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地方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地方风采/详情

浙大邵逸夫医院心内科精准消融为患者重启“ 心 ”生

时间:2025-08-28 09:56:43来源:医师报作者:李文芳 张冰清 阅读: 527

       乔大伯( 化名 )是一名饱受心率失常折磨的患者。在此之前,他已先后经历三次“ 闯关 ”——两次长时间导管消融术、一次心内外科联合开胸直视下消融术,可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 心跳失控 ”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

      直到这一次,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以下简称“ 浙大邵逸夫医院 ” )心内科团队为他成功“ 拆弹 ”,终于帮他解除了多年的“ 心跳危机 ”,重新找回了安稳的生活。

多年顽疾拖垮生活,三次手术难破困境

       今年 58 岁的乔大伯,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 )的“ 斗争 ”已持续30年。这是一种由心电传导异常导致的快速性心率失常,就像心脏的“ 电路系统 ”突然“ 短路 ”,发作时心跳会骤然加速,伴随心悸、头晕等症状,往往来得毫无征兆,去得也匆匆。

      “ 年轻的时候发作少,每次缓几分钟就能自己好,所以一直靠吃药扛着。” 乔大伯回忆道。但随着年龄增大,发作频率从偶尔一次变成每月1-2 次,症状也愈发严重。最凶险的时候,他的心跳能飙升到 200次/分钟,心脏仿佛要跳出嗓子眼,好几次都被紧急送医抢救。

       病情的恶化,彻底打乱了乔大伯的生活。医生的一句“再拖下去可能会发展成心衰”,让他终于下定决心放下老家的农活,专程奔波求医,只为彻底根治这个折磨自己多年的顽疾。

       然而,命运似乎格外考验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他先在当地医院做了两次微创心内科导管消融,这是目前治疗PSVT的一线治疗方法,技术成熟,风险较小,成功率可达90%以上,可两次手术都没能成功。

       被病痛反复折磨的他,不得不冒险选择更复杂的治疗方式:全麻开胸直视下的心内外科联合消融术。然而,这次手术不仅没能改善病情,还让他本就脆弱的心脏承受了更大的创伤。

精准定位破难题,“ 隔山打牛 ”巧消融

       在多方打听下,乔大伯一家带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浙大邵逸夫医院心内科,找到了心律失常与心肌病中心主任蒋晨阳主任医师。

       翻看乔大伯厚厚的病史资料,蒋晨阳既为他多年的病痛遭遇感到惋惜,也深知后续治疗的难度:心脏内的异常传导路径格外隐匿复杂,加上前期三次手术已经改变了心脏结构,再次手术对患者的身体耐受度、对医护团队的技术水平,都是一场极大的挑战。

       但看着乔大伯和家属满是期待的目光,蒋晨阳团队没有犹豫,更没有退缩——他们决定和乔大伯一起,向这场“ 心跳危机 ”发起第四次挑战。

       手术台上,团队凭借扎实的心脏电生理功底,仔细分析患者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性。即便导管放置面临重重困难,他们仍一步步严谨确认诊断,最终在心内超声和三维磁电双导航技术的助力下,于闭塞且异常开口于左房的极端扩张迂曲冠状静脉窦上,精准锁定了病灶靶点。

       射频消融启动的瞬间,乔大伯紊乱的心跳即刻恢复平稳。可团队没有掉以轻心——他们模拟心动过速的发作条件进行诱发,发现异常心跳仍有 “ 卷土重来 ” 的可能。

       冷静分析后,团队迅速调整方案:将导管更换至临近的右心房冠状窦口、主动脉逆行跨二尖瓣环心室侧等关键位置,用“ 隔山打牛 ”般的巧妙思路,从多角度对病灶进行夹击消融。同时,他们在靶点位置进一步巩固治疗,直到多次诱发均未出现心动过速——这场艰难的手术,终于迎来了圆满成功。

       当蒋晨阳走出手术室,向乔大伯家属告知成功的喜讯时,家属当场红了眼眶,泪水里既有重获希望的喜悦、对医护团队的感激,更有终于放下忐忑的安心。


责任编辑:李辉
本文为医师报/医师网经作者同意转载文章,任何机构和个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