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五院肾脏内科:十五载砥砺铸匠心 守护生命之源立标杆 | 致敬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洪瑞麟 通讯员 秦新立 凌梓)在厦门翔安的医疗版图上,厦门市第五医院肾脏内科的崛起,是一部用远见擘画、用人才筑基、用技术破局、用仁心书写的奋斗史诗。十五载春秋流转,从学科初创时的“一株新芽”,到如今成长为拥有国家、省级多重科研平台加持的“医学大树”,这支团队不仅为闽南乃至福建的肾脏病患者筑起了坚实的健康屏障,更在全国肾脏病学领域刻下了鲜明的“厦门印记”。
厦门五院肾脏内科团队
如今的他们,既是福建省唯一的国家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成员单位,也是福建省慢性肾小球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厦门市慢性肾脏病精准诊疗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用一连串沉甸甸的成就,诠释着“医者仁心”与“科研匠心”的深度融合。
远见领航:从“待垦之地”到“沃土良田”
2010年的厦门五院,尚是一所开放床位仅180张、临床一级学科26个的区域医院,如同初春的田野,潜力虽存,却亟待深耕。正是这一年,黄继义教授履新医院院长,为这片“待垦之地”带来了改变命运的“规划蓝图”。
彼时的黄继义,早已是国内肾脏病领域的知名专家——从师承我国肾脏病学泰斗,到三十余年深耕肾小球疾病、肾衰竭、狼疮性肾炎等疑难病症诊疗一线,他的临床履历上写满了“实战”印记;而多年的医院管理经验,又让他具备了跳出临床看发展的战略眼光。“学科是医院的根基,而肾脏内科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科之一。”上任之初,黄继义便明确了“以学科建设带动医院整体跃升”的思路,而肾脏内科,正是他亲自挂帅、重点培育的“种子学科”。
要让“种子”破土,必先改良“土壤”。在黄继义的推动下,厦门五院开启了一场全方位的转型提质:开放床位从180张逐年扩容至近2000张,临床一级学科拓展至56个,覆盖了从基础医疗到专科诊疗的全链条;通过“筑巢引凤”与“内部孵化”双轨并行,医院汇聚了300余名硕博人才,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近500项新技术、新项目相继落地,其中多项填补了翔安乃至厦门的医疗空白。这场持续十余年的“生态升级”,为肾脏内科的成长提供了最肥沃的“养分”——从最初的几间诊室、几名医生,到逐步配备独立的门诊、病房、透析中心,学科规模一步步扩大,诊疗能力逐年提升。
作为学科奠基人,黄继义从未脱离临床一线。无论行政事务多繁忙,他都会抽时间出现在肾脏内科的查房现场:仔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反应,查看化验单上的细微指标变化,与团队讨论疑难病例的诊疗方案。“院长的‘望远镜’能看清学科发展方向,学科带头人的‘显微镜’能聚焦临床细节。”科室医生常这样形容黄继义的“双重身份”。这种“临床与管理并重、当下与长远兼顾”的视野,让肾脏内科始终走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
黄继义教授(左二)培养了一批硕、博士研究生,正在进行移动查房带教
如今的黄继义,身上承载着“中国医师奖”“十大医学贡献专家”“白求恩式好医生”等诸多荣誉,同时担任世界华人肾脏医师协会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分会常委等学术职务。这些认可,既是对他个人专业能力的肯定,更是对厦门五院肾脏内科发展方向的权威背书。而他带领医院创下的“跨越式发展”,也为学科的崛起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人才筑峰:从“单兵作战”到“军团攻坚”
“学科要立得住、走得远,靠的不是一两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一支能打硬仗的‘精英军团’。”黄继义深知人才对于学科发展的核心意义,为此创新推行“多学科带头人制”,既向国内外顶尖专家抛出“橄榄枝”,也为本土人才搭建“成长梯”,逐步构建起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人才雨林”。
2016年,一则“厦门五院柔性引进上海肾脏病权威叶朝阳教授”的消息,在福建医疗界引发关注。叶朝阳教授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内科主任,更是国内血管通路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尿毒症患者赖以生存的血液透析,必须通过血管通路实现,而复杂的血管狭窄、闭塞等问题,曾是困扰福建患者的“老大难”,不少人不得不往返上海求医。叶朝阳教授的加盟,让这一困境迎刃而解。
在叶朝阳教授的指导下,厦门五院肾脏内科率先在福建省建立血管通路研究室,系统性开展自体及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深静脉狭窄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等高技术难度手术。有位来自漳州的患者林先生,因反复血管狭窄先后做过4次通路手术,最终血管条件极差,多家医院建议截肢。叶朝阳教授与五院团队联合会诊后,创新采用“杂交手术”方式为其重建通路,不仅保住了肢体,更让他重新获得透析机会。如今,科室每年完成各类血管通路手术数百例,成功率达98%以上,厦门及周边地区的患者再也不用奔波外地,这里已然成为福建血管通路诊疗的“高地”。
钟鸿斌主任带队查房
如果说叶朝阳教授是“外援尖兵”,那么科主任钟鸿斌博士就是“本土核心”。作为厦门市重点引进人才、翔安区拔尖人才,钟鸿斌主任在血液净化领域深耕二十余年,尤其擅长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的个体化治疗。与痛风抗争四十载的叶大爷,遍访名医,尝试无数药物,病情却持续恶化,关节严重变形,依靠轮椅生活长达五年,身心俱疲,一度卧床不起,陷入绝望深渊。钟鸿斌博士团队精准制定短中期治疗方案,治疗效果令人惊叹,入院第二天,纠缠老人数十年的剧痛便开始显著缓解;到第三天,那如影随形的疼痛竟奇迹般地消失了!查房时,叶大爷紧握钟鸿斌主任的手,热泪盈眶地诉说,四十年未解的痛苦,竟在五院短短三天终结,重燃的生活希望让他重现久违的笑容……
除了两位领军人物,科室还汇聚了一批各有专攻的技术骨干:林沁博士、主任医师;林鹰主任医师;彭永挑副主任医师;逯富华副主任医师,他们有的擅长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干预,通过“药物+饮食+运动”综合管理;有的在狼疮性肾炎等自身免疫性肾病诊疗上经验丰富,曾成功救治多例危重症患者;有的专注于慢性肾衰竭的一体化治疗,为患者提供从非透析到透析的全周期指导;有的则在肾脏病理诊断领域颇有建树,为精准诊疗提供了重要支撑。
如今的肾脏内科团队,已形成“6名教授、主任医师+2名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9名中初级职称医师”的合理梯队,其中博士3人、硕士9人。近五年来,团队在《Kidney International》《中华肾脏病杂志》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2项、厦门市科技进步奖3项;主编或参编专著7部。这支“能临床、能科研、能教学”的队伍,已成为学科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
黄继义教授(前排左三)出席中国《康复治疗指南》编撰、定稿会
黄继义教授(左二)作为《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21版)》参编者,出席新书发布仪式
为了保持与国际前沿的同步,黄继义教授还积极搭建高端合作平台: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肾脏病学专家陈香美建立长期指导关系,将学科发展纳入国家慢性肾病防治战略体系;聘请香港中文大学卓敏生物医学讲座教授、医学院助理院长蓝辉耀为医学顾问,引入国际先进的科研理念和技术方法。这些合作,让科室既能扎根闽南服务患者,又能放眼全球对标先进。
中国工程院陈香美院士(右一)在厦门五院血液净化中心指导学科发展
技术破局:从“常规诊疗”到“精准微创”
“患者的需求,就是我们技术创新的方向。”在厦门五院肾脏内科,这句话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从最初只能开展基础的肾脏病诊疗,到如今能覆盖“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全链条,科室的每一次技术突破,都瞄准了患者最迫切的需求。
厦门市首个慢性肾脏病精准诊疗重点实验室在五院揭牌成立
在疑难肾病精准诊疗领域,科室建立了“临床-病理-基因”三位一体的诊断体系。2023年,厦门市慢性肾脏病精准诊疗重点实验室在科室挂牌,配备了基因测序仪、流式细胞仪等先进设备,可开展200余种肾脏病相关基因检测。有位12岁的男孩,因不明原因的蛋白尿、血尿辗转多家医院未确诊,家长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五院。实验室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最终确诊为罕见的“Alport综合征”,并根据基因结果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有效控制了病情进展。目前,实验室已完成近千例基因检测,为300余例疑难肾病患者明确诊断,诊断准确率达92%,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在微创技术应用上,科室不断突破“禁区”。除了前文提到的微创腹膜透析植管术,B超定位下肾囊肿穿刺注射硬化剂治疗也是“招牌技术”。传统肾囊肿治疗需开刀手术,住院时间长、费用高,而这项技术通过B超精准定位,用细针穿刺注入硬化剂,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仅为传统手术的三分之一。翔安居民王先生患有直径8厘米的肾囊肿,担心手术影响生活,迟迟不愿治疗。科室为其实施穿刺治疗后,当天即可出院,复查时囊肿已缩小至2厘米以下。“不用开刀、花钱少、恢复快,这样的技术太贴心了!”王先生的感慨,道出了众多患者的心声。
血液净化是肾脏内科的“核心业务”,科室也是厦门最早开展血液净化技术的单位之一。如今,这里已能成熟开展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滤过、血浆置换、连续性血液净化(CRRT)、人工肝支持系统等全系列血液净化技术,年治疗量超3万人次。尤其在CRRT技术应用上,科室多次成功救治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危重症患者。2024年初,一位产后大出血的产妇出现急性肾衰竭、呼吸衰竭,生命垂危。科室团队连夜为其开展CRRT治疗,连续72小时不间断监测调整参数,最终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肾功能逐渐恢复。
血管通路技术的“王牌”地位,更是让科室成为患者口中的“生命线守护者”。除了常规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科室还能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对于血管条件极差的患者,开展“人工血管内瘘成形术”;对于内瘘狭窄患者,采用“球囊扩张术”精准疏通;对于深静脉血栓患者,实施“导管接触性溶栓术”。
更值得一提的是,科室在福建省率先引入慢性肾脏病康复治疗理念,构建了“健康教育+饮食指导+药物治疗+心理干预+运动康复”的一体化康复体系。科室专门设立康复治疗室,配备20台康复治疗仪及红外线治疗仪,由专业康复师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有位因肾衰竭长期透析的患者老郑,曾因乏力、抑郁不愿出门,康复团队为其制定了“渐进式运动计划”,配合心理疏导和饮食调整,三个月后老郑不仅体力明显改善,还重新加入了社区广场舞队。“以前觉得透析就是‘等日子’,现在觉得生活还有奔头!”老郑的转变,正是康复治疗成效的生动体现。
这些技术的落地,离不开硬核设备的支撑。走进科室的血液透析中心,60台进口贝朗、费森尤斯血透机整齐排列,2台CRRT机随时待命;德国劳尔和瑞典金宝两套世界先进的水处理系统,确保每一滴透析用水都符合国际标准;彩色超声仪为微创穿刺、血管通路建立提供精准导航。“好马配好鞍,这些设备是我们守护患者的‘武器’。”钟鸿斌主任说,医院每年都会投入专项资金更新设备,确保诊疗技术与设备水平同步提升。
生命为证:从“医者仁心”到“行业认可”
在厦门五院肾脏内科的走廊墙上,挂着数十面患者赠送的锦旗,“妙手回春”“仁心仁术”的字样,诉说着一个个温暖的生命故事。这些故事,是科室技术实力的最佳佐证,也是医者仁心的生动注脚。
年近七旬的杨先生,是一位“多灾多难”的患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多年,又突发脑梗,术后肾功能急剧恶化,不得不依赖腹膜透析维持生命。辗转多家医院后,杨先生的病情仍不稳定,还出现了心力衰竭的迹象,家属几乎放弃希望。转入五院后,钟鸿斌团队仔细分析了杨先生的病史和检查结果,发现其肾功能恶化与脑梗后药物副作用、容量负荷过重有关。团队果断调整透析方案,减少腹膜透析剂量,配合利尿剂和改善心功能的药物,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半个月后,杨先生的尿量逐渐增加;一个月后,心功能明显改善;三个月后,肾功能竟奇迹般地有所恢复,最终成功拔除了腹膜透析导管。出院那天,杨先生握着钟鸿斌主任的手,老泪纵横:“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膜性肾病患者老吕,曾因全身高度浮肿饱受折磨——体重比平时增加20斤,双腿肿得无法穿鞋,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在某三甲医院治疗半年,浮肿不仅没消退,尿蛋白指标还持续升高。来到五院后,钟鸿斌主任检查发现老吕免疫功能非常低下,极易并发各种感染,严重影响肾病治疗药物的效果,全科博士团队周密讨论后采取序贯治疗,免疫调节治疗提高老吕免疫功能,再结合病理结果采用“激素联合低剂量免疫抑制剂”的个性化方案。治疗四周后,老吕的浮肿开始消退;两个月后,尿蛋白从“4+”降至“2+”;半年后,各项指标完全恢复正常。如今的老吕,又能像以前一样每天晨练、买菜,生活重回正轨。
这样的故事,在科室每天都在发生。而患者的口碑,也渐渐转化为行业的认可。十五年来,科室一步步从区域走向全省、全国,收获了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
2019年
科室凭借在慢性肾病诊疗、科研方面的突出表现,成功入选“国家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成员单位”——全国仅47家医院入选,福建省仅此一家。这一荣誉,标志着科室正式跻身全国肾脏病学科第一梯队。
2022年
科室的“丰收年”:先是获批“福建省慢性肾小球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为省内该领域的“领头羊”;随后又挂牌“厦门市慢性肾脏病精准诊疗重点实验室”,填补了厦门在肾脏病精准诊疗领域的科研平台空白。
2024年
科室的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全国肾脏病学术年会上,团队提交的学术论文、壁报交流数量和质量均位列福建省第一、全国第二,荣获年会“特别贡献奖”。
2025年
在全国肾脏病学术年会上,黄继义教授专家团队在本届大会发布190篇学术论文,其中13篇为大会壁报交流及优秀论文,以全国第一名的实力斩获本次年会的学术贡献奖。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陈香美院士亲自为黄继义教授团队颁奖。
这些荣誉的背后,是科室对“临床与科研并重”理念的坚持。“临床是基础,科研是翅膀。”黄继义教授说,科室始终鼓励医生从临床问题中提炼科研课题,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技术,形成“临床-科研-临床”的良性循环,让更多患者受益。
十五载栉风沐雨,十五载春华秋实。厦门五院肾脏内科用实力证明了“专注与坚持”的力量。站在新的起点上,这支团队并未停下脚步,而是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如今的厦门五院肾脏内科,已成为闽南大地肾脏病患者的“希望之地”——不仅吸引了厦门本地患者,还辐射到漳州、泉州、龙岩乃至广东潮汕地区。而在全国肾脏病学领域,科室的学术影响力也日益提升,团队成员常受邀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作专题报告,分享“五院经验”。
从破土而出的“新芽”,到枝繁叶茂的“大树”,厦门市第五医院肾脏内科的十五载历程,是中国基层医院学科发展的缩影——以远见为舵,以人才为帆,以技术为桨,以仁心为航标,在守护生命之源的航道上,不断破浪前行。未来,这支团队必将继续深耕不辍,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肾科力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神内专家李敬诚:时间就是大脑,脑梗救治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2025-09-09 -
new心门守护者——乔军选:在高原与城市之间搭建生命桥梁
2025-09-09 -
new心门守护者——乔军选:在高原与城市之间搭建生命桥梁 | 致敬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2025-09-09 -
new厦门五院肾脏内科:十五载砥砺铸匠心 守护生命之源立标杆 | 致敬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2025-09-08
- “抗癌元气站”患教专题
- 咽喉无炎 健康中国有言
- 《医师报》血液专栏 | 血液肿瘤疑难病例分享
- 301呼吸论坛
- 活动专题
- 会议专题
- 2020IDSC感染年会
- 2020征文活动
- 第六届医学家峰会
- 2021CSCO指南会
-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心血管年会暨第十二届海峡心血管病高峰论坛
- “云中论道”淋巴瘤临床思维与诊疗实践研讨课
- 医师报理事会名单
- 2019医学家峰会专题
- 专题模板
- 医师报APP下载
- 中国白内障认知与治疗现状调研
- 纪录片《手术两百年》之医学大家访谈录
- 国士无双 医界丰碑
- 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巡展
- CGOG2021北京消化肿瘤国际高峰论坛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年会
- 第四届CSCO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学术年会暨第十七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
- 2021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年会
- 2021-301呼吸高峰论坛
- 日贯长虹,镜瘦竞美
- “高光时刻——遇见CSCO2021·《医师报》官方报道”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管理论坛
- “中青年呼吸学者精英榜”推选宣传活动
- 2021中国肿瘤学大会
- 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 卓哮论坛直播间|共话呼吸:呼吸健康规范化诊疗全国系列会议
-
明亮眼睛 美好生活 Bright eyes Beautiful life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团队
2024-08-19 -
长海医院肝胆胰脾外科:长海有金钢 四步战“癌王” | 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⑤
2024-08-05 -
王景福:怀揣小理想,成就儿童肿瘤学科大梦想|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2023-08-15 -
写给赵文召医生:最喜欢与您像朋友一样唠嗑看病丨8·19中国医师节特别策划·给医生的一封“情书”
2024-08-26 -
吴炅:每一天,每一台手术,服务好每一位患者 | 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2024-08-21 -
上海九院眼科:守护“视”界 共创“睛”采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2023-08-15 -
全方位个性化 守护血糖健康 | 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2024-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