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学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学术资讯/详情

揪出“隐形杀手”!环境污染物引发不明病因流产

时间:2025-04-15 09:00:54来源: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作者:张慧东 阅读: 101450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张慧东研究员发表了《环境污染物引发不明病因流产的新途径和新机制》的综述文章,全面总结了近年来张慧东课题组针对环境污染物对女性生殖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其在不明病因流产中的作用机制,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未来方向。

综述亮点:揭示环境污染物与流产的潜在关联

不明病因流产占所有流产病例的50%,其病因复杂且机制尚不明确。文章聚焦于环境污染物这一新型风险因素,系统梳理了多环芳烃(BaP/BPDE)、纳米塑料、金属(铜、镉、锂)、缺氧环境以及自来水消毒副产物等污染物如何通过影响滋养层细胞功能(如侵袭、迁移、增殖等)导致流产的分子机制。

研究内容:多层次解析多种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

1.多环芳烃(BaP/BPDE):

   课题组通过多项研究揭示,BaP/BPDE暴露可通过非编码RNA(如lnc-HZ系列)调控网络、表观遗传修饰以及铁死亡等多层次机制,导致滋养层细胞功能障碍,最终引发流产。

2.纳米塑料:

   研究发现,纳米塑料通过激活自噬和线粒体途径,削弱滋养层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甚至直接诱导细胞凋亡,显著增加流产风险。

3.缺氧与金属暴露:

   缺氧环境通过调控lnc-HZ06与HIF1α-SUMO形成正反馈循环,诱导滋养层细胞铁死亡;而金属铜、镉、锂的暴露则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滋养层细胞功能,显著增加流产风险。

4.自来水消毒副产物:

   二氯乙酸(DCAA)和三氯乙酸(TCAA)等消毒副产物被证实具有生殖毒性,可通过内分泌干扰作用导致流产。

研究意义:为保障女性生殖健康提供新思路

这篇综述不仅揭示了多种环境污染物可能是女性生殖健康的新的风险因素,挖掘了环境污染物引发不明病因流产的潜在机制,还为开发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文章强调,未来研究应关注新型污染物(如微塑料、内分泌干扰物和抗生素等)对生殖健康的影响,并探索表观遗传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网络在流产中的作用。

未来展望:跨学科合作推动研究深入

未来应加强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和临床医学的跨学科合作,全面揭示环境污染物对生殖健康的影响机制,为不明病因流产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通过构建更完善的环境污染物监测体系和开发靶向干预措施,有望为育龄女性创造更健康的生殖环境,缓解中国生育力危机。

责任编辑:许奉彦
本文为医师报/医师网经作者同意转载文章,任何机构和个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