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糖陷阱:当健康饮品化身“热量炸弹”
全球糖税兴起
“糖税”这个看似属于财政术语的词汇,正迅速成为公共健康领域的焦点和“热词”。2025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发起“3by35”全球倡议,首次明确吁请各国政府对含糖饮料征收更高税率,建议税率至少达到零售价的20%,并设定具体目标:到2035年将含糖饮料价格整体提高50%。这一重要举措旨在显著减少人群糖摄入量,切实降低超重、肥胖和糖尿病等日益沉重的慢性病负担,也标志着全球控糖政策迈入制度化新阶段。
事实上,在这项倡议提出之前,全球已有逾108个国家或地区先行一步,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含糖饮料税,并在实践中证明了其有效性——墨西哥自2014年起对含糖饮料加收1比索/升的税费,实施一年后,全国含糖饮料销量应声下降12%;南非于2018年启动“健康促进税”,巧妙地将部分税收用于资助健康教育与营养干预项目;英国则采用分级征税机制,让糖含量与税率直接挂钩,成功倒逼企业调整配方,减少糖添加。
置身于这股全球控糖浪潮中,我国虽尚未正式开征“糖税”,但前进步伐并未落后。近年来,“三减三健”、“全民营养周”等国家级健康倡导行动蓬勃开展,相关营养政策持续升级与细化。《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着重强调早期干预与家庭引导的核心作用;《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修订,则史无前例地将“糖”作为核心标识内容纳入标签展示体系。面对高糖饮食对国民健康构成的长期威胁,这些政策正从认知普及、环境友好、标准规范等多方面协同发力,织密政策网络,为减糖营造了越来越清晰的政策氛围和社会基础。事实上,我国的“非税式控糖”实践与国际“税收控糖”目标高度一致,共同指向一个更健康的未来“饮食图景”。
糖饮健康隐患
炎炎夏日,一瓶冰镇饮料或一杯香甜奶茶似乎是解暑的寻常选择,然而,其甜蜜外表下潜藏的糖分往往超乎想象和认知。一瓶500毫升的橙味汽水含糖量约40-50克,几乎是世卫组织建议成年人每日添加糖摄入建议量(25克)的1.4倍;而一杯中杯全糖奶茶的糖分则可能轻松突破45克,相当于10多块方糖的堆积。若养成每日饮用含糖饮品的习惯,短期内会使能量摄入过剩,长此以往,就会埋下肥胖、2型糖尿病、龋齿及心血管疾病的隐患。
更应警惕的是,许多披着“健康”外衣的饮品同样暗藏玄机。例如,果味酸奶、瓶装果汁、能量饮料和功能型茶饮,常以“低脂”、“维生素添加”等标签很容易吸引消费者眼球,但配料表中潜伏的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成分,却悄然推高每日糖摄入量。此外,一些标榜“无糖”的饮品实则依赖人工甜味剂或糖醇代糖,其对肠道菌群和代谢健康的长期影响仍有待深入探究。这些伪装下的糖摄入风险,尤其值得年轻人、儿童和糖尿病高危人群敲响警钟。
在日常饮食中,含糖饮料常常沦为“热量陷阱”。它们无法提供饱腹感,却瞬间拉高血糖,诱发“越喝越饿”的生理反应,反而刺激更多食物的摄取。一项针对中国居民的营养调查揭示,超过六成青少年每天摄入含糖饮料,其中近1/3已突破添加糖推荐摄入量。在此背景下,少喝含糖饮料,无疑成为重塑公众营养结构、遏制慢性病蔓延的当务之急。
识糖减糖之道
提及“控糖”或“减糖”,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我平时不怎么吃糖”。殊不知,人们日常食入的添加糖,绝大多数并非源于显眼的糖果糕点,而是隐匿于形形色色的食品之中——从早餐麦片、风味酸奶、番茄酱、调味乳制品、果脯零食,一直到饮料、快餐和加工食品,无处不在。这些“隐形糖”通过蔗糖、葡萄糖浆、果葡糖浆、麦芽糊精等五花八门的名称隐匿于配料表中,致使公众不知不觉摄入远超健康推荐量的糖分。
近年来的营养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城市成年人每日平均添加糖摄入量约为30克,已经超出世卫组织建议的25克。青少年群体情况尤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3)》指出,6-17岁儿童青少年中,每天饮用含糖饮料一次及以上的比例高达15.5%;其在外就餐的比例也分别达69.7%(6-11岁)和84.6%(12-17岁)。高频的外食与含糖饮料消费,大幅加剧了青少年对高糖食品的接触和依赖,长此以往,不仅为体重增长和肥胖推波助澜,更可能干扰胰岛素精密调节,埋下代谢异常的“地雷”。
当前,我国现行食品营养标签体系尚未强制标注“总糖”或“添加糖”,消费者在营养成分表中只能看到“碳水化合物”总量,难以窥见糖的具体含量。如何“主动识糖”,需要练就“火眼金睛”:就必须学会解读配料表,识别“蔗糖”“高果糖浆”“葡萄糖”“麦芽糖”等添加糖成分,并敏锐观察其在配料表中的排序——越靠前,含量越高。
减糖的关键绝非粗暴“戒糖”,而在于智慧“识糖”。通过提升日常食品选择的洞察力,就可以逐步削减无意识摄入的糖分。例如:用原味酸奶取代甜味酸奶、让新鲜水果成为甜点的天然替代、选择柠檬水或气泡水而非含糖饮料,都是简单易行的减糖起点。尤为重要的是,这种意识的建立不只是一时之举,更是开启和奠定终身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基石。
践行低糖生活
减糖并非高不可攀的目标,而是始于生活细微处——每一口饮品的选取、每一餐饭菜的搭配、每一次购物的决策。首先,减少含糖饮料是最直接有效的突破口。不妨尝试将奶茶、碳酸饮料、功能饮料的摄入频率减半,逐步转向白水、气泡水或自制柠檬茶等清爽之品,让味蕾重新适应天然风味。若有饮用习惯,可循序渐进,从“全糖”降至“半糖”,再迈向“无糖”。
其次,培养阅读营养标签的习惯至关重要。每次购物时驻足片刻,审视产品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既能即时规避隐形糖风险,又能潜移默化塑造健康选择的能力。这就需要练就判断力,尤其对儿童食品、酸奶、谷物、坚果棒等披着“健康”光环的产品保持审慎,避免糖分在日积月累中悄然超标。
在家庭烹饪的方寸之地,减糖同样大有可为。许多传统佳肴依赖糖提鲜,如红烧、酱汁类菜品。在维系风味的前提下,将糖量减半,或巧用食醋、香料等替代提味,既可缩减糖分摄入,又不失菜肴美味。养成“崇尚本味、克制调味”的烹饪理念,是帮助家庭成员接纳并享受低糖饮食的关键。对于儿童,从小培养“不过甜”的味觉偏好,无疑是父母赠送给孩子的一生健康厚礼。
同时,情绪与糖摄入的微妙关系不容忽视。在处于压力或低落心态时,高糖食物经常被视为心理慰藉的首选。这种“情绪进食”虽能带来转瞬即逝的满足感,却易酿成依赖循环,催生肥胖。对此,通过运动、交流、音乐等方式,主动疏导焦虑心绪,有助于从源头削弱对糖的过度渴求。
减糖贵在持之以恒,并非朝夕之间的事情。目标不必设为“绝对零糖”,而应“循序渐进”,保持温和、可持续的调整节奏。可借助打卡记录、成果分享来自我激励,或与家人朋友共同勉励,共筑支持性的饮食氛围。只要坚持不懈,每个人都能编织出适合自己的健康减糖图谱,为未来的营养安全与慢病防控筑牢根基!
(作者 田懋一: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王腾逸: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研究生)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7-182025
隐形糖陷阱:当健康饮品化身“热量炸弹”
-
new甘肃省人民医院举行罕见病-神经纤维瘤病专家组学术会议
2025-07-18 -
new夏日送清凉!甘肃省人民医院慰问搬迁科室及一线工作人员
2025-07-17 -
new温江区心理健康·睡眠医学中心七彩绘画成长夏令营顺利结营
2025-07-17
-
赣医大一附院:景德镇市超声专业质控中心余健彬主任一行来访交流 共促超声医学发展
2025-03-04 -
朱玉龙教授:规避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发生空气栓塞的策略选择
2025-02-25 -
朱玉龙教授:疑难特殊部位肺结节的穿刺活检策略
2025-01-13 -
北京友谊医院携手辉瑞 推动创新生物药品全球同步研发
2024-12-20 -
医教共育,“润心赋能”呵护学生心理健康
2024-12-20
-
甘肃|“十个多一点”暖心行动 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
2024-08-07 -
广东医附院肾内科发动科研“引擎”,让学科建设行稳致远!
2023-04-11 -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喜获3项2024年甘肃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24-10-16 -
吴效科团队“针刺治疗妊娠呕吐”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2024-03-22 -
不抛弃不放弃!朱玉龙教授团队成功为87岁晚期肺癌患者完成冷冻消融术同步穿刺活检术
2024-10-25 -
杨巍教授团队一系列研究成果显示:氢医学可望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大展宏图
2023-11-18 -
博爱中山,再绽风华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办建院95周年学术大会、2023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交流会暨中山医学管理论坛
202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