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瑾:“粉红外婆”的医者仁心,守护乳腺患者的生命与梦想| 致敬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黄玲玲)八月的一个清晨,阳光洒满上海。一位5岁的小女孩蹦跳着走进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吴克瑾教授的诊室,身后跟着笑容满面的妈妈。“粉红外婆,你还记得我吗?”孩子清脆的童声响起。吴克瑾温柔地摸了摸她的头发,还没开口,妈妈便接着说:“吴医生,是我呀!当年我得了乳腺癌,经过您全面评估和治疗,才有了这个二胎宝宝。”这样被临床治愈的患者回来探望的场景并不罕见,连门诊保安都熟悉这一幕——又一个“粉红宝宝”来看“粉红外婆”了。
为何会有“粉红外婆”这个称呼?它其实是从标志着乳腺癌防治的粉红丝带化身而来。身为乳腺外科医生,吴克瑾已经记不清自己救治了多少患者。“粉红外婆”这个温暖称呼的背后,是吴克瑾二十余年来在乳腺外科领域深耕不辍的医者生涯,更是无数个家庭重获健康与希望的见证。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
三十多年前,在父母的建议下吴克瑾走上从医之路。大学毕业后,她选择了艰辛的外科专业,博士阶段聚焦于乳腺肿瘤研究,逐渐成长为我国乳腺外科领域的中坚力量。
谈到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人,吴教授毫不犹豫地说:“毫无疑问是我的老师张一楚教授。”
导师不仅在专业上引领她进入前哨淋巴结等前沿领域,更在人格和学术上给予她巨大影响。她回忆道:“当时我还是住院医生时,有次全国的外科大会上邀请我们导师发言,因为部分工作是由我做的,他便让我来讲。”
一个住院医生能在全国大会上发言,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尤其台下坐着那么多资深的专家。这样的机会不仅让吴克瑾快速成长,也让她深刻体会到导师对学生的信任与支持。回忆起那段经历时,吴克瑾的眼中依然闪烁着感激与敬意。她坦言,正是这种言传身教,让她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医者风范,也坚定了她将经验传承给下一代医生的信念。
“我是站在导师的肩膀上成长,日后也希望我的学生们能站在我的肩膀上奋斗。”当自己也成为导师的吴克瑾,同样给予学生机会和平台。2009年,吴克瑾作为导师带学生去英国参加欧洲肿瘤年会时,便鼓励学生勇敢在壁报前交流。传承在这一刻完成了闭环。
扎根乳腺外科 圆患者母亲梦
乳腺癌作为一种发病率非常高的疾病,困扰着无数的女性,它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战胜。通过早期诊断与规范治疗,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乳腺癌5年生存率已经超过95%。
在乳腺外科这个领域,吴克瑾认为女医生有着天然的性别优势。
“乳腺是体表器官,女性性征的器官,也是女性非常私密的一个器官。”她解释道,“很多患者还是希望找到一个理解她,同时又有非常有经验的临床医生。”
作为女性,吴克瑾更能够理解患者从青春发育期到育龄期,再到更年期不同阶段的变化。“患者很多的东西她愿意和我分享,我也善于和患者去沟通。”
该院接收的很多患者都很年轻,有些尚未恋爱、成家。如何在保障生存的前提下,满足患者对生命质量的追求——如保留生育能力,成为吴克瑾深入思考的问题。
于是,她带领团队开展多学科协作,帮助患者在治疗肿瘤的同时,保留生育及卵巢功能,甚至安全度过妊娠期。
“在以前的观念中,肿瘤和怀孕是相互抵触的两个问题”,但吴克瑾坚信,“这两件事本身并不抵触”。
她带领团队打造多学科诊疗模式,依靠医院强大的妇产科专家支持,在充分评估和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帮助患者在治疗癌症的同时保留生育能力。“很多患者都理解这个过程可能面临的风险,但只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总会找到希望。”
通过多年实践,团队总结出一套成熟的管理策略,帮助许多患者在治愈肿瘤的同时,成功生育健康宝宝,实现了当妈妈的梦想。
在一次母亲节活动中,“我们邀请这些曾是乳腺癌患者的妈妈们带着当时和自己一起抗癌的孩子走红地毯。”在场观秀的儿保专家提出,“发现没?这些孩子没有一个是哭闹的,说明什么?说明这些孩子都非常有安全感。”
为帮助更多想做妈妈的肿瘤患者,吴克瑾还带领团队设计研发了“年轻乳腺癌患者生育力保存决策辅助工具”。这些工具帮助患者在诊断乳腺癌之初就学习了解自己保留生育能力的可行性。她牵头完成了三部重要指南:《中国妊娠期与哺乳期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中国育龄期女性乳腺癌病人生育力保持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及《中国绝经前乳腺癌病人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管理实践指南(2025版)》。这三部指南聚焦于年轻乳腺癌患者的不同需求。尤其第一个指南是中国首部针对妊娠期和哺乳期这些特殊生理时期的乳腺癌处理,让相关工作有了重要依据,成为众多基层医生的临床实践指南针。
多年的工作积累化作2024年在日本召开的全球生育力保存年会上的口头汇报,获得了了强烈的反响。
治疗疾病 更要疗愈心灵
吴克瑾是富有同理心的外科女医生,她强调,医生不仅要关注疾病本身,更要看到疾病背后的“人”。
她常说,“你看到的是患者身上表面的疤痕,她可能还有很多心理的创伤”,因此手术不仅要切除病灶,还要尽可能还原患者原来的样子,尤其是对年轻女性,尽量做到修旧如旧,通过手术技巧和方式的选择,尽可能让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保持外表的完整和美观。
“外科医生不仅要有强大的内心、坚定的意志力,还要有匠人般的技艺与情怀。”在乳腺外科领域,她越来越体会到“修房”、“造房”、“养房”的匠人理念:“古代女子讲内外兼修,其实这样的理念也反映在患者的治疗上。我们有时候是一个手工艺者,要修房子、造房子,还要善于去管理女性内分泌,去预防疾病的发生。”
预防优于治疗
未来5~10年,吴克瑾认为“早期筛查、早期诊断会是最重要的突破方向”,应借助人工智能、基因检测等技术实现乳腺癌防治的“端口前移”。
虽然上海乳腺癌发病率已达70/10万,但吴克瑾认为医生的眼光不应只放在这70人身上,而应该关注10万人这个群体,做好乳腺健康知识教育。工作之余,她也会通过小红书等平台撰写健康科普,力所能及地推动社会从“治病”向“防病”转变。
对于年轻患者,吴克瑾希望她们保持良好心态:“患了肿瘤不是世界末日。现在有很多治疗方法,能够让你恢复原来状态。”她鼓励患者治疗后尽快返回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回归社会角色,不要给自己带上精神枷锁”。
在吴克瑾看来,医学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更是一种人文关怀。她用仁心仁术守护着每一位乳腺患者的生命与梦想,让“粉红外婆”这个称呼成为医患之间温暖的纽带。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新华社、中新社、工人日报等多家媒体关注地铁专列发车! | 致敬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2025-09-11 -
new心肾相交:三十年守护 冯兵主任把脉“沉默的器官” | 致敬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2025-09-11 -
new吴克瑾:“粉红外婆”的医者仁心,守护乳腺患者的生命与梦想| 致敬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2025-09-11 -
new神内专家李敬诚:时间就是大脑,脑梗救治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 致敬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2025-09-09
- “抗癌元气站”患教专题
- 咽喉无炎 健康中国有言
- 《医师报》血液专栏 | 血液肿瘤疑难病例分享
- 301呼吸论坛
- 活动专题
- 会议专题
- 2020IDSC感染年会
- 2020征文活动
- 第六届医学家峰会
- 2021CSCO指南会
-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心血管年会暨第十二届海峡心血管病高峰论坛
- “云中论道”淋巴瘤临床思维与诊疗实践研讨课
- 医师报理事会名单
- 2019医学家峰会专题
- 专题模板
- 医师报APP下载
- 中国白内障认知与治疗现状调研
- 纪录片《手术两百年》之医学大家访谈录
- 国士无双 医界丰碑
- 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巡展
- CGOG2021北京消化肿瘤国际高峰论坛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年会
- 第四届CSCO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学术年会暨第十七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
- 2021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年会
- 2021-301呼吸高峰论坛
- 日贯长虹,镜瘦竞美
- “高光时刻——遇见CSCO2021·《医师报》官方报道”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管理论坛
- “中青年呼吸学者精英榜”推选宣传活动
- 2021中国肿瘤学大会
- 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 卓哮论坛直播间|共话呼吸:呼吸健康规范化诊疗全国系列会议
-
明亮眼睛 美好生活 Bright eyes Beautiful life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团队
2024-08-19 -
长海医院肝胆胰脾外科:长海有金钢 四步战“癌王” | 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⑤
2024-08-05 -
王景福:怀揣小理想,成就儿童肿瘤学科大梦想|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2023-08-15 -
写给赵文召医生:最喜欢与您像朋友一样唠嗑看病丨8·19中国医师节特别策划·给医生的一封“情书”
2024-08-26 -
吴炅:每一天,每一台手术,服务好每一位患者 | 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2024-08-21 -
上海九院眼科:守护“视”界 共创“睛”采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2023-08-15 -
全方位个性化 守护血糖健康 | 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2024-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