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巡展
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巡展/详情

四川省肿瘤医院王浩:“对患者好”是传承更是使命 | 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时间:2024-09-19 11:41:24来源:医师报作者:王丽娜 阅读: 109291

“对患者好”四个字,不仅是四川省肿瘤医院乳腺科成立32年来代代相传的精神内核,更是王浩始终坚守的使命。从初出茅庐的小医生到如今的中生代专家,她对这四个字的理解愈加深刻,她说:“四川省肿瘤医院一直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健康服务精神,为患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肿瘤诊疗服务。对我们乳腺科来说,时刻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他们打造最好的乳腺专科、提供最先进的诊疗服务才是真正的‘对患者好’。”

王浩.jpg


“精进医术、换位思考、慰藉心灵”

是对患者好

2010年,王浩加入四川省肿瘤医院乳腺科,科室当时已有近20年的历史,设有两个病区,发展较为成熟。刚刚加入科室的王浩有幸长期跟随现任指导专家、原科主任李卉学习。

在李卉主任及科室资深专家的身上,王浩看到了她们最朴素的理念——对患者好。

“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老一辈专家的言传身教。虽然这四个字一点也不高大上,但这一直以来是我们科室的精神内核。”王浩说,对患者好,首先要有精湛的技艺。其次,要学会换位思考,如何让患者少花钱、少跑路治好病。最重要的是,在语言上要多共情多关心,在患者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她们心灵的慰藉。

在王浩心中,永远铭记着一位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名字,她是小雅,不到30岁,美丽动人,却不幸罹患乳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三阴性乳腺癌。本该同花朵般绽放的青春,却被病魔无情地摧残。王浩和团队为她制定了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团队进行多学科会诊。起初,治疗效果令人鼓舞,疾病得到控制,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然而,过年前夕,小雅很快又因头晕来到医院,经过检查发现她出现了脑转移。“当时脑转移患者治疗手段特别少,现在用于临床的很多新药都没有。”王浩说,最终小雅在过完年后不久就不幸离世。留给家人无尽的悲伤,也留给王浩和团队深深的遗憾。

“这次治疗我们完全是按照指南最优方案,并且邀请了国内最好的团队会诊,但肿瘤的发展超乎预料,这让我们看到了,在恶性肿瘤面前,医学有时并非万能,面对癌症这样的顽疾,即使竭尽全力,可能也无法挽回患者的生命。”这样的遗憾时刻提醒、鞭策着王浩和同事们,要“打造更强的乳腺癌诊疗中心”。

“打造更强的乳腺癌诊疗中心”

是对患者好

“打造更强的乳腺癌诊疗中心,提供最先进的诊疗服务是科室老中青三代人共同的梦想。”四川省肿瘤医院为这个梦想提供了一个大舞台。王浩作为其中的一员,亲身经历着科室和自我成长中一个个难忘的时刻:第一天看门诊、第一次主刀、科室搬入新大楼、成立四川省肿瘤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乳腺癌专业组、成为四川省普外科的重点专科……这些时刻是她和同事们一步步努力的见证,更激励着她不忘初心,肩负起延长乳腺癌患者生存期的重任。

从建科以来,乳腺科一直不拘泥于外科或内科的界限,而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综合诊疗,所以“练就”了科室综合治疗的优势。“该用药时用药,该手术时手术,把握最佳时机,为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方案。”

科室年乳腺癌手术量达1300余台,在综合治疗理念的保障下不断提升患者的预后,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新辅助治疗缩小肿瘤,应用保乳整形技术提高保乳率。目前,科室整体保乳率可达30%~40%以上,而我国平均保乳率仅为10%~20%。目前,四川省肿瘤医院保乳率一直处于全国前列。

保乳率高还和两项关键技术的开展分不开。王浩回忆,以前得了乳腺癌,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会选择全切,来“去乳保命”。而身为女性的李卉始终能看到患者切除乳房的痛苦,在看到有文献报道可以保留乳房后,她第一时间到开展此项技术的上海某医院去学习和请教,“切缘取材方法”“肿瘤切除后怎样保持乳腺外形”……回来后,她带领科室开展了省内首例乳腺癌保乳手术。

得知山东省肿瘤医院开展了前哨淋巴结活检,她又带领团队到山东省肿瘤医院手术室观察、记录,将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标准流程、方案都学回来,并开展了全省首例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

两项如今看似简单的技术,当时却代表了先进的手术理念。为了对患者好,科室始终坚持李卉主任的创新精神,一直走在技术的前沿。如今,面对患者需要和乳腺外科发展需求,科室还积极开展自体和假体乳房重建、腔镜下乳腺手术等微创新技术,争取通过最小的创口,为患者带来治疗肿瘤和保留美观的双重目标。

除了技术的不断更新,人才培养在四川省肿瘤医院也一直被看作是发展的“重中之重”。王浩分享了一个她刚入职时的经历。当时,她因粗心大意忽视了术前患者血钾升高的问题,导致重新进行麻醉评估,手术延误。李卉主任没有严厉批评,而是温和地提醒她。这种包容与教诲,让王浩在工作中更加细心谨慎,并学会了用同样的方式去教育和培养年轻医生。这种宽松的学习、工作氛围,极大地激发着年轻医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得益于医院人才培养政策对年轻医生的支持,乳腺科的很多医生都有到国外交流学习的经历,如今学成归来的医生都已经成为科室骨干。王浩也不例外,曾经到加拿大访学。谈起这段经历,王浩认为对她的帮助非常大,“我们学习到了先进的知识、技术,也学到了他们优秀的管理模式,在先进科室访学的经历,无论对于科室还是对个人的发展,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患者管理方面,科室也有“秘诀”,为解决患者随访的“最后一公里”,四川省肿瘤医院乳腺科采用医护患三方共同参与的全程管理模式,通过手机APP等工具,提供个性化随访、康复指导和医患互动,帮助患者更好地治疗和康复。通过收集患者的随访数据,研究人员可以分析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等信息,为乳腺癌的诊疗研究和精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这种全程管理模式,不仅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也为乳腺癌诊疗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王浩说。

规范全省乳腺癌诊疗水平

是对患者好

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乳腺癌的治疗相比王浩工作之初,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今治疗手段更加多样、群众对乳腺癌认识也不断增加,精准化和微创化成为乳腺外科的主流趋势。然而,不能忽视基层诊疗水平的差距,这关系到更多患者的生命健康。

四川省肿瘤医院是省内唯一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更肩负着提升四川省肿瘤诊疗水平的重任。医院作为四川省抗癌协会第二任主任委员单位,以及四川省肿瘤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乳腺癌专业组的组长单位,在推动四川省乳腺癌诊疗规范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科室前辈李卉教授的带领下,王浩和同事们始终致力于推广乳腺癌的标准诊治方式、流程,并通过线上线下培训、义诊、远程医疗等机会,将内外科结合的综合治疗理念推广至全省,从而提高全省乳腺癌患者的治愈率。

在采访的最后,王浩给《医师报》记者讲述了一位患乳腺癌的盲人女性故事。她的病情并不特殊,但让人印象深刻的却是她的家属。每次治疗,她爱人都陪伴在侧。有一次,当王浩走进房间看到“她坐在床沿,明媚的晨光洒在她花白的长发上,她爱人正温柔地拿着梳子一下一下给她梳着头发。”这时王浩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每次和她说话,她虽然看不见,但都会朝你露出灿烂的微笑,为什么她生着这么严重的病却还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心态。“家人的爱,很多时候是战胜肿瘤的源泉。乳腺癌的治疗并不是患者和医生两个人的事,还需要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为她们营造康复的氛围,让她们早日回归正常生活,重拾幸福。”王浩说。

王浩2.jpg

来成都地铁1号线和7号线,和王浩教授偶遇吧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