面对那些因手术失去乳腺这一宝贵器官而遭受诸多负面健康问题的患者们。这些问题包括术后疼痛与创伤、心理暗示与情绪阴影、体表瘢痕牵拉以及美容方面的困扰。

“其实,早在20年前建科之初,我们就开始认识到早期乳腺癌绝大部分都是可以保留乳房的。与传统的全切手术相比,结合术后的综合治疗和辅助放疗,我们发现,保留乳房的患者生存率,尤其是5年和10年的生存率,甚至高于同期接受全切手术的患者,且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了。于是,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在确保肿瘤安全性的前提下,与影像、病理科联手合作,多年来逐步规范了乳腺癌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肿瘤切缘评估流程,以确保每一例重建手术安全可靠性。”吴炅告诉记者。

然而,数据显示,临床上约有40%的患者由于病灶位置不佳、范围太广或乳房太小而不适合保留乳房。这部分患者是乳腺重建的难点,因为他发现,如果保留下来的乳房外观不佳或是畸形,其实对女性的心理健康伤害更大、更深。

但技术的进步并非一朝一夕。近年来,在重建乳腺的领域,医生们纷纷开始应用整形外科技术以实现乳房重建后美学效果的探索。其中自体皮瓣技术应用给了吴炅很大信心——但这项技术最怕就是面临皮瓣移植失败这个复杂且多变的难题。

在为甘肃省这例患者进行手术时,医院刚开展此类手术,存在一定比例的失败风险,这项技术远非简单的“拆东墙补西墙”。为了掌握这项技术,吴炅及其团队倾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他深入研究了各种整形外科技术,积极参加国内外专业研讨会,与同行交流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他深刻意识到乳房重建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对女性身心健康的全面关怀。因此,在每一次手术中,他都力求精益求精,不仅关注手术的成功率,更注重提升患者的术后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吴炅教授(中)与同事探讨手术方案

“在参与了超过20例手术之后,我才敢术后回家休息,”但他依然对术后皮瓣的成活率保持高度关注。无论何时,只要电话响起,他都会立刻赶回医院进行皮瓣探查和解救。一年多“苦行僧”般的实践,他推掉了所有应酬,周末也不出差,坚守在上海,时刻守护着患者。他深知,切除乳房只是治疗的一部分,而为她们重建乳房,才是真正的治人之道。

“医生的成长,离不开患者这位老师”

从全球头号女性癌症杀手——乳腺癌的诊疗进展可以看出,快速迭代的临床研究成为了临床医生的“武功秘笈”,让他们练就了不只是“开刀匠”的多面手本领,而是彻底颠覆了过去依靠扩大根治性手术,开启乳腺癌保乳的综合治疗时代。

吴炅认为,现阶段作为一名乳腺癌外科医生,辅助患者进行保乳决策至关重要,不能让患者失去选择的机会。遗憾的是,有一些患者在乳房切除几年后才进行二期重建,她们当时的医生并没有告知她们还有即刻重建这样的选择。因此,乳房重建的需求并非患者没有意愿,更多的是需要医生主动告知患者还有这样一种选择,这一点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乳腺癌患者对更高治疗需求的追求,我国保乳率有所上升。吴炅介绍,早期的自体皮瓣移植主要依赖于邻近组织的任意推进皮瓣,这种皮瓣虽然设计和应用相对简单,但适应范围有限。后来出现了肌瓣和轴型血供皮瓣,它们具有更可靠的血液供应,扩大了皮瓣的应用范围。不久,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兴起为皮瓣移植带来了新的可能,推动了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肌皮瓣和肌骨皮瓣等的发展。

吴炅教授(中)正在吻合血管

近年来,游离皮瓣乳房重建手术被誉为站在乳房重建手术金字塔顶的术式。而他手中游离皮瓣乳房重建手术的成功率与国外先进水平无异,皮瓣坏死率在1%左右。如今,他们的每一例的手术时间缩短到了5小时左右。

“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各种不同难度的重建技术,这在20年前是很难做到的。女性下腹部的皮肤及脂肪组织较为丰富,可随体重的变化而改变,质地柔软,是自体组织乳房重建理想的修复工具。用游离皮瓣来进行乳房重建的手术,不但加速了康复时间,对患者心理上的安慰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乳腺中心开展自体皮瓣移植不仅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作为医生,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患者的信任,还有自身的价值感,这是无价的。

他说:“医生的成就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日常工作的学习与体会,包括在每一台手术过程中的所得,甚至是从中汲取的教训。实际上,我们的成长往往是在与每位患者的接触中实现的,通过服务患者,尽心尽力为患者完成高质量的手术来达到。”

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专家通过各种渠道向患者及其家属传递这一理念,让她们能够接受正规的治疗,确保肿瘤的治疗效果,同时也能够改善她们的生存质量。

从医学生到乳腺外科专家,推动乳腺癌防治整合发展

时间回到1987年,那年吴炅考入了上海医科大学,成为该校最后一届六年制本科生。在这六年的学习中,他有两年的时间投身于临床实习,除了按照规定的科室轮转外,还有机会自选科室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深入学习,他选择了肿瘤医院胸外科。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他听闻科室有位沈镇宙教授在乳腺癌手术方面技艺超群,其层次解剖清晰,手术过程中出血极少,甚至一台乳腺癌根治术通常仅需使用一块纱布即可完成,令他十分向往跟随沈教授学习。

也是这短短三个月的时间,沈教授的教导不仅打开了他对手术极致追求的大门,还打开了他对乳腺外科认知的大门。他第一次知道,原来外科医生除了会开刀,还要懂乳腺癌的系统辅助治疗,包括内科的化疗知识;他第一次看到,病理科医生也会在术前查房,了解第二天手术需要快速冰冻病理诊断患者的病史。

“经过几年的学习,90年代初,我就对乳腺癌的整体治疗理念,尤其是多学科综合治疗,有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我后来坚信,要治疗这一恶性肿瘤,必须秉持多学科相互合作的重要理念,而不是让临床各学科割裂开来。

如今,吴炅早已成长为我国乳腺外科领域的知名专家,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患者纷纷慕名而来。他的工作早已超出了一名外科医生的范围,作为中国抗癌协会整合乳腺癌委员会执行主任,他联合科普专委会、肿瘤整形、生育力保护和康复等领域的专委会,共同开展了多项跨领域的合作,旨在推动乳腺癌防治的全面发展,提高公众对乳腺癌的认知,促进乳腺癌治疗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同时关注患者的生育力保护和康复需求,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诊疗服务。

他说:“在现阶段乳腺专科医师的培训中,我们应尽快推动在国内建立示范性的培训中心,这些中心不仅为患者提供了丰富的诊疗体验,还涵盖了全面且规范的乳腺外科不同手术方式。因此,在专科培训中,应安排医生在这些示范性中心进行跨院轮转,以便他们充分学习不同专家的技术技能,成长为合格的专科医生。”


责任编辑:薛芳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