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巡展
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巡展/详情

神内专家李敬诚:时间就是大脑,脑梗救治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 致敬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时间:2025-09-09 16:32:38来源:医师报作者:田宝峰 阅读: 111

三十载坚守,他用仁心仁术守护生命中枢,以科技利刃突破治疗瓶颈。在成都京东方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敬诚看来,脑梗救治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每分每秒都关乎生死。

图片1.李敬诚.png“因为脑梗的本质,就是因为脑血管堵上了,它所供血的脑的区域发生坏死了,功能也就丧失了。”李敬诚主任解释道,语气中透露着紧迫感。

“关键的问题就是怎么样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这个血管给打开,所以有个很重要的概念:时间就是大脑。”这句话不仅是他工作的座右铭,更是他对患者生命的郑重承诺。

时代选择,直面“第一号病”的挑战

上世纪90年代,李敬诚主任和团队选择了脑血管病作为主攻方向。这个决定背后,是对时代需求和疾病特点的深思熟虑。

“我们当时动机主要是为了整个科室创建临床重点学科。”李敬诚主任回忆道,“当时的考虑是脑血管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同时这个疾病的致死和致残率都是非常高的。”

在他的描述中,脑血管病被视为神经内科的“第一号病”或者说第一重要的疾病。这一认识促使团队将脑血管病确定为三个重点发展方向之首,其后才是阿尔兹海默症和睡眠障碍。

从临床、科研和技术三个方面,李敬诚和团队围绕脑血管病开展了系统性工作。这一坚持,就是三十年。

年轻化趋势,脑梗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梗)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中年轻化群体的占比明显增长。李敬诚主任提供了一组令人警醒的数据:我国的脑梗人群发病年龄要比欧美国家年轻十岁左右。

“科学的观点来看,其实年轻人发生脑梗他有相对固定的病因。”李敬诚主任分析道,“只是说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生活模式下,与原来相比较它是不是有所变化,而造成了这么一些发病率更高。”

他指出,真正的关键是要看疾病谱和病因谱。“而现在最主要的这个病因谱还是和我们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联的,原来的老的一些病历谱是最主流的。”

对于年轻人,除了传统病因外,还有一些特殊因素。“比如说原来的我们讲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以及吸烟饮酒,这个还是个主流。”李敬诚主任透露,“大概我们这个年轻人里面动脉硬化由这些原因引起的还是占到80%以上,大部分还是这个原因。”

他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那么我们这样推测吧,现代的这个生活节奏,紧张焦虑以及我们的饮酒、盐分的摄入量,这些都可能和这个血压相关联,高脂饮食可能和血脂相关联,所以说这可能是一种诱发它的增加的发病率增加的可能的一些原因。”

识别预警,抓住救治的黄金时间

作为夺走脑细胞的“无声杀手”,脑梗不仅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也为家庭带来巨大经济负担。提升疾病认知,加强防控意识,是对抗患病风险的重要手段。

李敬诚从两个方面介绍了需要引起重视的情况:“第一个部分就是说哪些症状出来了,就代表提示我可能要脑梗了。第二个问题是我发现了什么医学指标的异常,可能下一步会出现脑梗。”

他详细解释了脑梗前的预警信号:“脑梗的大的梗塞之前,我们有一个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它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半个小时,主要表现为半身的轻度的无力,可能很轻的或者半边的轻度麻木或者说话吐词不清。”

“出现这些症状,可能很快就消失了,几分钟十几分钟,不超过半个小时。”李敬诚强调,“那么往往超过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以后,这个时候出现的基本上就是一个梗塞了。”

他用专业而通俗的语言描述:“之前我们叫缺血发作,说明他这个血管快堵了,不管是大血管还是小血管。所以我们一旦有半边的症状,无力、麻木或者说吐字不清,我们这个时候要怀疑,要及时就诊,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是医学指标的异常。“如果你有三高,体检或者说家族遗传有这个三高,那一定要去筛查。”李敬诚主任建议道,“其次,吸烟饮酒肯定和这个是相关联的,不是说绝对引起这个疾病的发生,所以它叫危险因素,存在这个风险。”

他还提到一些特殊情况:“还包括一些青年女性怀孕了以后,或者说临近生产附近,它也可以诱发一些脑梗,这是它特殊的一些血液里面处于一种高凝状态。”

“另外你有心脏病病史的或者心慌的或者呼吸困难的,这些症状是涉及到心脏的一些问题,它也有可能引起的脑梗或者说一些心律失常方面的问题,比方说房颤,这个诱发血栓引起脑梗,这些都要预警。”

防治并举,全方位守护脑血管健康

面对脑梗这个“无声杀手”,李敬诚主任认为预防和治疗同样重要。他不仅注重急性期的救治,更关注长期的管理和预防。

微信图片_2025-09-09_162925_368.png

在他的临床实践中,始终贯穿着“时间就是大脑”的理念。每当有患者送来,他和团队都会争分夺秒地进行评估和救治,尽可能在黄金时间内开通血管,挽救濒临死亡的脑细胞。

除了急性期治疗,李敬诚还高度重视二级预防工作。他经常耐心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控制“三高”、戒烟限酒、健康饮食和适当运动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医疗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一项需要用心用情的事业。每个患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每次救治都关系到这个家庭的幸福和完整。

清晨的医院走廊,李敬诚主任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的白大褂口袋里始终装着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着患者的病情和注意事项。

在神经内科病房里,他仔细查看每位患者的情况,不时俯身轻声询问:“今天感觉怎么样?”那双专注的眼睛,总能捕捉到病情细微的变化。

三十年如一日,李敬诚主任坚守在脑血管病防治的第一线。对他而言,守护大脑健康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使命。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