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地方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地方风采/详情

中国石化“光明号”健康快车驻山西忻州:免费白内障手术为千余患者擦亮“模糊世界”

时间:2025-08-28 17:16:28来源:山西省卫生健康委作者:刘翔 杨蕾 杨峰雷 阅读: 32809

“能看清啦!连墙上日历的数字都清清楚楚!”7月30日,山西省忻州市老人崔秀兰在医护人员揭开眼上纱布的瞬间,兴奋地笑出了声。困扰她10多年的白内障,在前一天被中国石化“光明号”健康快车上的医生成功移除——这趟7月16日驶入忻州原平市的“特殊列车”,正以免费手术为钥匙,为当地千余名白内障患者打开“清晰世界”的大门。

从“靠声音认人”到重见家人脸:患者的“光明重启”

“眼前总像蒙着擦不掉的薄纱,家里人站在跟前,都得靠说话声辨是谁。”崔秀兰的经历,是许多贫困和低收入白内障患者的缩影。起初她以为是年纪大了视力退化,直到检查出白内障,却因顾虑费用迟迟未治疗。

转机始于“光明号”的到来。早在列车抵达前,忻州市卫生健康委就通过报纸、电视、微信公众号广传消息,组织各县(市、区)摸排筛选患者;原平市的忻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作为基地医院,承担起术前检查和术后观察工作。崔秀兰的儿子得知消息后立刻带她就诊,符合手术条件的她,成了忻州首批在健康快车上接受手术的患者。 

“手术前紧张得手心冒汗,上了台却一点不疼,10多分钟就完了。”崔秀兰术后在基地医院观察一天便回了家,如今她总忍不住盯着家人的脸看——这个曾模糊了十年的画面,成了她最珍视的风景。

这样的“重启”每天都在发生。列车上的手术有条不紊,日均为20多位患者复明。刚做完手术的王玉珍老人虽还蒙着纱布,脸上已写满期待:“一分钱没花,医生还特别耐心,这趟‘快车’真是救了我们!”她的话在患者间传开,不少人互相转告“大医院的医生来了”,崔秀兰甚至特意让儿子把好消息告诉亲家,如今对方已在做术前检查,盼着搭上这趟“光明列车”。 

10分钟手术里的“移动医院”:专业与温情同行

走进“光明号”,四节车厢各有分工:病房车厢里患者安静等待,手术及检查车厢内显微设备齐全,宿营车厢是医护人员的临时住所,综合车厢则兼具会议室、培训教室和餐厅功能——这列“移动眼科医院”,藏着高效复明的秘密。

“每台手术约10分钟,两台手术可同时开展。”车长万翔介绍,手术采用超声乳化技术:在晶状体囊袋开小口,将浑浊内核粉碎吸出,再植入人工晶体,全程精准微创。此次驻点的北京世纪坛医院副主任医师马骁、潘雪是“熟手”,不仅能帮患者“复明”,还能通过屈光手术改善近视,不少患者术后视力比年轻时还好。

手术背后是周密协作。忻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转运护士会和120急救人员一起接患者上车,术前核对信息、散瞳、测生命体征;若患者血糖、血压异常,医院会先调理至正常范围。术后患者在车厢观察1小时,无不适便送回基地医院留观,次日拆纱布确认视力后即可出院。“术后一个月别揉眼,要按医嘱滴眼药水。”五官科护士长李秀平总反复叮嘱,生怕患者忽略细节。 

随车医护人员吃住都在列车上,手术从早到晚连轴转,却没人喊累。“听到患者说‘终于看清了’,就觉得值。”护士梁丽华笑着说。 

技术“扎根”基层:留下带不走的“光明力量” 

“不仅要给患者光明,还要让当地医院能独立做白内障手术。”这是“光明号”的另一重使命。此次忻州之行,忻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派出2名眼科跟台医生、2名手术护士和1名转运护士,全程跟着北京专家学技术;其他眼科医护则全力投入筛查、复查、回访,在实战中成长。 

医生赵春梅已跟着专家学了半个多月,从粘弹剂管理、人工晶体植入,到切口制作、撕囊操作,一遍遍练习到形成“肌肉记忆”:“专家手把手教,连缝合的角度都细致纠正,这种机会太难得了。”

院长胡贵珍早有准备:“几个月前就派医护去北京世纪坛医院学习,这次实战参与,医院眼科水平肯定能上一个台阶。”正如万翔所说,健康快车像“基层眼科黄埔军校”——每到一地,通过术间带教让当地医护实操,留下先进技术和规范,哪怕列车离开,“光明力量”仍能持续发光。 

据悉,“光明号”将在原平停留至9月底,计划为1000多名患者免费手术。这趟开往光明的列车,不仅在擦去患者眼前的“薄纱”,更在忻州种下“光明种子”——待它驶离后,这里的医生仍能接过“接力棒”,让清晰的世界常留患者眼中。


责任编辑:杜焕朝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