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行业动态/详情

智启记忆 医创未来∣第三届北京大学医学博物馆论坛举办

时间:2025-05-26 15:14:19来源:医师报作者:欣闻 阅读: 42958

2025年5月24日,“智启记忆 医创未来——第三届北京大学医学博物馆论坛”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部主办,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医学部档案馆、海南心路医路医学事业发展基金会联合承办,博瑞生物医药(苏州)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公益战略支持。与会专家围绕“AI时代下的现代医学跨维重构”主题,聚焦AI技术在医学博物馆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探讨如何利用AI技术实现医学知识的创新与传播、医学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传承、医学博物馆的跨维重构与生态革新,旨在于文明传承与科技革命的交汇点锚定中国医学博物馆的新坐标,更好响应时代呼声。

图片1.png

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韩济生,口颌系统重建与再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口腔医学博物馆馆长赵铱民,海南医科大学校长、海南省医学科学院院长陈国强,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存玉,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副会长辛旗,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单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姚望,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艺术与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超,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副书记朱树梅,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潘怀宗等出席了主论坛。中国科协名誉主席、此次论坛大会主席韩启德发来书面致辞。主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肖渊主持。

图片2.png

乔杰致辞

图片3.png

肖渊在主论坛主持

乔杰向大会致辞,回顾了前两届医学博物馆论坛在搭建平台实现跨界对话、交流思想、启发实践的重要作用。指出在科技赋能医学教育创新的背景下,AI与医学博物馆融合成为了发展趋势。AI 技术为破解医学博物馆发展瓶颈提供了关键钥匙,同时也推动着医学博物馆从“文物陈列馆”向“智慧教育场”加速转型。医学博物馆需发挥资源优势提供权威知识和数据,坚守医学属性;同时实现技术与人文良性互动,注重技术背后的人文价值,传播医者仁心与科学探索精神,让医学博物馆成为展示科技魅力、传递人文精神的家园。

韩启德在致辞中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医学博物馆的转型与使命,指出医学博物馆不仅是保存历史的“活态词典”,更应借助AI技术实现数字化、智能化革新。医学博物馆建设已超越单纯收藏医学史料的功能,成为塑造医学价值观、培育文化自信、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时代工程,需以科技赋能推动医学文化“动起来”“活起来”“走出去”,展现中国医学文化独特魅力,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并强调医学博物馆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与社会价值,为中华医脉的绵延贡献力量。图片4.png

主论坛现场

陈国强的《刍议医学博物馆内涵的核心维度》主旨报告,提出医学博物馆的六大核心使命,解读了医学博物馆作为生命认知的哲学殿堂,要深入呈现人类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作为医学文明的演进图谱,既要展示技术革新成果,也要留存探索中的失败经验;作为映射社会变革的镜像,要反映公共卫生变迁、社会政策调整等时代印记;作为文化共生的全球图景,要推动文明互鉴与本土智慧的现代转化等。

图片5.png

陈国强作主旨报告

赵铱民作《数智化时代的口腔医学博物馆》主旨报告,通过介绍国际口腔医学博物馆丰富的馆藏内容、先进的展陈形式和超前的展陈理念,为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提供了指导性的经验和建议。国际口腔医学博物馆在建设中秉持“为世界建馆、为中华立碑、为口腔书史、为民众启智”的宗旨,形成了以文物为基础、以历史为脉络、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的建馆思路。

图片6.png

赵铱民作主旨报告

单威的《努力提升博物馆教育效能》主旨报告,强调了博物馆的核心职能是社会教育,藏品收集、保护研究、展览展示都是实现教育功能的具体手段。对推动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更好地服务社会、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启发。

图片7.png

单威作主旨报告

赵超作《艺术与科学协同的超学科设计——面向健康医疗的叙事医学创新探索》的主旨报告,阐述了健康设计的具体内涵,分享了健康设计理念在技术、文化、系统和用户体验等多方面的具体探索和创新设计案例,介绍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体系建设和路径探索,为医学博物馆建设提出了面向未来的多种探索和创新路径。

图片8.png

赵超作主旨报告

甄橙做了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联盟工作汇报,回顾以往两届北京大学医学博物馆论坛的成果和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联盟的发展情况,展示了2024年联盟成立以来所开展的一系列交流活动,为医学博物馆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图片9.png

甄橙做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联盟工作汇报

主论坛中,还举行了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联盟顾问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术工作委员会聘书颁发仪式,以及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联盟成员单位证书颁发仪式。与会人员共同见证了这些重要时刻。

图片10.png 

图片11.png 

微信截图_20250526150049.png

论坛期间,举办了医博联盟分论坛、医学史分论坛、现代医学与医学现代化分论坛和青年分论坛,围绕“多元主体融合下的AI+医学博物馆的生态构建”、“历史文化研究助力医学博物馆发展”和“多视角下的现代医学与医学现代化”进行了深度研讨,并就“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医学博物馆的未来”、“医路新声——青年视角下的现代医学与医学现代化”、“AI驱动下的医学文创未来展望”等议题开展了圆桌讨论,并举办了第三届“程之范医史论文奖”颁奖仪式、获奖作品分享会和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联盟——医脉相承·青年志愿者之家成立仪式。此外,还进行了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联盟与广东省数字广东研究院、西部医学教育联盟和县域医院院长联盟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图片12.png 图片13.png

 

图片14.png 图片15.png

分论坛嘉宾演讲

图片16.png

圆桌论坛

图片17.png 图片18.png

青年分论坛和第三届“程之范医史论文奖”获奖作品分享会

在论坛举办期间,还特别开设了《铭记青蒿素之光——纪念屠呦呦获诺奖十周年特展》、《“一物一故事”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联盟成员单位精品展》和《医学高校青年文创作品展示市集》,医学部校园内已有的《厚道行医——北大医学办学112周年特展》、《百年历程展》也同期开放。

图片19.png

论坛举办期间的展览

本届论坛作为“北京博物馆季”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启记忆 医创未来”不仅为AI时代医学博物馆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双重视角,更通过青年文创、主题特展等创新形式,让医学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公众生活。“医学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守护者,更是未来的设计者”,定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