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院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医院快讯/详情

让“点单式”健康宣教精准对接居民实际关切

时间:2025-05-16 10:49:46来源:医师报作者:冯冬菲 阅读: 8145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深入推进的当下,如何让健康教育真正“活”起来,成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关键命题。目前,一些地区尝试推出“名医名家进社区到乡村”的“点单式”健康宣教模式,把“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方式转变为“你点我讲”的精准服务。这种模式一改传统健康科普活动供需脱节、内容单一、形式僵化等难题,实现了健康教育与居民实际关切的精准对接。笔者认为,“点单式”宣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健康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型,有助于增强居民健康素养,构筑全民健康防线。

从“任务导向”到“需求导向”

——传统健康教育的破局之道

过去,由医疗机构主导的传统健康教育往往供需错位、自说自话、欠缺精准性和贴近性,这样的宣教活动大多以标准化课程为主,经常忽视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例如,面向老年群体的讲座常被新技术、新业态等内容占据,而他们真正关心的慢性病管理、膳食指导却鲜少提及。这种“一刀切”的模式导致居民兴趣不大、参与意愿低迷,健康知识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而且“健康大讲堂”之类的活动往往安排在白天或工作日,将上班族、青少年等群体排除在外,进一步加大了资源浪费与效果衰减。

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突破路径,从“任务导向”到“需求导向”,重构健康教育的逻辑起点和“以居民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网格化调研、数字化平台等多种渠道收集居民健康关切,将“群众需要什么”作为内容设计的唯一标准。这一转变不仅让健康教育回归服务本质,更能激活居民的积极性。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点单”,确保公众的参与热度,让健康宣教真正变成“双向奔赴”的公益行动。

四步闭环+双线融合

——“点单式”健康教育的全链条创新

“点单式”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需求收集、内容定制、服务落地、效果评估”的完整闭环。在需求端,由社区网格员、线上问卷、健康讲堂等多渠道实时捕捉居民诉求,形成动态更新的“健康需求清单”。在供给端,专家团队根据需求分类定制课程,如针对寒冷地区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面向年轻父母的儿童营养指南等,力保内容“接地气、能落地”。服务场景也要从医院会议室、示教室延伸至社区广场、乡村文化礼堂,甚至田间地头,让健康知识融入日常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

为应对居民需求的碎片化特征,还应依托AI和数智技术,建立“健康需求动态数据库”,通过智能分析生成区域健康画像,精准匹配科普资源。同时,开发线上点单平台,居民可通过小程序“一键下单”,专家则以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接单”响应。这种“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可望缓解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又以轻量化传播扩大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理论融合与实践创新

——构建科学化的“点单式”健康教育体系

“点单式”模式的成功,离不开现代健康传播理论的支撑。“社区参与式研究”强调居民在健康服务中的主体地位,而“点单式”宣教正是通过赋权基层百姓,让其成为健康行动的决策者。此外,成人学习理论指出,情境化、实用性的学习更易促成良好行为的养成。当健康知识与居民的实际生活、劳动场景紧密融合时,如结合农忙季节讲解腰椎保护、针对冬季高发疾病传授预防措施,居民的接受度和转化率就会显著上升。

从健康信念模型来看,居民对健康威胁的感知和行动收益的认知是行为转变的关键。“点单式”宣教通过聚焦居民真实关切(如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多病共存的危害),强化其对健康管理必要性的认知,从而激发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紧迫感。同时,科普教育服务设计思维有益于优化服务流程,通过持续迭代居民反馈,以保证宣教内容始终与需求同步。这些理论框架的集成应用,为宣教模式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健康科普“点单”容易,“上菜”难?

——三大瓶颈待亟待突破

当前,“点单式”健康科普服务尽管已“行稳致远”,但也存在许多困难有待克服。

首先,百姓健康需求呈现高度个性化与碎片化特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背景的居民,关注点千差万别,科普资源如何在有限条件下做到有的放矢、科学调配,无疑是管理与组织上的重大考验。未来可探索建立动态需求数据库,依托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定期更新居民健康需求“画像”,实现更加精细化的内容供给。

二是优质专家资源匮乏情况依然存在。三甲医院专家承担繁重的临床、教学与科研任务,时间和精力有限。这就需要积极培育健康科普“青年讲师团”,通过培训年轻医生、护士、公共卫生师资力量,构建多层次、多梯队的健康科普人才体系。同时,还应发展线上讲堂、远程直播等数字化手段,拓宽科普资源下沉渠道。

在经费保障上,现今主要依靠政府专项投入,缺乏稳定多元支持机制。今后还需积极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如公益基金、健康产业企业、保险公司等多元主体,通过捐赠、赞助、合作等方式,共同支持健康科普公益事业,以保证可持续发展。

最后,在健康科普服务成效评估体系上,还需进一步补充完善。除了居民满意度之外,应引入健康行为变化率、慢病控制率、健康风险认知提升率等量化指标,搭建全面、科学、可操作的效果评估框架,为政策优化与资源配置提供坚实依据。

(作者 冯冬菲 哈尔滨市第二医院院长)


责任编辑:衣晓峰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