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实践:成都市郫都区安德家医团队织密基层健康守护网
医师报讯(通讯员 杨冬梅 陈远航)在健康中国战略稳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持续深化的时代浪潮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宛如一座坚固的基石,成为筑牢基层医疗网底的关键抓手。国家卫健委《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高瞻远瞩地擘画蓝图,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家庭全覆盖的宏伟目标。然而,当前基层医疗现状仍不容乐观,服务能力不足、群众获得感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成为制约基层医疗发展的“绊脚石”。
在此背景下,成都市郫都区安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立足辖区实际、积极探索创新,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担当,通过构建“专业团队、服务能力、服务模式、保障体系”四个维度的协同发展机制,成功探索出一条“全专结合、资源下沉、精准服务”的基层健康管理路径,为基层医疗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安德样本”。
强基固本:锻造专业化家医团队,筑牢服务根基
一支结构合理、能力过硬的家庭医生团队,无疑是优质服务的坚实基石。安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心布局,组建了14支常规团队与5支特需团队,成员构成丰富多元,涵盖上级医师、全科医师、护士、公卫人员等,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服务网络,全方位满足居民健康需求。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35名党员骨干主动融入19支队伍,他们深入网格,亮明身份,率先垂范。在安德街道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岗位履职,而是将服务延伸至网格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主动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疾病预防等服务。党员医生李医生感慨地说:“作为党员,我们就要冲在前面,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让党旗在基层医疗一线高高飘扬。”这种转变,显著增强了团队的公信力与凝聚力,让居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怀与温暖。
同时,中心积极响应“家医融入微网实格”政策,完善“网格发现、家医报到、识别干预、及时转诊”的工作机制。家庭医生团队与微网格员“双向融合”,形成强大合力。微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一旦发现居民健康问题,立即通知家庭医生团队;家庭医生团队迅速响应,及时进行识别干预,必要时及时转诊。这一机制强化了健康干预关口前移,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社区末梢,让居民健康得到全方位守护。社区居民王女士说:“有了这个机制,我们心里踏实多了,感觉健康有了‘双保险’。”
提能砺为:锤炼高效能服务本领,提升核心战力
服务能力是家医团队的立身之本。安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坚持内外兼修,全方位提升团队服务能力。
在强化内功修炼方面,围绕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核心领域,去年至今中心累计开展业务培训35场,考核1510人次。通过系统培训,医务人员的知识技能持续更新,为更好地服务居民奠定坚实基础。一位参加培训的医生表示:“通过这些培训,我学到了很多新的诊疗技术和理念,在面对复杂病情时更有信心了。以前遇到一些疑难病症,心里没底,现在有了新知识和新技能,就能更好地为患者治疗了。”
畅通外联提升也是重要举措。中心积极选送20名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培训,确保每年各团队均有医护人员获得深造机会,拓宽专业视野。这些医务人员学成归来后,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带动团队整体水平提升。进修回来的护士小张说:“出去学习让我看到了外面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回来后我把这些分享给同事们,大家一起进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深化全专联合是提升服务能力的关键一招。依托“一中心四联盟”机制,中心开设“全专联合门诊”,引入区级医院专家坐诊带教408次。这种“传帮带”模式成效显著,让团队对复杂疾病的诊疗水平大幅提升。居民李女士患有疑难杂症,在基层医院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治疗。自从有了“全专联合门诊”,区级医院专家与基层医生共同为她制定治疗方案,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病情明显好转。李女士激动地说:“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治疗,真是太幸运了!这让我看到了基层医疗的希望。”
拓维增容:创新多元化服务模式,精准对接需求
中心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展服务外延与内涵,为居民提供更加精准、贴心的服务。
签约覆盖“四线并行”,服务触角精准延伸至社区、企业、学校、敬老院四大场景。在社区线,精细管理慢病、重精、孕产妇等“红黄绿”三色重点人群,为不同人群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企业线创新开展“家庭医生进万企”行动,为辖区71家园区企业(如四川品品食品、成都金大洲实业等)定制专属健康服务包。今年拟建立14个企业健康驿站,提供心理健康干预、体重管理及应急医疗支持等定制服务。企业员工小王说:“以前工作忙,没时间关注自己的健康。现在有了家庭医生进企业,给我们提供这么多贴心的服务,感觉特别温暖。我们工作起来也更安心了。”学校线携手健康副校长覆盖18所学校健康工作,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敬老院线为郫都区公立敬老院提供医疗及送药服务,惠及老人866人次,让老人们安享晚年。敬老院的刘奶奶说:“医生经常来看我们,给我们送药、检查身体,我们就像有了自己的私人医生一样。”
服务理念深度转变是创新服务的重要体现。家医与慢病患者建立紧密联系,去年至今一对一深度解读体检报告累计超14000份。通过详细解读报告,引导居民从被动“要我体检”转向主动“我要体检”,显著增强了对基层医疗的信任度。一位慢病患者说:“医生不仅给我解读报告,还耐心地给我讲解日常注意事项,让我对自己的病情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心里踏实多了。以后我会定期来体检,好好管理自己的健康。”
转诊通道高效畅通是保障居民健康的关键环节。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家医依托区域医联体,去年至今与上级医院实现无缝上转1100人次、下转536人次,检验检查结果互认585人次,远程影像26700人次。这一系列举措保障了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高效性,让居民在就医过程中更加便捷、安心。居民张先生说:“以前转诊很麻烦,要跑好几个地方。现在有了这个高效通道,很快就转到了上级医院,得到了及时治疗,真是太好了。”
特别在服务特殊、行动不便人群方面,创新推出“B超入户”服务并形成高效闭环管理。建立了高效的“医务科-家庭医生-B超医生三级联动资源调度机制”,根据需求动态调配B超资源,确保服务响应速度与质量。家庭医生在慢病随访中发现需B超检查指征者,医务科48小时内安排B超医生携设备入户检查;对筛查出明确病变者,现场初诊并启动分级转诊。中心还着力提升团队运用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医务科定期组织B超医生及临床医生参加超声诊断培训,提升对农村常见病的诊断水平。仅2024年8月至今,就为上千余名群众提供上门超声检查。居民赵女士说:“我母亲行动不便,去医院做检查很困难。现在有了‘B超入户’服务,医生直接到家里来检查,真是太贴心了。”
个性服务精准供给满足不同群体需求。服务时间灵活调整以适应患者生活节奏,针对不同群体需求,推出儿童保健、妇科检查、中医理疗等多样化服务包。中心积极响应“签约有感”服务要求,推广重点人群增值A包、残疾人签约增值服务包等差异化服务包。同时落实“七进”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等),推动签约率目标实现。居民们纷纷表示,这些增值服务让他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关怀,对基层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大幅提升。居民李大叔说:“这些增值服务很实用,让我们享受到了更多的健康福利,基层医疗越来越好了。”
精管优服:构建强有力保障体系,护航服务质量
坚实的保障是服务质量与满意度的关键。安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多个方面构建保障体系,为家医服务保驾护航。
流程再造优化体验是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坚持“预约优先、签约优先”原则,设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室(健康小屋),服务居民超7000人次。建立慢性病一体化门诊,为2181名慢病患者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居民刘大爷说:“现在看病方便多了,不用到处跑,在一个地方就能把所有问题解决,真是为我们老年人着想。以前看病要跑好几个科室,现在一站式服务,省时又省力。”
立体宣传提升认知让更多居民了解家医服务。通过资料发放、健康讲座、新媒体等多渠道宣传家医服务。干部带头开展“七进”活动,累计举办义诊科普及现场签约活动513场次。这些活动有效提升了居民知晓率和参与度,让家医服务深入人心。居民王女士说:“通过这些宣传活动,我对家医服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了政府对我们居民健康的关心。”
严控质量闭环管理确保服务规范、优质。严格监督考核,建立完善的考核监督机制,制定考核指标体系,成立考核小组,每季度对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数量、质量和居民满意度等进行考核,确保服务满意度达标。严格反馈整改,通过“坝坝会”收集意见18条并有效落实整改。落实经费保障,设立专项预算(如健康驿站建设、健康活动支出),确保服务可持续。中心负责人表示:“我们要通过严格的管理和保障,让居民享受到高质量的家医服务,不断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
多维发力,守护健康福祉
安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四维”实践,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基层医疗的土壤。不仅构建了一支“结构优、能力强、响应快、支撑足”的家医团队,更打造了一套“覆盖广、内涵深、体验佳、保障实”的签约服务体系。
从党员下沉亮身份到B超入户解民忧,B超技术下乡赋能破解基层筛查难题,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检查;从“四线并行”拓覆盖到48小时快响应,企业健康驿站让职工“足不出厂”享服务,为企业员工健康保驾护航;从全专联合提升能力到精准分级闭环管理,让转诊链条高效运转,确保居民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每一个举措都直指居民健康需求的痛点,彰显了基层医疗“以人为中心”的创新内核。
这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生动实践,正在书写基层医疗的新范式。当便携B超机的波纹荡漾在农家小院,当专家号"飞入寻常百姓家",安德街道的家医们用脚步丈量出健康中国的微观图景。未来,这张守护网将继续延伸,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触摸到“健康中国”的温暖质感。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医师节暖情慰问丨致敬赣南老区超声医学开拓者叶之中老专家
2025-08-19 -
new薪火相传 • 医路同行—甘肃省人民医院老中青医师座谈会举办
2025-08-18 -
new饮品不越界,健康不越线!
2025-08-18 -
new“四维”实践:成都市郫都区安德家医团队织密基层健康守护网
2025-08-18
-
医师节暖情慰问丨致敬赣南老区超声医学开拓者叶之中老专家
2025-08-19 -
赣医大一附院:景德镇市超声专业质控中心余健彬主任一行来访交流 共促超声医学发展
2025-03-04 -
朱玉龙教授:规避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发生空气栓塞的策略选择
2025-02-25 -
朱玉龙教授:疑难特殊部位肺结节的穿刺活检策略
2025-01-13 -
北京友谊医院携手辉瑞 推动创新生物药品全球同步研发
2024-12-20
-
甘肃|“十个多一点”暖心行动 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
2024-08-07 -
广东医附院肾内科发动科研“引擎”,让学科建设行稳致远!
2023-04-11 -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喜获3项2024年甘肃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24-10-16 -
吴效科团队“针刺治疗妊娠呕吐”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2024-03-22 -
不抛弃不放弃!朱玉龙教授团队成功为87岁晚期肺癌患者完成冷冻消融术同步穿刺活检术
2024-10-25 -
杨巍教授团队一系列研究成果显示:氢医学可望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大展宏图
2023-11-18 -
博爱中山,再绽风华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办建院95周年学术大会、2023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交流会暨中山医学管理论坛
202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