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行业动态/详情

中医十二杰 共话高血压防治

时间:2017-08-10 11:01:37来源:未知作者:黄晶 阅读: 70207

主编寄语】

高血压是危害最大的“流行性”慢病,其发生、发展乃至出现严重事件的时限通常为10~20年甚至更长,中医药疗法在预防、延缓或逆转病害等多个阶段有其特色。为此,本期专栏的主题定为“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优势评估”,分为“中医降压新策略,“中西医结合新模式”和“靶器官保护新进展”3个版块,诚邀中医临床家和中西医结合专家,分别在其专长领域针对难点、热点、焦点,既阐述体现中医疗效特长的真知,又阐释中西优势协同与劣势互补的灼见,以冀抛砖引玉。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高血压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血压病血脉理论及应用重点研究室    杨传华

blob.png

老老年高血压与“寅时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胡元会   褚瑜光

高血压为增龄性慢性病,2007年ESC/ESH提出≥80岁人群的“老老年高血压”概念。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夜间3~5点血压升高最为突出,即“寅时”血压水平最高。寅时为肺经当令,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又朝百脉,主治节。肺之阴阳失调,或邪气犯肺,使肺之生理失司,与血压升高波动的关系最为密切。《黄帝内经素问直解》曰:“经气归于肺者,经液之气,肺居其首,故归于肺也,肺朝百脉者,肺受百脉之朝也。”可见“朝”应作“潮动”理解,肺朝百脉即“肺潮百脉”,乃指肺使百脉中之气血似潮汐样有序运行,提示肺对全身气血的循经运行有周期性调节作用。而在老老年高血压患者之“肺潮百脉”功能退行最为明显,《灵枢》:“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因此,老老年高血压患者最常出现的夜间血压紊乱特点与“肺气衰、肾气焦”即肺与肾的功能退化关系最为密切,“金水相生”,因此老老年高血压中医治疗当以补肺滋肾为着重点,证候以肺阴虚、肾阴虚以及阴虚阳亢最为突出,当以滋肺阴、补肾阴、退虚热为主要治则。

据此组方“三皮一草汤”:地骨皮、桑白皮、牡丹皮、夏枯草。地骨皮凉血除蒸,清肺降火兼补肾阴;桑白皮泻肺热利水消肿;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夏枯草清热泻火、和阳养阴,全方共奏滋肾阴、清肺热、凉肝血而降血压之效,具有专门针对老老年高血压肺肾阴虚、阴虚阳亢而导致夜间血压明显升高的功效特点。

痰湿壅盛成为中青年高血压的罪魁祸首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卢健棋   王庆高

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中青年人普遍出现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过长,以及过量饮酒、吸烟、运动量少等时代特点,中青年高血压的特点表现则为血压波动大,血压变化可无明显规律,舒张压升高为主,收缩压正常或略高于正常。

多数中医学者将中青年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归纳为肝阳上亢及痰湿为患。研究表明年龄≤40岁的高血压者以阳亢、痰浊多见,占该年龄组35.5%,而中老年患者多表现为阴虚,其次为瘀血、痰浊、阳亢。中青年高血压证候分布规律为:痰湿壅盛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其中痰湿壅盛证最为多见。这可能与青年人饮食不节、起居失常致脾胃损伤有关。

采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中青年高血压痰湿壅盛证型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血清代谢产物谱差异,进而寻找相关生物标志物,揭示高血压证候本质研究表明,中青年高血压痰湿壅盛证患者体内存在脂蛋白代谢、氨基酸代谢和糖代谢异常。

目前针对中青年高血压多采用平肝潜阳、祛湿化痰、理气通络等治法,方药以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或经验方为主,在改善头晕、头痛等症状上效果明显,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降压效果上优于西药治疗。但是,中医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缺乏大规模的循证医学研究,更缺少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终点事件的观察,多数为个案研究或经验总结。今后应加强循证医学的研究,注重对家庭自测、动态血压等诊室外血压指标的观察,以期制定中青年高血压的中医治疗专家共识,使中青年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有章可循。

脉胀理论   防治高血压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王清海

通过挖掘中医基础理论,受《黄帝内经》的启发,笔者提出高血压“脉胀理论”,为高血压的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全新的应用指导理论。

脉胀理论起源于《灵枢·胀论》:“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营业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指血液运行生理常态。脉胀属于血脉病,其关键病机是气血失调,营卫相逆,血脉运行不畅,甚至瘀滞不通,或者损伤脉道,形成阻塞,导致脉内压力增大。其病位在血、在脉或血脉同病,若影响及脏腑可引起脑胀、心胀等心血管并发症。

脉胀理论认为:“脉胀是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营卫气血在脉中运行异常导致脉中压力增大,脉搏胀满的一种血脉疾病”这与“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所引起的心脏血管综合”的概念一致,可以准确反映高血压血管疾病的基本特征。

从血、从脉来论治高血压,抓住了高血压气、血、脉的病机关键。单纯高血压可从血论治,重在调理气血,如补益心气、舒肝理气、滋阴潜阳、清热泄火、化痰活血等,可改善血液的粘稠度和流动性,达到恢复血压正常的目的。若合并有动脉粥样硬化或斑块,则病损及脉,当从脉论治,通过益气、通脉、化痰、活血、逐瘀,达到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减轻或修复动脉损伤,保护血管功能的目的。

笔者在临床上应用天麻钩藤饮以平肝潜阳、龙胆泻肝汤以清热泄火、半夏白术天麻汤以益气化痰、补中益气汤以升提中气、血府逐瘀汤以活血化瘀,都能使血压下降,症状改善,动脉硬化减轻,甚至斑块缩小。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