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院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医院快讯/详情

上给子女的“一堂课”:读懂父母身体的“求救信号”

时间:2025-02-20 08:50:08来源:医师报作者:富精雷 阅读: 142567

前不久的一天凌晨,在黑龙江省老年病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门外,45岁的李女士攥着父亲的病危通知书陷入迷茫,“上周他还说只是有点儿累,怎么突然就心衰了?”在她的印象中,73岁的父亲总是重复着安慰家人“没事,别担心,我身体挺好的”之类的话,直到这次因呼吸困难被送医,女儿这才知道老人已默默承受冠心病加重长达半年之久。这样的场景,在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越发频繁和多见。

“每位住进ICU的老年人,身体都曾发出过或多或少的预警信号。”黑龙江省老年病医院ICU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林岩松从业21年,见证过太多因忽视细微征兆而导致的悲剧。她指出,现代医学能够创造奇迹,但更需要的是子女对父母身体状况的“解码能力”。这份能力的缺失,极容易让无数本可避免的健康危机演变成生死考验。

那些被误解的日常

“累”字的千钧重量。在林岩松接诊的老年病患中,65%以上曾长期向子女表达容易劳累。这种普遍到几乎被视作正常衰老标志的症状,实则是机体发出的重要“警讯”。“乏力或浑身没劲儿可能是心功能下降、贫血、甲减甚至肿瘤的早期信号。”林岩松强调,当老人连续两周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特别是伴随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下肢水肿时,需警觉心衰的风险。

被“节俭美德”掩盖的营养危机。很多老人把吃剩饭剩菜当作美德,这种行为极易发生食物中毒或亚硝酸盐中毒,而饮食过于清淡的老年人则会埋下电解质紊乱的隐患。林岩松提到一位因低钠血症昏迷入院的老人,子女以为父亲只是胃口变小,却不知长期低盐饮食可能致命。她建议定期观察父母饮食量、体脂率变化,警惕半年内体重下降超5%的情况。

睡眠模式的危险变奏。夜尿增多或尿量减少不是必然的衰老特征,可能是肾功能减退的信号。林岩松介绍,有位老人每晚起夜4-5次,子女误认为是前列腺问题,但到医院检查发现其肌酐值已达尿毒症期。她还特别指出,要关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种被鼾声掩盖的疾病,会使心肌梗死风险增幅3倍。

那些致命的认知误区

腹腔里的“烟雾弹”。老年人急性腹痛的误诊率是青年人的2.3倍。林岩松指出,有的糖尿病患者经常将酮症酸中毒引起的腹痛误以为是胃病,由此延误诊治而致多器官衰竭。当腹痛伴随意识模糊、呼吸加快时,必须立即就医。

脑部的“断崖预警”。许多老年人头晕症状常被子女误解为颈椎病或贫血所致,实际上,更需警惕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林岩松强调,当面临突发性眩晕伴单侧肢体麻木时,需及时带老人就医检查,以防脑梗死等严重后果。

免疫系统的“最后通牒”。老年人发热超过38.5℃就必须重视起来。林岩松解释,老年患者因免疫衰退可能不表现典型的炎症反应,有的肺炎患者体温可能仅为37.8℃,但呼吸频率已达32次/分(正常12—20次),这是非常危险的代偿状态。

那些被忽略的细节

呼吸是最易观测的“生命之窗”。呼吸频率比血氧饱和度更能反映出早期问题所在。林岩松建议,老人子女掌握“1分钟呼吸计数法”——即正常老年人在静息状态下呼吸频率为12-20次/分,超过24次提示心肺功能可能有异常。她特别提出注意“点头呼吸”——随着呼吸节律而呈现的头部摆动,这是严重呼吸窘迫的标志。

皮肤是身体的“晴雨表”。皮肤弹性测试能快速判断脱水程度。林岩松演示说,在轻捏老人手背皮肤时,回弹时间超过2秒提示中度脱水。她同时指出,要警惕皮肤瘀斑——有些长期服用抗凝药的老人因忽视腿部瘀斑,最终酿成腹膜后血肿休克。

步态是衡量健康的“尺子”。步幅缩短15%以上预示跌倒风险激增。林岩松提示说,老年步态的改变常常早于临床症状的出现。她建议子女定期观察父母行走时的步速、步幅及手臂摆动幅度,这些细微变化可能是帕金森病或脑血管病的早期征兆。

构建家庭健康防线

建立“健康基线档案”。林岩松提出“3×3观察法”,即连续3天、每天3次记录父母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以建立个体化健康基线。当某项指标持续偏离基线值20%以上时,应立即看医生。

设计“症状分级响应机制”。将症状分为绿色(家庭观察)、黄色(24小时内就诊)、红色(立即送医)三级。例如把单次头晕归为绿色,但若伴有视物旋转则升级为黄色,而在言语不清时直接划入红色警戒。

掌握“救命黄金窗”。对于胸痛患者,强调10分钟法则,当症状持续10分钟不缓解需立即呼叫120;脑卒中患者则要牢记“3小时时间窗”,每延误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

 

林岩松医生简介

黑龙江省老年病医院(黑龙江省第五医院)ICU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孰练掌握内科、老年医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以及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老年重症疾病的诊治及危重症的抢救。

4a90459e76e8333dc351d4dbbf59f058.jpeg

责任编辑:衣晓峰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