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斌教授:要培养能真正帮助到患者的ICU医生
“在ICU领域,虽然高精尖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但这些技术的成功实施始终植根于对疾病本质的深刻理解之中。如果抛开根基只谈技术,我们可能会流于表面,失去初心。”大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杜斌教授在“第十五届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年会暨中国危重病医学大会-2024(CCCC2024)”期间接受《医师报》专访时强调了每年举办年会的核心目的:与全国重症医学领域的同仁们交流和分享学科的最新进展,并展示学会的工作。
大会亮点与创新:
以更广阔的视野寻求重症医学突破
“在既往几届年会的沉淀中,我们深刻认识到,重症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是我们工作的基石,不容忽视。”杜斌教授表示,在设置大会讲题时,我们希望兼顾各个领域,并通过讲座、病例讨论、辩论、自由发言等多样化的形式来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ICU领域的最新动态与基础理念。
他补充说,“今年,我们在议题策划上力求高度的专业性,聚焦于学术亮点和各领域的最新发展。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地探索和了解其他学科的新进展,以及这些进展可能带来的对重症医学治疗理念的变化。”
在全体会议中,大会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继宗院士、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窦科峰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舒易来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陶晓东博士生导师分别对脑机接口、异种器官移植、基因治疗、人工智能医疗大模型等前沿热点内容进行了介绍。杜斌教授对此表示,“尽管一些主题报告与重症医学的直接联系可能不大,但它们所展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他进一步指出,在现代医学的细分化趋势下,医生们往往长时间深耕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这可能造成视野的局限,使思维趋向于一种专业内的固有模式,难以实现突破。“在ICU里,医生面对休克症状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感染性休克;而面对呼吸衰竭,则容易联想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杜斌教授表示,这种倾向揭示了专科医生在诊断上的某种局限性,且这种现象并非只存在于重症医学,而是普遍存在于各个医学专科之中。
杜斌教授强调,我们需要打破这种思维定式,借助外部的力量来拓宽视野。在重症医学领域,新进展并不总是频繁出现,即使是邀请领域内的权威专家进行讲座,听众也可能难以获得新的启发。相反,从其他学科中汲取灵感,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创新思路。
主题“协同·发展”:
没有一个学科能够孤立发展
CCCC2024的主题是“协同·发展”。“确定大会主题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它是大家在经过深思熟虑地讨论后形成的共识。”杜斌教授谈到了他对今年大会主题的理解。在他看来,“协同·发展”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不局限于特定的领域或狭窄的视角,允许我们从多种角度进行理解和探讨。
在学科内部,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是构建高效团队的关键。无论是ICU医生、护理人员,还是其他参与ICU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之间的磨合对于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会诊和长期治疗过程中。
进一步拓展至学科之间,协同发展同样至关重要。ICU的患者往往涉及多种内科或外科的基础疾病,合并症较多,仅依靠重症医学的力量有时独木难支,这需要各科室之间紧密合作,制订准确的治疗方案,对原发病和基础疾病进行及时干预。
从更宏观的整个专业发展层面来看,重症医学科也需要与其他各方力量协同发展,包括政府、医保部门、医疗企业等,与他们的高效合作协同,无疑能实现1+1>2的效果。
在与疾病的斗争中,不可能只有一个学科独自发展,所有相关学科都需要共同进步。以窦科峰院士在肝移植领域的工作为例,它不仅推动了肝脏外科的进步,还涉及到术前评估、术中监控、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和感染管理等多个方面,也带动了相关学科的提高和发展,积攒了更多经验。
重症医学研究:
追求多样化、差异化以及持续深耕与探索
回顾21世纪初,脓毒症领域几乎每年都会迎来振奋人心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如早期目标导向治疗显著改善脓毒症患者预后、小潮气量通气优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管理、高容量血液滤过技术革新急性肾衰治疗成效,以及强化胰岛素疗法的积极应用等。这些阳性研究成果让重症医学的从业者们倍感振奋,激发了他们对未来重症研究的无限憧憬与热情。
然而,近十年来,这样的阳性结果变得稀少,重症医学的研究更多地呈现出阴性结果。“这需要我们停下脚步,坐下来认真想一想,到底是理论错误,还是理念和认知角度出现了偏差,才导致了现在的局面。每一位从业者都应去思考对于疾病的认知是否到了需做重大变革的时候,而非简单地重复以前的失败或错误。”杜斌教授说,目前为止,各种临床试验的思路、治疗措施和总体理念并没有跳出原来的框架,仍旧是“一盘老菜”。在这种思维定式下,想发掘更多阳性结果极其困难。
当谈及科研工作的本质时,杜斌教授强调,科研应当是研究者基于个人兴趣和可用资源的主动投入,“科研兴趣是内在发现的,而非外部培养的”。他提倡科研应由真正的兴趣驱动,而非仅仅为了职业晋升或满足绩效考核的标准。他进一步指出,科研应当追求多样化、差异化以及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杜斌教授认为,科研成就往往需要研究者在特定领域内持续深耕,耐心地探索和发现其中的规律。这要求科研人员不仅要有耐受寂寞的特质,还要有不服输的精神,即使在面对短期内的挑战和缺乏进展时,也能够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
“重症医学医师分会不会去引导医生的科研方向,这取决于医生自己的认识和思考,甚至是临床患者的具体情况。”杜斌教授表示,以脓毒症为例,神经外科ICU的脓毒症患者较少,选择该方向的研究可能样本量不足,而其他如重度颅脑损伤后颅内感染控制或神经电生理等领域可能更适合作为研究方向。
近年来,肿瘤精准治疗的理念也启发了重症医学领域。例如,针对肺癌患者的基因突变进行个性化治疗,这种方法是否可以应用于重症医学?目前,已有研究根据不同类型对重症患者进行分类治疗,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之前未证实效果的治疗方式可能会重新焕发活力。
重症医师培养:
需要真正能帮助到患者的ICU医生
人才培养是重症医学领域中一个至关重要且复杂的议题。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负责制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培)的详细规程,这包括培训基地的认证、培训内容的规范,以及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培)体系的设计。
杜斌教授指出,“在住培领域,我们的核心任务是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果,这需要我们进行持续的评估和改进。”他提到,住培项目自2020年启动以来,虽然时间不长,但我们已经通过审查培训基地,发现了一些关键的改进领域。他强调,“我们要把住培学员当做后备军认真培养,视为重症医学未来的接班人,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系统培养。”
杜斌教授认为,分会未来的工作重点将是引领,这不仅仅是传授方法,还包括促进各方面技能的交流。对于专科医师培训,他提到,我们面临的任务是进行制度上的深入改革,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在谈到通过住培和专培希望培养出怎样的ICU医生时,杜斌教授表示,“人物画像很难。我们希望培养出基本功扎实、对技术充满热情,并且深刻理解疾病机制的ICU医生。基本功扎实不仅仅是指能够熟练地进行静脉穿刺、插管等操作,更重要的是在掌握基本诊疗知识的基础上,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缜密的临床思维逻辑,能够针对不同病情提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样的医生才能真正地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帮助。”
结语
杜斌教授表示,作为重症医生,我们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患者,深刻体会着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在全国年会这个平台上,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重症医学领域的最新理念和进展,还能接触到其他学科的前沿动态。通过这些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我们期待每位参与者都能够带着新的见解和启发返回工作岗位,更能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共同促进重症医学领域的不断前行和发展。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11-092024
脊柱外科16 年逆袭路
-
11-092024
“胰”路前行 勇攀高峰
-
11-072024
持探头为盾 执穿刺针为矛
-
11-072024
用医者仁心守望生命
-
王占祥教授: 一位龙头医院当家人的医学使命
2024-04-09 -
罗群:让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自由呼吸的“造梦人”
2023-01-11 -
彭红:做有技术有温度的好医生
2023-01-20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践行仁心仁术的好医生——记甘肃省中医院脾胃病诊疗中心主任田旭东
2024-07-22 -
罗群:让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自由呼吸的“造梦人”
2023-01-11 -
彭红:做有技术有温度的好医生
2023-01-20 -
汪铮:用医术医德给患者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⑦
2023-01-30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创新引领发展 管理赋能医疗 | 信阳市肿瘤医院:求真务实,做好豫南人民的健康守门人
2023-01-06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