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院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医院快讯/详情

哈医大一院专家火眼金睛:精准切除颅内罕见动眼神经鞘瘤

时间:2025-02-05 11:02:36来源:医师报作者:衣晓峰 徐旭 阅读: 599496

作为一种罕见的颅内良性肿瘤,迄今全球仅有60余例动眼神经鞘瘤的临床报告。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二病房韩大勇教授及其团队凭借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为患者石先生成功切除了颅内脑干右侧动眼神经鞘瘤。术中未殃及任何脑血管和视神经,术后患者头痛症状迅速缓解,一周后就痊愈出院了。

今年57岁的石先生,半月前开始自觉头痛,伴有右侧眼睑轻度下垂,起初他误以为是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自然退化所致的,因而并未放在心上。但后来头痛持续加重,并出现眼球运动功能障碍、复视、上睑下垂等动眼神经麻痹症状,到医院行头部核磁共振检查后,发现其颅内脑干前方有一个鹌鹑蛋大小的肿瘤。在当地医生建议下,石先生在家属的陪伴下迅速转诊到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继续诊治。

在详细了解病史和进行相关检查后,二病房教授韩大勇确诊患者的肿瘤为右侧动眼神经鞘瘤,正是因为瘤体的压迫导致颅内压增高而引起了头痛。由于肿瘤处于脑干前方,位置深在,且瘤体前部上方与视神经和颈内动脉距离过近,加上肿瘤内侧有颈内动脉数支重要的分支,前方有骨性结构前床突阻挡,后方则是脑干、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在这些“地雷阵”面前,稍有不慎便会误伤脑干组织和周围神经、血管等,带来脑梗、术后偏瘫和致盲的可能。

在科主任杨光及科室专家组的鼎力支持下,韩大勇教授和他的团队成员鲁恩州、朱延伟医生反复评估和讨论,为石先生精心设计了一项路径短、创伤小、在神经导航引导下经额底外侧入路的手术方案。在麻醉科医师宫玉蕾和手术室护士长马丽娜的密切配合下,手术从颅底进入后,专家发现患者视神经和颈动脉受肿瘤挤压呈拱形抬高,他们在颈内动脉的外侧5毫米间隙内艰难操作,从颈内动脉下方将肿瘤与视神经、多支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逐一给予分离保护;之后针对动眼神经的起始处呈球形膨大瘤化的情况,在肿瘤下方寻找残存的正常动眼神经纤维束,分块将瘤体减容切除,游离保留了部分残存的动眼神经纤维束,之后对肿瘤深部与脑干、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分支粘连进行剥离,最后顺利完成了手术。在护士长许佳俊护理团队的照护下,现在石先生已经完全康复了。

据韩大勇教授介绍,神经鞘瘤多发于感觉神经,约占颅内肿瘤的7%。这其中,动眼神经鞘瘤发病率极低,经文献检索查新证实,目前包括石先生在内,全球共报道动眼神经鞘瘤病例64例。临床上,动眼神经鞘瘤邻近颅底处,头部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表现与脑膜瘤相似,极易被混淆。脑膜瘤在增强磁共振检查由于基底部脑膜强化呈现脑膜瘤尾征,是两者鉴别的要点;同时,部分脑膜尾征不明显的脑膜瘤可以通过临床表现相鉴别,动眼神经鞘瘤90%以上者有动眼神经受累症状或合并视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等症状,因此术前详细询问首发症状和病史有助于明确诊断。

韩大勇教授提示,动眼神经鞘瘤极为罕见,需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会诊,以免误诊误治。当前,对动眼神经鞘瘤的治疗有手术和放疗,前者可选择肿瘤全切或部分切除,全切术后可能会有动眼神经麻痹症状,部分切除能保留部分动眼神经功能,但面临复发风险;放疗则属于姑息性手段,至于具体选择哪种方式,需根据患者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和患方及家属对健康的诉求来选择。

微信图片_20250205104757.jpg

责任编辑:衣晓峰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