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学龄儿童体重 筑牢健康成长根基
数据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逼近20%,相当于每五个孩子就有一个面临体重困扰。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版)》中发出预警:若当前上述趋势继续延续的话,2030年儿童超重肥胖率极有可能突破31.8%。当脂肪肝悄然出现在小学生体检报告中,当脊柱因超重而发生异常弯曲时……这些无声的警示提醒我们——科学管理体重,正是守护学龄儿童成长基石的关键。
膳食管理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分会副主委、黑龙江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防治和体重健康管理专委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孙玉华指出,学龄期体重问题的“种子”,往往就埋藏在日常的餐盘之中。许多家长经常困惑于孩子“吃得不少却总喊饿”,却未意识到关键在于营养结构失衡而非食量不足。国家卫健委《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给出的解决办法是:每日食物应覆盖12种以上,每周达25种以上,其中全谷物、杂豆和新鲜蔬果应占餐食总量的半壁江山。
改变从进食顺序开始。孙玉华介绍,超重儿童可采用“营养阶梯法”:先摄入足量蔬菜,再补充豆制品、鱼禽肉蛋等优质蛋白,最后食用谷薯类主食——这种分层进食能够有效延缓血糖飙升。餐桌节奏同样蕴含学问,早餐用时约20分钟,午晚餐30分钟,晚上9点后停止进食,让消化系统获得充分休整。换句话提醒,吃饭时绝不可以狼吞虎咽,风卷残云,以免落下胃肠道疾病。
同时,家长对孩子的零食选择更需智慧。孙玉华建议将高油盐糖食品替换为酸奶、水果、原味坚果,零食能量严格控制在每日总能量的10%以内。最新营养监测显示,儿童含糖饮料日均摄入量达300毫升,其中的高果糖玉米糖浆会直接干扰瘦素分泌——而用白水或淡茶替代甜饮,则会避免体重直线上升。
此外,孙玉华提醒家长关注“家庭餐桌氛围”。强迫进食或过度限制都可能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健康饮食习惯的建立。应鼓励孩子参与食物选择和简单烹饪过程,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对天然健康食物的兴趣和选择能力。
加强活动
孙玉华告诫,“上体育课坐在草地上偷懒发呆”、“放学回家躺着刷视频”,这样的场景正在消耗孩子的活力储备。解开“越胖越不爱动”的恶性循环,需要将运动纳入每一天的日程中。政策层面已设定明确标尺: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颁布的《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要求保障课间活动时间;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完成1小时以上中等强度活动,每周进行3小时高强度运动,包括每周3天抗阻训练。对运动困难的孩子,可从每日20分钟快走或骑行起步,逐步提升至目标时长。
孙玉华特别指出,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至关重要,不必拘泥传统的跑步、跳绳,像追逐游戏、跳舞、攀爬、轮滑、球类运动,甚至帮忙做家务,如擦地、搬运物品等,都值得去做。只要让孩子动起来、心率加快、身体发热,均属于有效活动。家长和学校可以设计一些亲子运动或团队游戏,让运动变得像玩耍一样吸引人。
另外,屏幕时间管理尤为重要。孙玉华强调,每日娱乐性电子产品使用需限制在2小时内,课间鼓励离开座位走动跑跳。研究证实,屏幕超4小时/天的儿童肥胖风险激增89%,久坐不仅减少能量消耗,更会降低肌肉代谢活性。
保障睡眠
深夜的台灯下,作业本前的哈欠连天;凌晨的卧室里,手机屏幕映亮疲惫的脸庞——这些场景正在悄悄改写孩子的“代谢密码”。孙玉华解释,睡眠欠账会扰乱身体瘦素分泌,增强饥饿感并减缓基础代谢率。根据《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设定的目标:6-12岁儿童每日需睡9-12小时,13-17岁青少年需睡8-10小时。
孙玉华友情提示,优质睡眠需要三重保障体系。首先是严格执行雷打不动的作息表,让生物钟像精密齿轮般规律运转——固定时间躺卧与起身,周末上下波动不超过1小时;二是营造“睡眠友好型”环境:卧室温度适宜在18-22℃的恒温范围,选用遮光窗帘隔绝光源,将电子设备移出卧室。三是睡前一小时启动安静模式,彻底阻断手机、平板、游戏机等蓝光发射源,防止屏幕光线抑制褪黑素生成。国家卫健委在《健康睡眠指南(2024)》中强调:睡前1小时接触电子设备,将使入睡时间平均延迟40分钟。
心理支持
“事实上,当体育课上的身影总是藏在队列最末端,当集体活动的邀请被一次次拒绝,这些回避行为就像看不见的屏障,隔开了孩子与外界的互动。”孙玉华提醒说,超重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负担,更潜伏着沉重的精神压力。有研究显示,肥胖儿童心理健康风险较正常体重孩子高出3倍,校园环境中的隐性伤害更如细砂纸一样磨蚀着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孙玉华指出,超重儿童遭受言语欺凌的概率是正常体重儿童的两倍,这些心灵的伤害往往深埋在沉默之下。
因此,家长和老师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如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抗拒上学,抱怨头疼、肚子疼却查不出原因,对喜欢的事物失去兴趣等,都可能是心理症结的信号。重要的是创造一个让孩子感到安全、被接纳的环境,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鼓励他们宣泄情绪,避免轻视或否定他们的内心感受。
孙玉华认为,有效的心理支持需要家庭、学校、医疗机构三股力量共同编织“防护网”。家庭首先要转变“胖即福泰”的传统观念,通过周末亲子徒步、共同烹饪健康美食等活动,在生活细节中重塑身体认知。学校层面则需将体重管理列入健康教育课程,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形式的体重歧视,营造尊重差异的集体氛围。当孩子因体重产生焦虑时,专业心理疏导能引导他们走出自卑,尽早回归到正常的集体学习生活中。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乐山市妇幼保健院:为生命垂危患者筑起生命最强防线
2025-07-07 -
new管好学龄儿童体重 筑牢健康成长根基
2025-07-07 -
new聚焦风险演化 共筑应急防线:哈医大举办防范重大传染病从风险到灾难性医疗浪涌演化中俄国际研讨会
2025-07-06 -
07-022025
甘肃省人民医院举行“光荣在党50年” 纪念章颁发仪式
-
赣医大一附院:景德镇市超声专业质控中心余健彬主任一行来访交流 共促超声医学发展
2025-03-04 -
朱玉龙教授:规避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发生空气栓塞的策略选择
2025-02-25 -
朱玉龙教授:疑难特殊部位肺结节的穿刺活检策略
2025-01-13 -
北京友谊医院携手辉瑞 推动创新生物药品全球同步研发
2024-12-20 -
医教共育,“润心赋能”呵护学生心理健康
2024-12-20
-
甘肃|“十个多一点”暖心行动 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
2024-08-07 -
广东医附院肾内科发动科研“引擎”,让学科建设行稳致远!
2023-04-11 -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喜获3项2024年甘肃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24-10-16 -
吴效科团队“针刺治疗妊娠呕吐”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2024-03-22 -
不抛弃不放弃!朱玉龙教授团队成功为87岁晚期肺癌患者完成冷冻消融术同步穿刺活检术
2024-10-25 -
杨巍教授团队一系列研究成果显示:氢医学可望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大展宏图
2023-11-18 -
博爱中山,再绽风华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办建院95周年学术大会、2023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交流会暨中山医学管理论坛
202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